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象形概念在紫砂光素器造型中的应用
——简析“鱼罩壶”的制作技艺、造型结构及艺术特征
2016-09-22钱育培
钱育培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江苏 宜兴 214221)
仿生象形概念在紫砂光素器造型中的应用
——简析“鱼罩壶”的制作技艺、造型结构及艺术特征
钱育培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江苏 宜兴 214221)
仿生象形概念在紫砂壶艺创作中的应用,催生出一系列经典造型。“鱼罩壶”运用光素圆形器制作技艺,以现实生活中的“鱼罩”为形,对其造型结构进行再次演绎,使之焕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别具一格的艺术活力。
鱼罩壶;制作技艺;造型结构;艺术特征
紫砂壶的外观形态主要有几何形、自然形与筋纹形。仿生象形在自然形的花塑器外观形态中应用得最为广泛、最为鲜明直接;在几何形的光素方、圆器中也得到普遍应用。如仿井栏的“井栏壶”、仿柱底石的“柱础壶”、仿秤砣的“秦权壶”等。笔者在近现代著名紫砂老艺人裴石民先生创作的“鱼罩壶”(见图1)的基础上,依凭儿时记忆中的鱼罩实物形态,通过再次演绎“鱼罩壶”的经典款式,尝试制作了一件“鱼罩壶”。使得仿生象形概念在紫砂光素器造型中进一步衍生,焕发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图1 鱼罩壶(裴石民作)Fig.1 Fish trap teapot by Pei Shimin
1 传统光素圆器成型制作技艺的继承
光素器的外轮廓形态由几何线条构成,曲线构成圆形器,直线构成方形器,圆形器的局部及转折过渡处可在曲线为主的基础上辅之以直线,方形器亦然,寓方寓圆,愈益生出鲜明的节奏和韵律美感。“鱼罩壶”隶属于光素圆形器范畴,立体的外轮廓线条基本为曲线,平面结构设计图的线条则以直线居多,上下结构呈平行直线状,左右结构为对称的斜直线。选用的材质为优质原矿纯紫泥。
“鱼罩壶”以传统的打泥片围身筒拍打的工艺技法成型。首先将泥条打成泥片,内倾10度,围成80度角的身筒,经拍打和上底片形成下部宽敞上部渐收的圆台形“鱼罩”,接着在壶肩平面设直筒形高颈,以构成完整的壶身。直嘴为筒柱形,壶把端与肩棱线气韵贯通,转折向下由方渐趋于圆。扁平的压盖大幅度宽出壶口,盖内墙里子口下伸与高颈壁吻合贴切,确保在使用时无“落帽”之忧。桥梁形钮在盖面卧伏,过渡悠然收放自如。
整器巧妙运用曲线与直线的不同性质,使光素圆形器由通常情况下的“圆润饱满”向“劲挺刚正”自然演化。紫砂光素圆器通常运用曲线以呈现其柔和、活泼、优美的轮廓形态,“鱼罩壶”则大量应用直线。随着长短、开合、收放、交错等的变化,呈现出刚健、挺拔、劲直等硬朗的个性特征,并与起伏、曲张、波动的曲线和谐交融,组合成相互呼应相互映衬刚柔并济的生动形态,还符合仿生象形壶艺作品必须具备的赏用功能俱佳的基本标准。
2 鱼罩壶造型结构的由来
追根溯源,紫砂壶在由实用向赏用结合演进的起始阶段,其造型结构便源自仿生象形,供春仿古银杏树上的“瘤”首先制作出了仿生象形的“树瘿壶”就是例证。应该说,仿生象形是紫砂壶踏进高雅艺术殿堂的第一把钥匙。象形,本是华夏汉民族描摹实物造字的方法,汉代人分析汉字形体归纳出“六书”,即象形、指亊、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的条例,以象形为首的汉文字最早也最普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凭着聪明智慧,首先发明创造出了“象形文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通过模仿自然万物的结构、功能,在人造物上实现了功能的转换或性质的衍生。紫砂壶艺创作以仿生象形为手段,不仅使壶器外观更趋生动美妙,更让其使用功能得以提升。同时更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生动写照。
紫砂壶的仿生象形造型,大量存在于光素方圆器、筋纹器和花塑器中。花塑器仿生形态直接具象,光素器与筋纹器则相对间接抽象。现实生活中,用鱼罩捕鱼的方法古已有之:《淮南子.说林训》就有“罩者抑之”的记载,唐代诗人陆龟蒙在《渔具诗序》中有“圆而纵舍曰罩”的说法,温庭筠《罩鱼歌》更有“朝罩罩城南,暮罩罩城西”的生动描述。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太湖流域,在这片丰饶辽阔的水乡平原上,点缀着如丝缎般的一条条河流,更有星罗棋布如明镜般数不清的池塘湖泊。清澈明净的水中水草丛生,小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觅食,体量较大的鲫鱼、乌鱼等则隐匿在水底。早先的人们受工具的局限,以最原始的方法织网织笼捕鱼,鱼罩就是其中之一。聪明智慧的劳动人民凭藉着灵巧的双手,利用本地盛产的毛竹资源,将竹爿劈成篾条编织成鱼罩。这种鱼罩轻巧灵便,下底宽敞,直径有1-2米,高有1米多。除了冬天,春夏秋季均可作业。笔者小时候经常见到在溪流河浜里,一条小渔船夫妻两个,一个在船尾摇橹,一个在船头撑篙,手里抓着鱼罩,凭着经验将鱼罩朝有鱼活动的水里猛地罩下去。压住鱼罩或用网兜或鱼叉即可将鱼捕捉上来,或直接跳进鱼罩圈里在水里捉摸,经常能逮到活蹦乱跳的大鲫鱼或几斤重黑乎乎的大乌鱼。鱼罩成为了一种充满传奇色彩的捕鱼工具。渔民珍惜鱼罩,紫砂艺人对此也充满神往,他们以灵巧的双手创作出了仿生象形的“鱼罩壶”,有具象的形似竹编的花塑竹器形,也出现了光素圆器形。裴石民(1892-1976年)创作的“鱼罩壶”,器身平肩高颈、平盖桥钮、方形柱把,因身筒较高,壶嘴显得短直上耸,别具一种古穆凝重、刚劲雅致的气氛。笔者在制作“鱼罩壶”时,凭着小时候的记忆,反复揣摩“裴氏鱼罩”的艺术特征和领悟其精神实质,在结构形态稍作变动的同时让“鱼罩壶”再现新貌。主要是身筒变矮,使高与宽的比例增大,更加接近黄金分割的比律。壶嘴根变粗,壶嘴与壶身过渡流畅,向上的嘴端在延伸时渐敛,壶把外侧随壶身筒壁而势倾,把环内孔圈外展扩阔拉宽,让嘴、把、钮比例趋于协调。整器结构简洁明快,既与生活中的鱼罩和裴氏经典壶款造型形似,又有一种个性风格独特的艺术韵味存在,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所创新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尝试。
3 仿生象形在紫砂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前景
紫砂工艺是一门民间传统工艺,紫砂艺人大多生活于民间,操持着生活中的各种器物工具。经他们缜密构思和精心制作的仿生器物,形象逼真,特征鲜明,寓意深远。“鱼罩壶”等仿生象形的紫砂作品,是让原本存有的物体外形在嫁接中得以再生,在衍生中得以延续新的生命,在重组中得以再现新的辉煌。它的结构符合人的思维习惯和审美心理,轻而易举就能让人看懂读懂并受到广泛认可。
3.1为紫砂仿生象形作品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借鉴与自然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得心应手的器物、工具,衍生出新的器物。尽管新的器物的功能性质与前者有所脱离或完全不同,却因外观形态结构的相似性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让人获得心理上的舒适满足。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贴近生活的仿生象形造器法,为紫砂壶艺创作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些仿生器形上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艺术美感,直接提升了紫砂壶艺的品位。
3.2为紫砂仿生象形作品创作展现出美好前景
紫砂仿生象形器的创作并不是“依葫芦画瓢”,只是进行简单的重复模仿。其中包含着深思熟虑和艰辛的艺术提炼及再创造,力求最大限度地符合人们实用和审美的需求,从而实现造型样式不断推陈出新的目的。仿生象形紫砂壶的主体必须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多为在原形态基础上的衍生。同时,附件如嘴、把、钮等虽与原自然物象形体关连不大,却也是其造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既具备实用功能又是装饰和美化造型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与壶身主体合理搭配,互为映衬,绿叶扶红花,花艳叶更翠。“鱼罩壶”具有鱼罩的外观真实性,作为光素圆形器,它的艺术美感主要体现在壶身、肩、颈、盖、钮五个分明的层次,体现在嘴、把与壶身的左右协调上,体现在整器形态的端庄典雅、神态的踏实稳重以及底线、肩线、盖线“三平行”的韵律美感上。
4 结 语
紫砂是一门传统工艺,许多传统造型来自仿生象形,无论形与态、情与理、工与艺方面都得到人们的共识和认同,是民族特色、人文情愫、地方风貌最直观、最精彩的表现形式和传承载体。鱼罩,本是渔民捕鱼时一件常见的普通渔具,将它的形态经艺术提炼和处理加工制作成“鱼罩壶”,既可使视觉感受鲜活亲切而耳目一新,同时也是水乡风情的重塑、民族特色的彰显和传统文化的弘扬,具有独特的实用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仿生象形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受众群体,故创作空间一定会无比广阔,前景也定将更加美好。
[1] 夏俊伟, 韩其楼. 中国紫砂茗壶珍赏[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 高纪祥. 器皿造型样式衍生途径分析[J]. 设计, 2014(04): 165-166.
Application of Biomimetics to Undecorated Purple Sand Teapots: Crafting Techniques, Structure and Art Features of Fish Trap Teapot
QIAN Yupei
(Yixing Ceramics Museum, Yixing 214221, Jiangsu, China)
The application of biomimetics to purple sand teapots making results in a highly-acclaimed series of classic forms. Shaped in a typical fsh trap and crafted with the techniques for undecorated Yixing pots, the namesake purple sand teapot, a deriv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form, distinguishes itself with a breath of life and an art style of its own.
fsh trap teapot; crafting techniques; form and structure; art features
date:2016-06-15.Revised date: 2016-06-18.
TQ174.74
A
1006-2874(2016)04-0051-03
10.13958/j.cnki.ztcg.2016.04.011
2016-06-15。
2016-06-18。
通信联系人:钱育培,男,工艺美术师。
Correspondent author:QIAN Yupei, male, Crafts.
E-mail:50354694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