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学视角下湘西地区民俗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研究
2016-09-22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覃 英(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社会文化学视角下湘西地区民俗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研究
□覃英(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民俗体育是民间风俗、文化、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其是人们多种需要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所以通常被视为体育文化和生活文化的结合体,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和人们生活方式存在差异,民俗体育表现出较显著的地域性和差异性,针对不同地域民俗体育的特点展开研究,对发展民俗体育、丰富百姓生活、传承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湘西地区民俗体育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文化学视角对其生存和发展展开研究,为其他地区的民俗体育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
社会文化学视角湘西地区民俗体育生存与发展
1、社会文化学视角下湘西地区民俗体育的起源
湘西地区聚居着土家族、苗族、瑶族、回族、白族、侗族等多个少数名族,其中土家族和苗族人口比例最多,受多民族文化交流、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形成其特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民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湘西地区民俗体育在此独特的社会文化中产生。通过纵观湘西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可以发现其民俗体育主要受五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劳动实践,例如湘西地区民俗体育中的打山枪、竹弓等项目中应用的器械来源于湘西传统涉猎中应用的白竹弓弩;打罚碑、漂石子等项目来源于传统农牧生活中保护庄稼不受动物破坏的扔石子动作;其次,军事战争,例如湘西地区民俗体育中的“抵杠子”、“苗拳”、“摔抱腰”、“抢山头”、“鸡形拳”等项目均对战争战术、战斗武器等进行了模仿和应用。再次,生活习惯,例如湘西民俗体育中“高脚灯”项目,来源于人们在冬日为避免脚冷以石头、树枝等垫脚走路的生活习惯,除此之外“吃豆豉渣”、“打叉”等项目与其生活习惯也具有密切的关系。另外,娱乐活动,例如“打鸡”项目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除此之外,宗教祭祀对其民俗体育也产生重要影响,例如“龙舟竞渡”项目体现其龙图腾信仰、“刺牛祭祖”项目体现其对祖先槃瓠的纪念等。湘西地区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其民俗体育的生存和发展也具有独特性。
2、社会文化学视角下湘西地区民俗体育的生存现状
2.1、丰富的民俗体育面临失传局面
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统计法发现,湘西地区民俗体育项目多达100项以上,其中湘西地区各民族共有的民俗体育项目有射箭、射弩、舞龙、舞狮、拔河、远足登山等近10项;另外部门民族具有其独特的民俗体育项目,例如苗族特有5项,包括打禾鸡、八人秋、跳鼓、接龙舞、打泥脚,土家族特有8项,包括高脚马、毛古斯、打飞棒、抢贡鸡、倒挂金钩摆手舞、低杠与斗角、争王棋,侗族特有6项,包括抢花炮、踩芦笙、哆毽、草球、学斗牛、三三棋;瑶族特有3项,包括打木球、打长鼓、人龙,目前人们尝试性的将湘西地区的民俗体育划分成8类,表1为部分民俗体育项目的类目划分。虽然在文献中记载了大量的详细地区民俗体育项目,但通过对湘西自治州文化局、吉首市文化局、凤凰县文化局、保靖县文化局等进行电话咨询发现,部分民俗体育项目已经失传或面临失传,例如烟斗杆子、打泥脚、找铆球、举石、拾天灯、爬坡杆、掼力、舂榔争蛙、打草蛇、打泥砣、搭人山、金钱棍、耍砣、石锁、跳斑鸠、皮条、跳桌等,可见湘西地区的民俗体育项目虽然具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但现阶段仍面临着失传的风险,这必定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构成严重的冲击,湘西地区民俗体育的生存面临较大困难。
表1 湘西地区部分民俗体育项目类目划分表
2.2、湘西地区民俗体育现阶段的生存空间及方式
(1)湘西地区民俗体育现阶段的生存空间。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现阶段湘西地区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通常集中于春节、端午、中秋、清明、重阳等较重大的全民族节日以及调年会、三月三、六月六、社巴节、赶秋节、百狮会等少数民族节日,而且湘西地区不同的县市也有其较钟爱的民俗体育项目,例如古丈县人们较倾向于跳“接龙舞”、舞龙舞狮、荡秋千、耍滚龙、唱花灯、打飞棒、跳“传五谷舞”、蚩尤拳等;凤凰县人们较倾向于耍武术、苗鼓舞、放风筝、跳桌子、吃炭火、踩高脚等,这为部分民俗体育项目的生存提供了空间。
(2)湘西地区民俗体育现阶段的生存方式。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走访调查法,笔者发现,现阶段湘西地区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主要依靠三种途径:首先,家族传承,即具有血缘关系的上一辈人言传身教于下一辈,例如花鼓舞项目具有清晰的家族传承体系;其次,师徒传承,即通过拜师途径,师傅将相关的技能向徒弟传授,例如“神打”等对动作精确度要求较高,存在较大掌握难度的项目;再次,社会传承,即在某种社会场所、环境中,因项目自身的感染力使民众自发参与继承的项目,社会传承在大部分现有民俗体育项目中均有体现。
2.3、湘西地区民俗体育目前参与者情况统计分析
结合湖南某文化局2015年公布的资料和笔者的走访调查发现,现阶段湘西地区参与民俗体育项目的男性、女性比例相当,其中年龄在41-50岁之间的参与者达到总参与数量的30%左右,比例最大,而20岁以下参与比例不足7%、61岁以上参与比例不足13%;其中小学文化参与者比例最多达到33.6%、大专及大专以上参与者比例最少不足10%;月收入在700-1200元的参与者比例最大,占30%以上,月收入在3500元以上的参与者不足9.3%;以娱乐消遣、社会交往、强身健体为参与动机的比例较大,其达到70%以上,而以表演展示、传承文化、遵从组织安排和审美需要为动机的不足20%;自己主动参与民宿项目的人数比例不足9%、与家人共同参与的人数在30%左右、与朋友共同参与的人数不足17%、与村民共同参与的人数最多达到40%左右,其他方式参与的不足9%;湘西地区村民对民俗体育处于了解状态的多达54%,处于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状态的人数比例达到20%以上,但仍由近30%的村民对民俗体育不了解或非常不了解;其以现场观看和亲自参加为途径对民俗体育进行了解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0%以上,以道听途说、网络书籍等手段进行了解的也达近30%;村民个人主动组织民俗体育活动比例占40%左右,村委会、体育组织或乡镇政府组织活动比例占53%左右;民俗体育经费由活动者自筹、政府村民同出占60%以上,政府拨款或社会赞助不足30%、经营性收入支出不足7%;各种民俗体育项目中器材设备满足的仅有55%左右,仍有近45%处于不满足的状态。
结合以上数据可以发现,湘西地区民俗体育并未广泛的调动当地民众的参与兴趣,由其是青年人参与的兴趣并不高;在参与的民众中,大部分民众的知识水平较低,这并不利于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和生存;活动中具体的形式、内容逐渐形式化,传统的民俗气息被不断的削弱;现阶段政府在组织、管理、投资等方面的力度仍不能满足其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湘西地区民俗体育整体面临着经费不足、设备欠缺的被动局面。换言之,湘西地区民俗体育虽然在当地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但现阶段其生存环境并不理想,甚至面临着“生存危机”,要推动其发展需要湘西地区村民、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
3、社会文化学视角下湘西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
3.1、以政府为主导的民俗体育文化挖掘、整理和保护
民俗体育作为民俗文化的具体形式,其在民族文化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湘西地区政府应结合相关学术组织,对民俗体育项目及其文化进行研究和保护,首先,政府应加大相关的经济投入,使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工作持续有效的开展;其次,政府应在落实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设相应的保护、管理机制,制定责任制度,建立相应的保护机构部门等;再次,政府应加大针对湘西地区民俗体育记录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力度,这是因为民俗体育自身属于动态发展的过程,单纯依靠文字进行记录,并不能保证其完整性和准确性,需要注意的是民俗体育的保护并不是盲目的继承,而是“去糟粕、取精华”的过程,以此保证湘西地区民俗体育的健康发展。另外,政府应通过相应的制度、优惠政策等对重点的项目、极具社会文化影响力的传承者进行保护,这也是保护民俗体育、提升人们对其关注度的有效途径。
3.2、结合湘西地区的地域特色,挖掘民俗体育的效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大幅提升,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民健身的时代,所以湘西地区民俗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将民俗体育的娱乐性、观赏性、健身性与全民健身的普遍性、生活性有机融合,调动社会大众对民俗体育的参与兴趣,这不仅有利于民俗体育的发展和传承,而且可以推动湘西地区民俗体育市场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旅游业、生产制造业等,这对提升民俗体育的经济效益效果显著。另外,民俗体育在全民参与的过程中,其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对民众会产生自然的熏陶,这对强化民俗体育的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具有积极的作用。民俗体育效益的不断显现和加大,会提升民众对其的关注度,而且会调动民众主动对其进行开发和保护,这对民俗体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4、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民俗体育是社会文化发展中为满足人们某种需求而出现的产物,其深受区域民族文化、生活文化的影响,虽然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民俗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由于其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具有强烈的区域文化性,所以其发展空间仍较为广阔,具有被保护和开发的价值,所以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湘西地区民俗体育。
[1]封又民,孔柏梅,陈永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学审视[J].文史博览(理论),2010,07.
[2]陈永辉,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03.
[3]牛芳,卢玉,陈小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徽州民俗体育的传承——以徽州嬉鱼灯活动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03.
G85
A
1006-8902-(2016)-08-LXY
湖南省体育局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2015HN008,湖南省体育局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优秀项目:2015HN025。
覃英(1977-),女,湖南慈利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民体育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