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兵
2016-09-22范文兵
范文兵
1968年出生
1985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系(学士)
1992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
1997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思作设计工作室(Atelier Fan)主持建筑师
2015年世界建筑设计新闻网设计奖(W A N AWARDS)临时性空间(Temporary Spaces)入围奖
2014年上海市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4年上海市浦江人才
2012年上海市高校市级精品课程
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奖
最大的感觉是自由——思想上的自由,专业上的自由。
思想上的自由,让我对专业里各种人物、体制、潮流,能够超越表面职级高低、名头大小,从实质内容入手解析,进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判断标准与思考模式。
专业上的自由,让我对专业发展始终采用一种开放、动态的态度,不会固执地认为只有一种说法才是正统的,并对专业里不断涌现的新鲜事物保持充分的敏感。
当然,这种不同于大多数中国建筑院校的自由学院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赋予我们思想与专业自由的同时,也可能会让我们标准模糊、立场游移,甚至随波逐流。
当代建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我来谈谈中国当代建筑学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建立中国当代建筑学的原创性。
在今天所谓的后现代语境中,各国普遍处于彼此镜像的状态,纯粹的“原创”,看上去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奠基于西式观念与机制的中国建筑学,在当前学术与实践界中,依然普遍以证明“我”是否像“他者”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这个“他者”,可能来自于西方正统的“现代主义”源头,也可能来自于西方学术机构生产出的最新语汇。
提出“建立中国当代建筑学的原创性”的观点,与民族主义毫无关系,与我对建筑学专业的理解有关。我本人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西方建筑学的研究与实践,其实是牢牢扎根于自身专业语境与专业工作者生存状态中的,他们针对自身鲜活的问题,寻找新路径、新语汇,进而推动建筑学的发展。
当代中国建筑学的专业语境与西方稳定法制职业社会中的专业语境差异甚大,是一种城乡接合部与后现代、先发与后发、管制与自治等多重状态的混合,中国专业工作者30年来经历的大起大落的专业生存状态,也完全迥异于稳定西方社会中的同行。因此,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学术研究、建筑教育与设计实践,在基本学通“他者”的前提下,已经到了亟需围绕中国当代专业现实问题(规范、旧习、技术、建造力、利益链、政策运作……),寻找中国建筑学原创性的时候了。也就是说,中国建筑学需要对建筑学本身贡献出真正的新知了,而不能再只是复述、紧跟“他者”。
比如国内建筑界热点话题“建构”(tectonics),其背景是由于中国建设从粗放进入精细化,加上专业内线性思维惯性下的“风格演进观”,从而对这块长期缺失的建筑本体内容进行“补课”或“(误解与正解相互混淆的)阐释”。而该话题在欧美特别是欧洲,早已成为基本常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建构不是国际热点而是“低水平”研究,反而可能在与中国现实结合的过程中,探索出对中国当代建筑学发展起深刻作用、并最终对国际建筑学界在这一话题上的理解进行修正的原创性成果。
教学、实践与理论
中国建筑教育目前非常红火,但问题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当下高校科研体制内“纯科学”评价体系,对具有实践性特征的建筑教育及其学术研究在学科发展方向引导上的扭曲;“设计教育”与“实践/科研”对立的观念,造成对建筑教育“学术生产力”的低估;将延续多年的照本宣科、机械重复教设计的观念,转换到研究型设计教育的困难很大;庞大迟缓的教育体制,如何对新时代设计实践及社会发展趋势做出及时迅速的反应。
国内当下200多所建筑高校特色差异不明显,有比较明显的趋同倾向,需要创造出彼此之间的层级差、特色差,才能发挥不同院校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
FAN Wenbing
3 上海奉贤区老年大学规划建筑设计(2014)
5 上海浦东陆家嘴绿地临时建筑(2015)
1《上海里弄的保护与更新》(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建筑教育笔记》(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
4 河南省商业中专教学综合楼建筑设计(1992)
6 上海杨浦区定海桥街道介入式更新(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