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即将消失的传统

2016-09-21

公关世界 2016年8期
关键词:鄂伦春人藏戏白族

即将消失的传统

一个古村落的消逝,便是一个历史细节的泯灭……

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以村落为载体进行的民族传统节日,正逐渐转变成为城市为以轴心的文化影响力。村落的空心化,消失的不仅是百年古建筑,还有历史和文化。

然而,高速发展的经济仍在继续冲击着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为了让传统节日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更加清晰,国家将部分传统节日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白族绕三灵

每年夏历四月二十至二十五为白族绕三灵,又称“观上览”或祈雨会,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周边地区的白族村寨,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三灵指“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圭寺,“佛都”崇圣寺;节日历时三天,途径这三个寺庙,所以称为“绕三灵”。第一天在大理古城崇圣寺(佛都)附近绕“佛”,第二天在喜洲庆洞(神都)绕“神”,第三天在海边(仙都)绕“仙”。2006年5月20日,白族绕三灵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绕三灵,追根溯源是由“祈雨”活动演变而成。相传,过去大理常因干旱无雨而无法栽秧,以水稻农耕为主的白族,在水稻栽种之前,人们必先要向神灵企求风调雨顺、祝愿五谷丰登。于是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栽秧季节到来之前,都要组织大型祈雨活动。而祈雨期间正是人们聚会的好时机,于是就派生出盛大的“农家乐”——绕三灵民俗盛会。在民间,关于绕三灵由来的传说颇多,主要有四种传说:一说在远古时代,白族各部落男女青年的交往要绕密布的桑林,因此称“绕桑林”。二说白王有个太子不见了,百姓绕着洱海替白王去找太子,到后来发展成绕三灵。三说由“祈雨”而起,派生出农家乐活动的绕三灵民俗盛会。四是纪念大理国王段宗榜。据清《滇中琐纪》载:“大理有绕三灵会,每岁季春下浣,男妇成集,殆干万人,十百各为群,群各有巫觋领之,相传起于南诏,数千百年不能禁止,盖惑于巫言,祈子嗣,禳灾病”。

绕三灵被称为白族人民的“狂欢节”。绕三灵传承历史久远,群众基础深厚,活动规模庞大,巡游空间广阔,体现出白族在文化上的包容吸纳能力和高度的创新精神。它对强化文化认同感,增强白族凝聚力有很强的现实作用,已成为白族文化最有标志意义的象征之一。

2.鄂伦春族的“古伦木沓节”

鄂伦春族自古以来繁衍生息在黑龙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的密林深处,亦称之为“兴安岭之王”与“严寒的征服者”。

因为世代以狩猎和游猎为生,所以火对于鄂伦春人的生活尤其重要,鄂伦春人对火是既敬重又畏惧。鄂伦春族的“古伦木沓节”就是一种源于火神信仰的民族文化现象,该项目已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伦木沓”为鄂伦春语,意为祭祀火神。

“古伦木沓节”由祭祀火神的仪式演变而来,也叫“篝火节”。

自古以来,鄂伦春人每到年节或吉日,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燃起篝火,并焚香跪拜祷告,以求火神保佑平安;饭前还要向火塘洒酒抛肉,以示供奉。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世代传承的民间习俗。

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活动习惯在每年的春季举行,届时人们带着好酒好肉及帐篷等物,举家骑马到预定地点参加活动。

节日期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夜间在篝火周围请萨满跳舞,祭神祭祖;白天则举行赛马、射箭、射击、摔跤及唱歌、跳舞、讲故事、下棋、玩木牌等文体活动。

“古伦木沓节”并非是单一的祭神祭祖日,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古伦木沓节有很长时间停止活动,虽然有群众自发性地加以恢复,但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传统活动濒临消失。自“古伦木沓节”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后,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和传承措施,在积极推动下,古伦木沓节重回鄂伦春人的生活。

如今每逢节日,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民族乡都会举办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在迎宾门前,鄂伦春的民间歌手会端着自酿的“下马酒”,高唱鄂伦春语祝酒歌,迎接远方的朋友。

3.西藏雪顿节

雪顿节,是西藏藏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

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宴”“吃”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又叫“酸奶节”,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

2006年5月,西藏自治区申报的雪顿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节日最早在哲蚌寺形成,那时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民间相传,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条,最忌讳的是杀生害命。由于夏季天气变暖,草木滋长,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违背“不杀生”之戒律。因此,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喇嘛们只能在寺院待着,关门静静地修炼,称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开禁。待到解制开禁之日,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为了犒劳僧人,备酿酸奶,为他们举行郊游野宴,并在欢庆会上表演藏戏。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

到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清朝皇帝册封了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和五世班禅罗桑意希,赐于金册、金印,这样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得到加强。

1642年,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在西藏掌权,五世达赖登上法王宝座,他驻锡的哲蚌寺甘丹颇章宫,成了这个王朝政治宗教文化中心。

1959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后,雪顿节的内容更加丰富。节日期间,拉萨市附近的藏族人民三五成群,老少相携,背着各色包袱,手提青稞酒桶,涌入罗布林卡内。节日时,除本地西藏藏戏剧团外,还有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的藏戏剧团来到圣城拉萨切磋戏艺。人们除了观看藏戏外,还在树荫下搭起色彩斑斓的帐篷,在地上铺上卡垫、地毯,摆上果酒、菜肴等节日食品。有的边谈边饮,有的边舞边唱,许多文艺团体也来表演民族歌舞,以此助兴。商业部门把各种物资和节日食品运到罗布林卡内,摆摊设棚,供应游人。下午各家开始串幕作客,主人向客人敬三口干一杯的“松准聂塔”酒并在劝酒时,唱起不同曲调的酒歌,各帐篷内,相互敬酒,十分热闹。近年来,自治区各机关、单位将大型的文艺活动、学术讨论会、经验交流会安排在雪顿节期间,雪顿节更显得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鄂伦春人藏戏白族
鄂伦春族的“雪屋”
藏戏面具
从《最后的山神》看鄂伦春族民族文化变迁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论鄂伦春族生态意识
浅析巴塘藏戏在演出形态方面对西藏藏戏的传承与创新
演藏戏·促非遗扶贫——2019年藏戏演出季完美落幕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传统藏戏的新时代再造——评新编藏戏《朗萨雯波》
密林深处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