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的本质不能偏离
2016-09-21王小维
王小维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教学在创新形式、凸显语文的人文性方面呼声空前高涨,一线教师在实践新课改理念的探索中,在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等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然而近年来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呈直线下降态势,甚至显现出许多让人担忧的现象,因此不得不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和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本质 终极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创新教学”、“以人为本”、“合作探究学习”等理念深深渗透到每位教师的脑海中。作为较开放、更富人文精神的语文学科,科任教师更是在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体现人文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延伸教材内容上绞尽脑汁,花尽气力。
然而,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语文水平和语文素质大打折扣,显现出很多让人担忧的怪现象:首先是学生的写字。且不谈对汉字写的规范与艺术,一些学生写的字总是歪三倒四,缺胳膊少腿,对规范汉字的结构、笔画笔顺、字体本身所体现的意义等没有任何的理解与认识,写字随心所欲,连最起码的“写正确”的要求都不达标;其次是学生的阅读水平。学生阅读一篇短文,翻来覆去,挖空心思,总是概括不到短文的核心意思,无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精神实质,更谈不上在文字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再次是学生的写作。小学六年的汉字学习,三四年的写作训练,经历了人生最美好的童年时光,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但很多学生连写个请假条、写封书信都不能得心应手,写篇作文总感觉无话可说,习作总是没有中心、语无伦次、语不成句,“流水账”一般,作文首先在字数上就达不到要求,即使达到了也是错别字满篇。最后是现代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我们给予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培训及多种补习班的综合能力训练,但高分进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在思想认识、为人处世上让人一点不敢恭维,大学生违背人伦、违法犯罪的事件不断发生,这是教育偏离本质的很好例证。面对痛心的教训,我们不得不考虑“教育学生成人比成材更重要”的简单道理。
诸如此类现象还有很多,所以很多老师都感叹,现在的学生一级比一级差。面对现状,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语文教学,不得不重新审视语文教学本质,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到什么?
语文首先体现的是工具性。语文教学不管怎样抓创新性、怎样抓人文性,都不能丢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字、词、句、段、篇这些基本要素的学习,不能丢掉读写,否则的话语文教学只能是雾里看花。抓学生的倾听与书写,抓学生的阅读与习作,抓课堂的训练点,抓课外阅读,通过语文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这是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体现,莫不可因在教学上赶时髦兴时尚而让语文教学偏离本质。
一、语文教学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强化基本能力的训练。
字、词、句是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要素,是人际交往语言的基本要素,更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进行字词句的扎实训练。如理解词语的训练,仿写句子的训练,仿写片段的训练,理解句子的方法指导,朗读中感悟能力的培养等。最基础的字词句掌握了,学生在说话、写作的过程中,总不至于出现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错别字满篇的现象,也相当于有了进行高层次学习感悟的基本技能。近年来,国家特别重视学生的规范汉字书写训练,大部分学校都设有写字课程,在学生的课余作业中安排进行一些书法的临摹训练,很值得提倡。
二、语文教学不能放弃朗读和背诵。
声情并茂、用心朗读是培训学生良好语感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感悟语言美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要在“读”上多下工夫,多花时间,课文解读后的反复朗读可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理性认识,也可让学生从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到作者的心声和思想情感,真正体会文章的精神实质。
背诵是语文学习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我们不提倡死记硬背,但对于一些语文常识和经典诗文是必须强化记忆的。学好语文,必须有丰厚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足以印证记忆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语文教学要讲求学生的感悟与熏陶。
语文应该是有灵气的,一篇文章只有不断解析品读才能慢慢感悟其语言表达的魅力和作者思想情感的抒发,我们讲求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但语文教学不该单纯是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学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抽出一段话,甚至几个词,翻来覆去地分析,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僵化,一篇课文学完也不知道文章主旨是什么,作者要从文中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只有做到重点解读品析,总体感悟把握,才能真正体会语言文字与作者思想的有效契合,进而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作者审美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由此而获得审美感悟。
四、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1.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诸如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最后一课》等。
2.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如果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如朱自清的《背影》,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健康人格塑造的目的。
3.要注重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吸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和情感认知。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其性格得到发展。
语文教学的务实与创新是统一的,不管课堂教学的理念如何改变、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如何转变、课堂教学的模式如何创新,语文教师都要始终牢记要教给学生什么,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什么,语文教学不能偏离其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