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治疗预防Ⅱ、Ⅲ类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研究
2016-09-22吴军
吴军
微波治疗预防Ⅱ、Ⅲ类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研究
吴军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在预防Ⅱ、Ⅲ类腹部手术切口感染中的疗效。方法489例接受开腹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微波治疗组(n=264)和对照组(n=225),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微波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术后48 h加用伤口部位微波治疗,每日两次,每次20 min。对两组患者均随访1个月以上,观察切口愈合及感染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合并贫血、合并恶性肿瘤、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类型及术前抗炎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波治疗组总的切口感染率为4.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2%(P<0.05);按切口类型进行比较:微波治疗组Ⅱ类切口及Ⅲ类切口感染率分别为2.48%和6.80%,对照组分别为6.62%及15.73%,微波治疗组切口感染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术后常规应用微波治疗有助于降低Ⅱ、Ⅲ类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
微波;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医院感染
切口感染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约占外科医院感染的13%~40%[1]。术后切口感染与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密切相关,特别是在高危患者中[2],因此预防切口感染仍然是目前外科医师重点关注的问题[3]。我们于2011年6月至2014 年5月将微波治疗运用于腹部手术术后患者,在预防切口感染方面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普外科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接受开腹手术患者489例,其中急性阑尾炎217例、肠梗阻64例、胃肠道穿孔(或破裂)108例、胃肠道肿瘤59例、胆囊炎41例。所有患者都除外以下情况:有心脏起搏器者;对热不敏感者;孕妇。48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波治疗组264例,对照组2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合并贫血、手术时间、是否恶性肿瘤、出血量、切口类型和术前抗炎治疗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见表1。
二、切口感染诊断标准[4]
术后30 d内发现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但不包括切口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及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愈合等级评定:甲级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乙级指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或积液等,但未化脓;丙级指切口化脓需要作切开引流等处理。切口感染率计算方法:愈合例数/总例数×100%。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三、治疗方法
对照组术后第1、4、7天给予常规伤口换药,7~9 d酌情拆线;微波治疗组在常规换药基础上,于术后48 h在伤口部位采用微波治疗(LD-W-99B型微波治疗仪,天津),辐射器距离伤口部位1~2 cm,治疗仪输出功率15~30 W,伤口处覆盖无菌纱布,以患者能感到局部温热舒适为标准,2次/d,20 min/次,疗程为至切口拆线。
四、随访
将手术治疗时间定为随访起始时间,随访方式为门诊及电话随访,两组病人均随访1个月以上。
五、统计学方法
结果
微波治疗组切口总的感染率为4.17%,对照组为1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手术切口进行分类统计:微波治疗组Ⅱ类切口及Ⅲ类切口感染率分别为2.48%和6.80%,对照组分别为6.62%及15.73%,微波治疗组切口感染率均显著降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切口感染率及Ⅱ类、Ⅲ类切口感染率比较[n(%)]
讨论
综合文献[5-8]报道,腹部手术切口感染主要与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糖尿病、恶性肿瘤、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抗菌药物规范化使用、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操作等因素有关。本研究中微波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上述因素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腹部切口感染以肠道内源性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和厌氧菌多重混合感染为主[9-10],因此预防细菌污染切口、切断细菌生长繁殖的各个环节是防止术后切口感染的关键[11]。术前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应用一次性切口保护膜及对切口进行冲洗可显著减少细菌污染切口,目前临床已达成共识。然而,术后患者机体抵抗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切口本身局部血供破坏,阻碍白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及影响抗生素在体内的分布,从而使得术后切口局部成为细菌繁殖的良好环境。
目前,临床上有关术后预防切口感染的措施较少,有学者[9]提出将术后首次切口换药时间提前有助于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微波治疗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途径。微波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非热效应和内生热效应。作用原理为微波产生的电磁场迫使带有自由电荷的物质分子做正负周期性振动,使物质内部温度迅速升高产生热效应,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代谢功能和提高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局部病理代谢产物吸收和有害物质排出,增强了组织的再生能力,使局部干燥,病灶渗出减少,加速切口愈合[12]。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腹部手术切口总的感染率为10.22%,与马俊生[13]报道结果一致,微波治疗组术后常规应用伤口部位微波治疗后,伤口总的感染率降至4.17%,差异有显著性(P<0.05);进一步按切口类型分类比较提示:随着切口污染机会和程度增加,两组患者Ⅱ类及Ⅲ类切口感染率总体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微波治疗组Ⅱ类切口感染率为2.48%,而Ⅲ类切口感染率则上升至6.80%,在对照组则由6.62%上升至15.73%,但微波治疗组切口感染率在Ⅱ类切口及Ⅲ类切口均较对照组同类切口显著降低(P<0.05),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在实施腹部手术时,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做好切口保护及切口冲洗,术后常规应用切口部位微波治疗有助于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1]张永成,钱小毛.腹部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4):695-696.
[2]Engemann JJ,Carmeli Y,Cosgrove SE,et al.Adverse clinical and economic outcomes attributable to methicillin resistance among patients with Staphylococcus aureus surgical site infection.Clin Infect Dis,2003,36(5):592-598.
[3]Diana M,Hbner M,Eisenring MC,et al.Measures to prevent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what surgeons(should)do.World J Surg,2011,35(2):280-28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10-12.
[5]丁杰,张忠民,潘扬,等.普通外科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6):2106-2108.
[6]Razavi SM,Ibrahimpoor M,Sabouri Kashani A,et al.Abdominal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at an Iranian teaching hospital.BMC Surg,2005,5:2-6.
[7]Nakamura T,Mitomi H,Ihara A,et al.Risk factors for wound infection after surgery for colorectal cancer.World J Surg,2008,32 (6):1138-1141.
[8]牛菊茹,孙欣,王筱婧,等.医院感染219例调查分析.解放军医药杂志,2012,24(10):54-56.
[9]Le D,Rusin W,Hill B,et al.Post-operative antibiotic use in nonperforated appendicitis.Am J Surg,2009,198(6):748-752.
[10]王巍,莫庆森,黎日海.综合医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1):2326-2328.
[11]Simillis C,Symeonides P,Shorthouse AJ,et al.A meta-analysis comparing conservative treatment versus acute appendectomy for complicated appendicitis(abscess or phlegmon).Surgery,2010,147 (6):818-829.
[12]李大伟,杨波,郭英.经皮微波凝固治疗肝癌35例疗效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2):25-26.
[13]马俊生.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83例原因分析.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23(4):19-20.
(本文编辑:何美蓉)
10.3969/j.issn.1672-2159.2016.03.012
252300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运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015-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