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越强
2016-09-22冯越强
冯越强
1962年出生
1984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系(硕士)
AUBE法国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公司(巴黎)和深圳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主持总设计师重庆大学和贵州大学兼职教授
2016年国际地产亚太区最佳综合体奖
2015年国际地产全球最佳建筑奖及美国LEED铂金奖
2014年国际地产亚太区公寓五星最高奖
2013年广东省优秀建筑创作奖
2012年深圳市第十五届优秀工程公共建筑三等奖
自小成长在西子湖畔,又在“火炉”重庆度过了大学年代。1984年9月,我跨入同济大学就读研究生,并且毕业后留校任教,这5年半的同济经历,至今仍影响且引导着我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态度。
初入同济校园,尽管没有熟悉的同学、朋友,但与同届同学院的周俭等近20位研究生相处却无太多的陌生感;优美的校园,可口的饭餐,优雅和热情的老师们……我的导师邓述平先生一家和教研室其他老师的热切关心,让我消除来自外校生的拘谨。不到一个月,便如同济的老学生般自如。也促使我与其他同学组成的研究生会在短短时间里成立了首届研究生枫林节,开启了集知识进步、团结共享、社会实践、娱乐情操于一体且持续至今的事件。通过我自身的经历,深刻感悟了“同舟共济”的校训精神。
海派是同济治学的特征。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先生们多有来自于世界各国留学、工作的经历,也有不少是1950年代初院系调整来到同济的,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中我观察和体会到:虽然他们的知识体系、学术流派不同,但都能在一起共存、互融、尊重。同时,保留其个人的学术和人格的自由和独立性。这对于1980年代初才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对我知识眼界的开阔和“三观”的冲击是十分强烈和深刻的。“开放包容”“自由独立”“海纳百川”的思想不知觉中融入到我思、我行和我为中。
中国未来建筑的发展
中国30年的建筑大发展,从本质意义讲仍是在重复历史上曾有的社会大发展下的现象。建筑的结果是提供人类的生活空间,或者,人类依托的精神、信仰方式以人为尺度的模拟空间。从建筑产生的那天起,天生就具备建筑群落特征,即产生于一种有意识或潜意识的依托规则下有秩序的聚落属性。该属性不仅表达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和扩延的“象征”需求——表达某种神力、权力和社会人文的附着需求。毫无疑问,建筑又是伴随社会分工、技术发展和时间密度和纬度而产生,逐渐进化甚至“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进化主要产生于社会经济突变下的一种建筑反映。“30年中的建筑”发展便是这种现象的反映。
城市中的建筑本该有多个维度的考虑。反观当下现状,不是“文化的失重” “经济的差别” “资本的工具” “权力的象征” “自信的表现” “身份的象征”“技术的从属”的结果,便是“制度程序”的产物,或是“世界经济和互联网”下的无性产物。这些产物带来的后果是,建筑之本原性在高速种植的建筑物下逐渐遥远,直至忘却和消失了原点。
当一个民主的社会和良好的社会秩序重返和重建时,建筑的本原性才会引起社会的关注,才会回到建筑自身的原点,才会回到城市中建筑的城市空间秩序性;才会使得建筑聚落应当所需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属性上;建筑才会充分体现在空间需求,技术运用、合适性能和美学的人文性上;作为地球上最重要耗能的建筑物才会使得建筑回归至其适当的能耗并保持在可持续的范围内。作为人工产物的建筑才会达到与地球物理表层变化的某种平衡;当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在获得职业的提升与社会尊重的前提下,建筑自身的属性与本原才会得到充分体现与表达。
定位建筑、街区建筑、城市建筑和地域建筑属性下,有趣和复合空间的建筑应该是继前30年中国建筑大发展之后的发展方向,或许也是未来建筑具有生命力的大趋势。至少我带领的AUBE欧博设计坚信这一点并为之孜孜不倦努力着。□
Yves Feng
1 华侨城生态广场
2 贵阳国际会展中心图片
3 深圳半岛城邦
4 安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