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中联合检验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的临床价值
2016-09-22李孝才
李孝才
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中联合检验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的临床价值
李孝才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8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包括72例轻型胰腺炎患者,14例重型胰腺炎患者;同时选择39例非急性胰腺炎急腹症患者作为对照A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58例作为对照B组。均检测其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水平,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照B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急性胰腺炎组,差异显著(P<0.05)。轻型组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重型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均低于急性胰腺炎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作为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的一个独立衡量标准,同时也可鉴别急性胰腺炎与非急性胰腺炎急腹症,值得推广。
急性胰腺炎;血清淀粉酶;脂肪酶;C反应蛋白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具有起病急、病情凶险且发展迅速、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特点。其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在5%~10%左右[1]。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轻重不一,病情轻者以胰腺水肿为主,一般预后良好。此外20%~30%的患者可能发展为重症胰腺炎,表现为胰腺出血坏死、继发性感染、休克、腹膜炎等,具有病死率高的特点[2]。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改善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避免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减少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3]。目前,临床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主要依靠CT、腹部B超等影像学检查、临床经验、实验室检查等。为进一步提高实验室检查的诊断准确性,笔者将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8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72例轻型胰腺炎,男性39例,女性33例,年龄介于26~68岁,平均年龄为(46.2±3.6)岁;14例重型胰腺炎,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介于27~70岁,平均年龄为(45.2±4.2)岁。同时选择39例非急性胰腺炎急腹症患者作为对照A组,其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介于25~69岁,平均年龄为(44.2±3.5)岁;其中急性胆囊炎9例,急性阑尾炎23例,7例消化道溃疡穿孔。另选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58例作为对照B组,男性39例,女性19例,年龄介于26~71岁,平均年龄为(46.2±4.2)岁。对照B组与急性胰腺炎患者,急性胰腺炎患者与非急性胰腺炎急腹症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可进行比较。
二、病例纳入标准
急性胰腺炎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4]中关于急性胰腺炎的相关诊断标准,并根据此标准将其分为轻型胰腺炎、重型胰腺炎。排除肠梗阻、急性阑尾炎、消化道溃疡穿孔等其他急腹症。健康对照组无心肝肾功能严重疾病、感染性疾病。入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三、研究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其5 mL外周静脉血,并将其置入真空肝素抗凝管内,采用离心机进行离心操作,转速设置为3 000 r/min,离心时间为10 min,离心结束获得标本后及时送检。检测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水平情况,其中血清淀粉酶、脂肪酶采用速率法检测;C反应蛋白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仪器为日立自动生化仪。
各指标参考范围:血清淀粉酶的正常值介于25~125 U/L间,血清脂肪酶的正常值介于23~300 U/L间,C反应蛋白正常值介于0~10 mg/L[5]。
四、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受检者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水平情况,将其详细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
五、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三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性消化系统疾病,迄今为止,其发病机制仍不能完全阐明[6]。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原因是由于受多种诱因的影响导致机体各种胰酶异常激活,胰腺细胞自身发生消化、溶解和破坏,进而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致使机体处于免疫变态反应状态。过度激活的白细胞可释放大量炎症递质及氧自由基,加重局部病理变化,参与胰腺组织及胰外器官的损害,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威胁患者生命安全[7]。故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主要依靠CT、腹部B超等影像学检查、临床经验、实验室检查等。近年来由于临床生化检测仪器与试剂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实验室检查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费用低、方便、简单的优势。酶在人体的分布广,包括肌酸激酶、血清淀粉酶、同工酶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8],当急性胰腺炎发病后,血清淀粉酶可显著上升,其升高表现主要集中于患者发病后6~12 h,但在疾病发生3 d后血清淀粉酶会逐渐降低。由此可以看出,血清淀粉酶在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9]。本次研究中,轻型组患者血清淀粉酶水平与重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也进一步证实血清淀粉酶在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参考价值不大。且在既往研究中也表明[10],在其他急腹症如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等,其血清淀粉酶也存在上升趋势。尽管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淀粉酶水平高于其他非急性胰腺炎急腹症者,但其特异性并不理想,不能作为区分轻型、重型的唯一指标。血清脂肪酶是机体胰腺泡合成的产物,大多存在于十二指肠中。当患者发病后其器官组织会大量损伤,致使胰腺管堵塞,脂肪酶被迫进入血中,从而导致血中的脂肪酶显著上升[11]。与淀粉酶相比,脂肪酶出现的时间稍晚,一般于发病后1~3 d出现,其浓度升高持续时间超过淀粉酶,可反映淀粉酶无法反映的疾病病理过程。本组研究发现: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脂肪酶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非急性胰腺炎急腹症者(P<0.05),但轻型者与重型者血清脂肪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我们,血清脂肪酶可作为诊断急性胰腺的观察指标,但无法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C反应蛋白是在组织损伤和炎性反应时肝脏所分泌的一种反应性蛋白,是反映炎症的敏感标志物之一,在疾病发生或感染侵害阶段其水平可显著上升[12]。本组研究发现:急性胰腺炎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健康者,轻型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重型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C反映蛋白水平高低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评估预后等。但急性胰腺炎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与非急性胰腺炎急腹症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研究也表明,其他急腹症患者发病后C反映蛋白可显著升高。由此提示我们,C反应蛋白虽可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但在鉴别其他急腹症与急性胰腺炎方面存在局限性。故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既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可鉴别急性胰腺炎与其他急腹症,提高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准确性。
综上所述,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作为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的一个独立衡量标准,同时也可鉴别急性胰腺炎与非急性胰腺炎急腹症,值得推广。
[1]田学昌,刘吉盛,曲畅,等.联合检验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中价值[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5,14(2):76-78.
[2]张爱民,常艳敏,王光霞,等.急性胰腺炎兔模型血清生化指标、胰腺B超及组织病理观察[J].山东医药,2014,54(12):29-30.
[3]王春容,李佐.联合检验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及C反应蛋白在急性胰腺炎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2015,14 (24):3375-3376.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华胰腺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年,上海)[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9):656-660.
[5]杨玉宇.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联合应用对急性胰腺炎患者C反应蛋白和疗效的影响[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9,14(1):50-52.
[6]王毅,顾湘,邵佳亮,等.血必净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氧自由基的影响[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3,19(5):288-290.
[7]陈其奎.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7,12(3):160-162.
[8]黄木荣,胡丽婷,谢建敏,等.血清淀粉酶、脂肪酶联合C反应蛋白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意义[J].黑龙江医学,2013,37(8):659-662.
[9]甘旭.联合检测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7):72.
[10]杭永伦,周明术.C-反应蛋白在急腹症时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20):3902-3904.
[11]陈斌.C反应蛋白、淀粉酶及脂肪酶联合检测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中的作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3):298-300.
[12]沙涛,易金宏.C-反应蛋白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8):962-964.
(本文编辑:吴嘉煖)
10.3969/j.issn.1672-2159.2016.03.032
252000聊城市光明医院检验科
对照组B 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 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 < 0.05);对照A 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 < 0.05),两组C 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三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s)
注:*与观察组比较,P<0.05;#与观察组比较,P<0.05。
C反应蛋白(mg/L)观察组86762.25±123.581685.25±135.2544.88±21.36对照B组5882.35±23.25*91.25±23.58*1.12±0.14*分组n血清淀粉酶(U/L)血清脂肪酶(U/L)对照A组F值39 -204.25±123.25#123.7148 389.58±42.36#160.8859 36.35±25.36 508.7709 P值-0.00000.00000.0000
二、轻型组与重型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轻型组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重型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轻型组与重型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s)
注:*与轻型组比较,P<0.05。
C反应蛋白(mg/L)轻型组72572.36±223.251276.58±513.2526.58±11.25分组n血清淀粉酶(U/L)血清脂肪酶(U/L)重型组t值14 -679.25±324.25 1.514 1536.36±716.35 1.618 141.25±12.35* 34.355 P值-0.13370.10940.0000
201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