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
2016-09-22宋沛阳
宋沛阳
在哪一天的哪一个午后,阿墨早已经忘了。但他记得那天的阳光很明朗,空气有一些湿润,风中糅杂着淡淡的合欢花的香味,南关厢的青石板路上荡漾着他的脚步声。
南关厢是这个城市最后的一条老街,仿佛公路上尚未被沥青覆盖住的小花一般,被钢筋水泥蚕食得畏缩于洛河畔的一角。南关厢和它的房子是典型的江南的风格,却似乎和这个城市越来越快的节奏格格不入:白墙黑瓦,永远潮湿的青石板路,积着尘埃的镂着花纹的窗棂,河畔石阶上散落的两朵合欢花。阿墨总觉得在安静的时候可以听到它们浅浅的呼吸声。南关厢的屋檐下住着几只白鸟,全身雪白,羽毛会在阳光下闪耀着好看的光泽。阿墨听的老故事里有一种会说话的白鸟,所以看到白鸟在地上低着头走的时候,阿墨就忍不住调皮地追过去,白鸟飞起,又落在前方,在青石板路上飞着,转个弯,便飞进了小巷,再转弯,便飞进了别人的家。
就这么跑跑停停,他遇到了那个老人。
老人的房子在老街的中间。阿墨觉得相较其他房子而言,它显得更加陈旧而昏暗。看到白鸟飞了进去,他用左脚跨过被踩得光亮的门槛,又用右脚跳下三级台阶。院子里有一些杂乱,墙角攒着厚厚的蜘蛛网,斑驳的墙面有一些剥落,能看到墙里磨损的灰砖,竹藤条堆积在墙边,板凳上放着素绢。门边摆着一双雨鞋,雨鞋上还沾着一片浮萍,水迹未干。
突然,一个苍老的声音在院子里的角落响起。阿墨吓了一跳,才发现院子里还有一个老人。老人很老,躺在一张开了皮的藤椅上。他的脸很清瘦,在垂下的白发的映衬下,有一种淡淡的书卷气,似乎就连每一条皱纹都舒展得那么淡然。
他慌乱地应了一声。
老人又说了一句话,阿墨听出来,老人说的是这个城市的方言。
自从小镇统一说普通话以后,方言逐渐变成了粗鲁而没有文化的象征。原本人人都会说的方言就逐渐被淡忘了。特别是小镇新出生的孩子,从小到大,阿墨说的都是普通话。他的家里也没有人说方言,所以他到现在只能零星地听懂方言的几个片段。他对方言的理解力也仅仅是徐志摩诗中的“伊”等于“他”的级别。
而现在,老人正在等他的回答。
“呃……”他绞尽了脑汁,也没有想清老人说了什么。他尴尬地用普通话说:“对不起,我没听懂。”
看老人的表情,似乎他也听不懂普通话。
阿墨在脑海里飞快地搜寻着再见怎么说。
“息,息日会。”他一字一顿地拼接着,然后转身逃之夭夭。
第二次看到老人的时候,老人就坐在门口,显然老人认出了阿墨。
“进来坐吗?”
他看着老人的表情,猜测老人是在邀请他。
老人把藤椅让给了他,自己起身坐在了门口。老人的手里摆弄着一盏灯,灯的框架已经搭好了。现在老人正在上面绣着图案,那双老花眼镜后的眼睛宁静地看着手中的作品。阿墨知道老人正在做灯彩。灯彩,简单来说就是用古法制作的灯,在灯幕上绣上彩色的线或是画上鲜艳的色彩。小镇的灯彩近年来很有名,还申请到了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墨在报纸上读到了很多有关灯彩的报道。
“这是你做的吗?”
老人似乎没听懂,看着阿墨的手势,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
“真厉害。”阿墨赞叹道,就开始蹲在旁边玩着安放在房子角落里的灯彩,用手指拨弄着灯上可以旋转的装饰。老人也任由他玩。阿墨到后来才知道这里最普通的一盏灯也要卖近万元。当他从老人平淡的语气中知道了灯的真实价格后,阿墨吓得赶紧向那些被他调戏过的灯彩鞠躬道歉。
他从别人口中知道,老人原来参过军,是抗美援朝志愿军的伞兵,因为在预备队,并没有走上战场。战争结束后,他回到故乡。他的家族是这个小镇最好的灯彩世家,他也自然继承了这门手艺。他的灯彩制作得很精细,造型新颖,图案的意境又幽旷深远,一时被很多收藏家争相购买。可是老人并没有将他的手艺作为一种工作来对待,尽管只需出售一盏灯就可以换来三个月的无忧的生活。老人收过几个“不入流”的徒弟,他们将灯彩的制作技艺简化后采用机械化大量生产。这些机械生产出来的灯彩无论从精致还是美观上都比不上老人的灯彩,老人也因此经常生徒弟们的闷气:“不争气!”但是也是他们让全国的人知道了小镇的灯彩。
听完老人的故事以后,阿墨很奇怪,战争、手艺和老街竟然会以这种方式连接在一起。不知不觉,他在发呆的时候,脑子里竟然全是老人做灯的场景。
不久,阿墨的妈妈惊讶地发现她的儿子艰难地学起了方言。一天晚上,她发现阿墨倒在桌上睡着了,整张脸都埋在了一本摊开的笔记本里,散乱的头发和格子线重叠交错在一起。阿墨的妈妈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本子抽出来,又费了两倍的九牛二虎之力理解了本子上混乱的汉字。拼音、英文、汉字,竟然是构成小镇方言的读音。当妈妈把本子小心翼翼塞回去的时候,本子里掉出了几张照片。
小镇灯彩的照片。
老人第四次望着阿墨不知其所云的时候,阿墨气急败坏地摔掉了手中的本子。
“方言这么难,我不学了!”
老人看着阿墨的样子笑了起来。
“跟你闹着玩呢。”
日子就如同流水一般静静地流淌,阿墨身材越来越高,从原来稚嫩的顽童长成了戴着眼镜的高中生。老人则越来越老。每天阿墨路过南关厢的时候,会遇到坐在门口的老人,尽管这么多年下来了,阿墨还是对自己蹩脚的方言很没有自信。所以他们之间的对话像干燥的抹布一样挤不出半点水分。
“早上好。”
“息日会。”
阿墨离去的时候,会偶尔回头看一下老人。老人的眼神隐藏在垂下的柔软的白发中,他的手熟练而又温柔地编织着手中的灯的支架,仿佛认真地塑造着一个生命的骨架。
老人会在晚上把新做的灯挂在苍老的屋檐下。老人的灯必须要添蜡烛才能亮。有时候老街有风,烛光会摇曳起来。在摇曳的烛光下,灯幕上精致的人物与风景变得忽明忽暗,也忽明忽暗了合欢树摇曳的影子。
不多的周末,阿墨会情愿花一个下午的时间看老人做灯。南关厢旁边的房子越造越高,南关厢的居民越来越少,老街也越来越安静,有时候整个老街的白鸟都会飞到老人家的院子里。老人的家中常备着喂鸟用的玉米粒,在阳光下竹匾里发散着谷物的香味。阿墨常常手里抓着一把玉米,院里的白鸟就会眼巴巴地看着阿墨的手。阿墨将手往左移,白鸟就听话地跑到左边;阿墨的手往右移,白鸟又赶紧把头偏向右边。老人沐浴在慵懒的午后的阳光下,当把素绢固定在灯架上之后,老人会在灯上描绘图案。他用狼毫小笔蘸着画山水画的色彩,在灯幕上小心翼翼地纵横,叙述着一段段历史或是神话。色彩在素绢上未干的时候会闪着光芒,但终究会隐在素绢下。
阿墨记得,一次老人画的是空城计,诸葛亮在空荡的城楼上气定神闲地弹着手中的琴,淡然的表情被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厉害啊。”阿墨赞叹着。
老人突然把灯放在地上,接着又摘下眼镜,放在藤椅的扶手上,看着门外。
老人家的对面是他的徒弟开的灯彩工作室,工作室的玻璃橱窗后面摆着各式各样新潮的灯彩。徒弟为了显示对师父的尊重,就将老人亲手制作的灯彩放在店里的玻璃柜里的黑色天鹅绒上,打着闪耀的背景灯光。工作室经常接到订做用来宣传的灯彩的订单,有时候在老人的家里也能听到机器轰鸣声。
门外是一位徒弟。徒弟有时候会来看望老人,提着水果、日用品,离去时会悄悄在桌子上留下装着钞票的信封。
“最近生意光景怎样?”这次老人破天荒地问了徒弟。
“还可以,上个礼拜刚接了一单,这几日在赶。”徒弟诚惶诚恐地回答。
“还在用机器?”
“是啊,自己蛮久没摸灯帷了,手艺说不定都忘了。”徒弟搓着手尴尬地笑着。
老人的眼睛暗了下来:“侬就否能好好做灯吗?”
“师父,我晓得。可是那样真的是太慢了,老板们不能等啊。”
老人叹了口气:“走吧。”
徒弟离去的时候依旧在桌上放了信封:“师父,你保重,别难为自己。”
阿墨隐约也感觉到已经很久没有人找老人做灯了,偶尔会有几个展览会会借走老人的一两盏灯,老人只是一如既往地做着自己的灯,一盏一盏地堆积在房子里。
“我做一盏灯的时光我徒弟可以做一百盏了,而且我也想不出新的花样了。”老人看着徒弟消失在转角的身影,过了好久才说,“别人已经不欢喜这样的灯了。”老人的声音显得有点疲惫。
“怎么会!”阿墨赶紧回答。
但不知怎么,阿墨觉得老人并没有在问他。院子里的白鸟好奇地偏过头来看他们。
没关系,阿墨对自己说,空城计最后可是诸葛亮赢了。
有一天,阿墨在教室里托着头呆望着窗外,不知为何,两只白鸟在他眼前一闪而过,扑扇着翅膀消失在了远方。旁边两个同学以一种不快不慢的节奏议论着:
“听说南关厢要拆了。报纸上说已经征求过当地居民的意见了,马上就要动工了。”
“那叫重建好不好,拆了以后还要造几A级旅游景点,这就叫做文化带动GDP发展。”
阿墨的心很奇怪地跳了一下,方言脱口而出:“什么?”
“你怎么说方言了?”一个同学感到很奇怪。
另一个同学打趣道:“你不知道他早就变成狂热的民族文化爱好者了吗!你看他最近还在看灯彩的书。”
阿墨无奈地用书轻轻打了那个同学:“闭嘴。”
那天,阿墨像往常一样走过南关厢时,看到老人的家外传来了吵闹的声音。
老人的家外站着一个类似他儿子的人。那人脸上满是汗水和无奈,粗粗的脖子上隐隐暴出了青筋。还有一个戴眼镜翻着文件夹的工作人员,不耐烦地看着时间。
“……爸,为什么你就这么犟呢?”儿子提高了语调,阿墨听到一根篾条在他脚下断裂。
老人自顾自地坐在门边编着手中的纸灯,纸灯在老人苍老却灵活的手指间旋转上下。
眼看儿子就要动火了,工作人员忙说:“老先生啊,我们不是白拆你的房子的,拆迁房已经给你准备好了。你对这里有感情,你也可以等重建好了回迁到这里啊……”
老人这时看到了阿墨,笑着打了个招呼。
他儿子转过身去让别人去猜他的表情。
“这个送你。”老人招呼阿墨过去,递给他手中的小灯。
“啊真……谢谢。”他小心翼翼地接过。
“息日会。”
“息日会。”
回到家,他在灯里添上了蜡烛。纸灯上还没有画上图案,透过白色的灯幕,可以依稀看到火焰变幻的身影,整个房间也似乎跟着纸灯一起,闪烁着。
他不敢看到灯光逐渐暗淡、熄灭。
挖掘机最终还是开进了南关厢。被岁月和雨水侵蚀了一个世纪的木头房子,在强大的铁臂下显得是那么的脆弱。到处都是狼藉的景象,断裂的木架散发着腐朽的味道,被掘出的青石板丢在一旁,只够做老街曾孙辈的建筑工人自信地坐在断壁残垣上抽着烟。冬天的风散乱了阿墨的发丝,吹起了阿墨的围巾,拂在脸上,仿佛粗糙而又笨拙的触摸。
而白鸟,阿墨觉得它们已经离开了。
他走过破碎的小路,走进飞扬的尘埃,走到尽头,又走回入口。
他终于找到了老人的家,但只剩下了废墟。
老人在那个冬天去世了。阿墨在报纸小小的一角看到了那个讣告。
元宵节,阿墨一个人在新南关厢逛着。
夕阳在天空的一角绚烂着,火红的云霞晕开了一片,一直缱绻的暮色也开始在地平线上跃跃欲试,一点点贪婪地吮吸着最后的亮光,模糊着仿古建筑在白天清晰的轮廓。路灯亮起来了。而人群早已如海洋般挤入了原本并不宽敞的南关厢。刚刚建成的新南关厢早已盛装准备好迎接盛大的节日。淡褐色的木板在灯彩的光照下折射着闪耀的光芒,门楼和小巷挂满了色彩艳丽的灯彩,新南关厢宛如一片缤纷的海洋,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上面的图案只是由机器粗糙地印制出来的。阿墨已经看到新的灯彩工作室开在了南关厢显眼的位置。新开的咖啡店和工艺品商店也适时地打上了节日的记号。它们的木板门面还散发着桐油未散尽的气味,透明的橱窗后面有人在惬意而骄傲地品尝着散发着热气的昂贵的咖啡。
阿墨听到有小孩问他的爸爸:
“这是哪啊?”
“是南关厢啊,你爷爷就是在这里长大的。”
“那些是什么灯啊?”
“那是我们这的灯彩,很有名的。”爸爸举起小孩,加入热闹的人群中。
阿墨逆着人流走出南关厢。人越来越少,最终只剩下了昏暗的路灯光和倾斜的模糊的影子。“南关厢。”他用方言默念着它的名字,不知为何用普通话说它的名字是那么的滑稽。
他觉得那一天,南关厢死了,小镇的灯彩也死了。
他想着,有一种战争需要剑刃和鲜血的洗礼,需要数以万计的人倒下。而另外一种战争,只需要遗忘就够了。
他突然想,如果白鸟会说话,那它说的是方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