浅议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2016-09-22孟文荣
孟文荣
摘 要: 语文,不仅仅是一个考试的工具,更是人健全精神世界形成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语文教学若能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尤其是小学阶段,是健全人格的关键期。作者从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出发,反思自己的执教行为,探讨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及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人文性 教学反思
一、语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倡“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独立思考”、“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等理念,而语文学科本身即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文本解读,而是一个师生与文本的相互对话与交流的再创造的过程。
特级教师黄厚江曾颇为感慨地坦承:“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孩子的情感有些冷漠,对别人的关心和关爱无动于衷,视为当然。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写出好文章呢?让学生学会同情、怜悯,懂得感激和报答,知道尊重和崇敬,这是做人的教育,也是语文教学本身应有的内涵。”这个笔者深有感触,笔者所执教的班级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小在长辈的呵护和关爱下长大,对现实社会的接触较表层,基于孩子年龄及其父母的文化程度等原因,他们缺少一种最基本的观察和体贴。比如在执教《做一片美的叶子》时,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叶子的外形之美,然而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人,想到人的生活,启迪孩子们要学习叶子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时则缺少一种显而易见的共鸣。“叶子”的奉献精神变成一种灌输,语文沦为教学的工具。作为一名新教师缺少一些上课的经验和技巧是这堂课失败的原因,然而从中折射出的当下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尊重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这给语文教学工作者敲响警钟,语文教学究竟应该怎样教?
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承认语文教学对一个人的作用,它使人的精神变得崇高,感情变得丰富,思想变得深刻,人格变得健全,大大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在面对生活的不幸时有顽强的生活意志,懂得敬畏生命,拥有悲悯的情怀,懂得活着就是一种幸福,一种责任,是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崇高使命。
二、人文性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围绕素质教学的需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适应教改需要、转变教学策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成为教改的创新者。小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势在必行。现在的小学语文文本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尽管题材不一,却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比如《小露珠》透露出的奉献精神,《哪吒闹海》折射的锄强扶弱的优良品性,《掌声》给予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是极其深邃的。
我们强调语文教学注重其人文性,然而并非是单纯的人文思想的灌输,而是指人文性在教学中自然而然的体现,是一种和谐的融合,而不是牵强附会。特别是小学生还不具备领悟作品的能力,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候,笔者在备课时倍感吃力,不知道究竟应该从文入手还是从诗入手。从具体学情上说,本班孩子大多十二三岁,长时间离开父母的不多,担心自己的解读生硬而无力,惶恐他们不能真正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经反复思考和师傅指点,最终确定以“文字的温度”为切入口:“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文字是有温度的。有些文字你读起来感觉心里热热的,暖暖的,这就是‘暖,有些文字你读完后,心里感觉凉凉的,便是‘冷,这就是‘文字的温度。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感受‘文字的温度。”当笔者以这样简洁、浅显且饶有趣味的导入引领学生走进课堂时,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执教过程中,始终紧紧围绕“文字的温暖”引导学生去感知,去领悟。比如在教学“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时,学生读完感受到冷冷的,这时便要紧紧抓住“15岁”、“离开家乡”、“两年”这些关键字词,及时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引领学生明白这个年龄段的王维和自己差不了多少,引导学生说说看,倘若现在自己一个人离开家乡、爸爸妈妈、好朋友,独自在外,心里会有什么感觉。瞬间便能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说,自然而然地由文段过渡到诗句——“独自异乡为异客”,那么“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衔接便水到渠成。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的感知,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潜移默化式地引领学生感知,最终实现情感的共鸣,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三、教学反思
执教以来,烦恼之时虽有过怨怼,但是一直钟爱于教师这个行业,窃以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世界,那么教学反思则必不可少。
首先,教师是专业性人员,语文教师更应当注重自己的阅读感受,而不是盲目地参考教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世界、社会的认知尚处于懵懂状态,那么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应当注重课程内容涉及的人文要素,进行合理的挖掘和整合,进而以引导的方式,引领学生感悟作品中的人文情感,
再者,执教方法的完善,对于小学语文教师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年龄尚小,接受事物、理解事物的能力和成年人大有区别,那么在执教过程中如何将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化,传递给学生,则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应该关注和提升的重点。
回顾执教一个多学期的历程,固然取得了一点点进步,但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是笔者都需要努力提升的。比如在执教《小稻秧脱险记》时,在教学中,笔者努力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针对具体学情,采取学生最爱的游戏性学习方式,活动化,交际化,寓教于乐。深深明白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当好导演,为学生搭设“表演”的舞台,诱发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让学生扮演“小稻秧”、“杂草”,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同学之间一起讨论、表演、朗诵,思维更活跃,感受更真切,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把握不到位,整个过程“动”的设计较多,有的学生可能因此而当成看热闹而非真正地进入文本学习感悟。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努力弥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努力使教学成熟起来。
四、意义
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是理想的语文境界?尽管研究者对如何进行语文教学做了诸多理论研究,然而不得不承认,长久以来语文教学理论在已经畸形的语文教学实际面前是软弱无力的。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学工作者,笔者能做的是通过自己的教学反思努力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找一条拓展的路——文学教学。当然笔者虽主张语文教学注重其人文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忽略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因为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工具性中体现人文性,而不是在人文性的基础上体现工具性。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卢家嵋.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亡绥丽.创造性语文教学的五个要点.新课程[J].2010(9).
[4]刘涛.语文情感教学刍议.江苏教育出版社(社科版)[J].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