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品析,让生本对话走向深刻
2016-09-21周媛媛
周媛媛
[摘 要]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品析,让学生在感知语言和习得语言的基础上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整合资源,在品味语言中知晓大意;体悟内心,在品味语言中体悟情感;想象映衬,在品味语言中审视美感;悉心揣摩,在品味语言中习得方法,从而在语言品析中让生本对话走向深刻。
[关键词]语言品析 生本对话 深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2-04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强化理解和体验的感知,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以钻研的态势对文本语言中的核心字词进行体悟思考、驻足赏析,从而在感知语言和习得语言的基础上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一、整合资源,在品味语言中知晓大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都浅显易懂,不会对学生的感悟理解形成很大的障碍。但在实践过程中,很多课文会将意欲表达的核心主旨借助典型的语言加以呈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点拨。
例如,在《船长》一文的最后,作者以力承千斤的议论将哈尔威的形象进行总结,在画龙点睛之下让人物的形象呼之欲出。尤其是“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等话语是凸显人物形象的核心语句,其中不仅有结合事例的直接议论,还有与当时文化背景相关的链接,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引领学生将这些词语与课文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另一方面为学生拓展补充了航海中的相关制度和文化知识,明晰了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深层意蕴,为学生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扫清了障碍。
二、体悟内心,在品味语言中体悟情感
文章绝非无情物。任何一篇文章的产生都融入了创作者自身的生命意蕴和价值归旨,是作者自身价值观与即时心境的体悟与感知。因此,对文本语言的深入品析,就必须要在充分感知其人文情怀的基础上,从而真正把握词语内在的质感,体悟词语表达的精准妥帖。
例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写彭德怀逼不得已,下令强杀大黑骡子之后,对彭德怀的动作进行了一番细致描写:“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一片静寂无声中,彭德怀的这一举动却渗透出充足的力量,散发出浓烈的情感元素。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回顾彭德怀与大黑骡子一起走过的画面,感受人物内心世界的不舍与无奈……
正所谓“披文以入情”。正是在内在情感的体悟与感知下,学生对课文中的“向着”“缓缓”“摘下”等词语进行了感知,从而促进了言语生命的不断发展。
三、想象映衬,在品味语言中审视美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本,语言都很朴质凝练。这种简朴式的美值得学生细细揣摩、领悟。尤其是课文中看似平常的表达,却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元素,起到了极好的表达效果。
例如,《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在描写海棠花开放状态时,冰心老人运用了“喷花的飞泉”这样的语言来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将花朵开放想象为“喷花”的“飞泉”呢?教师引领学生体悟语言时,充分激活学生的想象意识,将花开与喷泉的形态进行对比,借助泉水喷发过程中力道直射的状态,使学生不仅体悟到其内在的形态之美,更感受到了蕴藏在海棠花内部涌动的力量,从而真正感受到作者语言表达的美学元素。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学生内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运用学生已经形成的原始性经验,引领学生不断地逼近文本,体悟核心语词所蕴藏的本质内涵,从而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悉心揣摩,在品味语言中习得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越发意识到阅读教学决不能局限在教材文本的内容层面,而要将阅读的关注力聚焦在言语形式和作者渗透在文本中的写作方法上。这其中包括了遣词造句的精妙、修辞运用的合理、谋篇布局的恰当、文体特点的彰显等诸多维度。阅读教学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要不断地回归写作本位,引领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从而借助文本形式与作者对话,促进学生对文本资源的领悟。
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教师紧扣课文的第五、第六自然段,引领学生通过对老天鹅以及天鹅群动作的描写,感受老天鹅率先破冰的勇敢以及天鹅群团结协作的精神。随后,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对比两个自然段不同的写作视角,并相机点出“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从而借助这一事例引领学生深入感知,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丰富与完善。
总而言之,对语言的关注与品析是阅读教学最为核心的内容。教师应该紧扣文本的语言,引领学生感受语言的意蕴、体悟语言之美、习得语言之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不断提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