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业黉学诹论
2016-09-22朱希睿曹新民
朱希睿,曹新民
(1. 景德镇学院 ,江西 景德镇 333000;2. 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景德镇陶业黉学诹论
朱希睿1,曹新民2
(1. 景德镇学院 ,江西 景德镇 333000;2. 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江西 景德镇 333000)
通过查询历史文案、采访记录等方法,梳理了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创办历程,试着挖掘探索景德镇陶业教育的脉络,以历史性的眼光审视景德镇陶瓷教育的现状。
景德镇;陶业;教育
众所周知,景德镇陶瓷人才辈出。无论是传统派的巧手匠心,还是学院派的创新践行,对陶瓷艺术的不断探索、不断挑战、不断挖掘的精神,都已经融到景德镇这座城市的血液之中。说到人才,离不开教育,说到教育,更是离不开“陶业教育”。当下被世人津津乐道的“景德镇陶瓷大学”与景德镇的发展有着生命性的链接,本文试图厘清景德镇陶业教育的脉络,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陶业教育的现状。
1 “陶业学堂”的最初创办
师傅授徒或者父传子承是传统景德镇人才培养的方式,这种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授承模式有它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对外教授面非常狭小,仅仅是行业内的少数人;只是一些技艺和家传绝招的单纯传授;忽略了与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种模式下延续下来的人才,只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一些独特绝招、传承式的工匠,却很少关注新技术、新事物,难以跟上行业内最新的技术发展。
清末民初,许多饱学之士就曾尝试探索关于陶瓷人才的培养问题。清光绪二十二年,即公元1896年,洋务派领袖、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创办中国陶业学堂的主张。他借助英、美、法的援助,采用并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同时派遣留学生去国外,学习与陶瓷相关的先进技术知识,尝试官商合办开办工矿企业。他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在向光绪帝上书中曾提出“以科学之理术,以实业之富庶,拓陶瓷之精进”的理念,并得到光绪帝的认同。1910年,江西瓷业公司总理、景德镇商务总会首任总理康达向朝廷递上《请办中国陶业学堂之报告》,联合五省(直隶、湖北、江苏、安徽)共同出资,首次创办“中国陶业学堂”。并提出“养成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之人才,以改良陶业”的办学宗旨。可见最早的中国陶业学堂是一所五省联办的专业性技术学校,其学堂的堂长(即校长)是一位叫徐凤钧的举人。“中国陶业学堂”刚开始只开设陶业本科一班,学制三年,学生大都为五省15岁以上的高小毕业生;随后增设“艺徒班”,学生更为年轻,大都为12岁以上的初小毕业生,为五年制。两个班加起来近一百人,而任教的老师及师傅有十三人之多。我们所熟悉的珠山八友之一的汪野亭和程意亭就在当时考试入学,还有成型高手万逵达也获得了保送入学的名额。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陶业学堂”当时设在江西陶业公司的饶州瓷厂里,其位置在如今的江西波阳高门,而非产瓷集中的景德镇。学堂不设在景德镇的原因,在蔡元培先生的《考察本国教育笔记》中可见端倪,“景德镇制瓷者,墨守成规不可改,担心一经改良,手工技术竟被淘汰而无啖饭,势且出于合群抵制之一途,故迁地以避之。”由此可见,“中国陶业学堂”也曾打算选址在景德镇,以便利用景德镇的工业基础及其对外的辐射力及影响力。但担心地方保守派思想的抵制,加上中国陶业学堂中出现的留美派和流日派的意见纷争,而最终选址在现今的波阳县。
2 “留日派”与“留美派”的办学主张
辛亥革命之后,军阀混战,时局动荡,学堂经费筹措困难,饶州瓷厂也面临倒闭。时任江西省都督李烈钧认识到江西省的重要特色之一当属陶瓷,1912年将中国陶业学堂收为江西省创办出资,改名为“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任命张浩为校长。1876年生于江西新建的张浩,曾留学日本,所学专业为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专业;30岁时归国,对创办学校有很大热情,在担任校长前曾在学堂任教多年。受任后,他将留学时的新法教学用于学堂教学中,并将饶州瓷厂兼并成校办工厂,还把许多新课程如石膏模具成型、机械辘轳压坯成型、贴花、刷花等列为必修课,此外还推广了煤烧窑的新技术,教学创新取得显著成果。
1913年护国战争爆发,学校再次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校长张浩不得不四处求助,以维持学校日常办学。1915年,恰逢巡按使威扬视察饶州,在视察陶业学校时,非常赞同张浩对于陶业教育的理念。在他的主推下,学校改名为“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从“陶业学堂”的创办,到“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的定名,陶业教育一直在摸索中前行。
1916年,在章继南和邹俊章的主张下,“省立第二甲种学校” 在景德镇设立分校,名为“省立附属乙种工业学校”。“省立附属乙种工业学校”在景德镇的创办,对景德镇的陶业教育而言可谓是一个阶段性的跨越。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育理念都给当时景德镇以不小的冲击。担任分校教务长的汤有光,是当时的社会名流,在学校的师资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他聘请北大毕业的冯渊、珠山八友之一邓碧山及四川名画家周筱松为任课老师,分瓷、瓷饰两个班。由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规定,乙种工业学校区别于甲种工业学校,为高小职业学校,招收学生均为初小毕业生,学制定为三年,免收学费,还对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补贴。这些政策吸引了来自安徽、浙江及本省许多学生,盛时达到一百多人。此后的景德镇陶业教育迎来了一个稳定发展时期,有近十年的和平办学时光。十年中,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教育理念,都得到了良性发展。留美派代表邹俊章在任教期间不断探索陶业教育的改革,获纽约州立大学陶业学士、意林诺大学陶业硕士学位的他,多次向省教育厅厅长陈礼江提出迁校至景德镇的必要性,他写了一篇《陶业之重要与陶学之急切发展》的长篇文章。文章中指出陶业的落后,不在技艺,而在学术研究。以往之能者,到今日便力所不能及,更有以往之能者心存侥幸,保守其技艺,卒让技艺失传,如此何谈陶业人才的精进与发展。他建议在中小学的艺术课程中加设陶业艺术科目,使之成为基本常识技能,还建议设立学院或是研究部等专业性部门,以培养更高层次的陶业人才。正是由于他的真知灼见和极力陈述,才让省教育厅对学校进行了改组,由邹俊章本人担任校长,并于1926年提议“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迁址景德镇,“景德镇陶业学校”就此问世。
我们从《江西省立景德镇陶业学校校歌》中,可以想见当年校园生活之情形:
“匡庐毓秀,彭蠡清幽,特产陶瓷冠全球。我们陶校专心研究,形式花样多时流;质洁白色,泽能比玉,中外无匹俦。
更研究建设住行需,科学美术件件优。玻璃砖瓦珐琅士敏土,点点均讲求。愿同学,努力去勤修。
快起来,光阴不残留,矢志如破釜沉舟。学就利民生裕国库,校誉咸休。媲美湖山,光耀悠悠。”
3 动荡的十年
1931年,邹俊章校长英年逝世,张浩复任校长。政局动荡,学校接连遭遇一系列变动。从1934年起往后的十年,为了保存仅有师资,学校不停迁址。从景德镇迁往九江,“七·七”事变南京沦陷,九江也不再安全,后又迁往靖安,再又迁往萍乡。直到1944年,萍乡失陷,再迁回景德镇。迁回后,与浮梁县立陶瓷科职业学校合并共同办学,名为“省立陶瓷科职业学校”,校长由汪璠担任。1948年5月,省教育厅决定将学校升格为专科大学,改名“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这是历史上第一所陶瓷专科大学。
到1949年时,陶专已有专科五个班,中职六个班,在校学生近三百人,教职员55人。伴随着1952年的全国高等院校大调整,陶专的几大专科相继并入其他院校,如工程专科并入华南工学院,美术班并入南昌大学美术系,仅剩的中专部改名为“景德镇窑业学校”后不久,并入湖南电瓷学校。
4 真正的起航
景德镇陶业教育几近消亡,但努力从未停歇。从1955年到1958年的几年内,各种形式的学校或是艺校遍地开花,1958年6月,经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江西省陶瓷专科学校”与同时期的“市陶瓷美术技艺学校”、“市陶瓷工人技术学校”合并,正式改名为“景德镇陶瓷学院”,这也是景德镇历史上第一所本科院校。之后的发展也顺风顺水,1984年景德镇陶瓷学院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培养更为高端、学科也更为精专的硕士人才。至2005年,景德镇陶瓷学院已成为全国专业性的陶瓷高等学府,建系完整且多学科共同发展。学院设有九个本科院系,涵盖35个专业,在校职工近千人,在校生达一万一千多人,为国内外培养了更全面更专业的陶瓷艺术人才。2013年7月,景德镇陶瓷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16年3月,景德镇陶瓷学院更名为“景德镇陶瓷大学”,拥有新厂、湘湖二个校区,占地1600余亩,共设有8个教学分院(部),本科专业46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个。共有专任教师802人,全日制在校学生一万九千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00余人、博士研究生23人、留学生近百人。
[1]景德镇市志略编撰委员会. 景德镇市志略[M], 1989.
[2]鄱阳县文史资料室. 鄱阳县志教育[M], 1982.
[3] 景德镇市政协文史资料室. 景德镇文史资料[M], 第1、2、8 辑. 1986.
The Learning Theory of Jingdezhen Pottery Industry School
ZHU Xirui1, CAO Xinmin2
(1. Jingdezhen University, Jingdezhen 333000, Jiangxi, China; 2. Jiangxi Ceramic Research Institute,Jingdezhen 333001, Jiangxi, China)
Through the inquiry of historical records,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 this paper traces the establishment process of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explores the past of Jingdezhen ceramic education, and examines its present situation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Jingdezhen; ceramic industry; education
date:2016-06-16.Revised date: 2016-06-18.
TQ174.79
A
1006-2874(2016)04-0048-03
10.13958/j.cnki.ztcg.2016.04.010
2016-06-16。
2016-06-18。
通信联系人:朱希睿,女,硕士,讲师。
Correspondent author:ZHU Xirui, female, Master, Lecturer.
E-mail:463009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