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船舶结构与货运”课程教改实践探讨
2016-09-21王威
王威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
高职“船舶结构与货运”课程教改实践探讨
王威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226010)
结合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对“船舶结构与货运”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实践,探讨教改内容与方法。通过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及内容,编写了《船舶结构与货运》项目式教材及其配套教学文件,形成多元化教材体系;注重应用项目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同时由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校外实践等构成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形成性考核、实践技能考核、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判。
高职航海教育;船舶结构与货运;课程教学;职业能力
“船舶结构与货运”是一门理论系统、实践性强、与海船船舶驾驶员的实际生产任务密切相关的课程。随着STCW公约马尼拉修改案于2012年正式生效,国际海事组织(IMO)对海船驾驶员“货物装卸与积载”职能模块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对《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也做了新的修订,为更好地履行国际公约及国内法规,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能胜任现代化远洋船舶驾驶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2012年开始,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推动下,在总结以往教改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新一轮的“船舶结构与货运”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本文就此做初步探讨。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
根据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海船驾驶员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本课程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任务的关联性,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重组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理论实践一体、教学做合一”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见表1、表2)。[1]本课程体系理论内容围绕实践教学编排,实践教学按照船舶实际工作任务开展。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特别加强了不同种类船舶的合理积载这一环节,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任能力。
表1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的课程知识模块及其对应的学时
表2 课程实践项目名称及其对应的学时
二、以新的课程教学体系为基础,建设多元化教材
多元化教材是指通过多种教学资源的提供而提出的某课程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由传统纸制教学用书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资源共同组成,其形式包括主教材、教案、讲义、教学案例、习题集或试题库、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网络课程或网络教学资源库等。
1.纸质教材
依据国际海事组织(IMO)对海船驾驶员在“货物装卸与积载”职能模块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国家海事局于2012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的要求[2],组织国内航海类高职高专院校的优秀教师以及航运企业的资深船长编写完成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立项的《船舶结构与货运》重点教材。为促进学生理解、吸收所学理论知识,配合实训项目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组织教师重新编写与新教材配套的《船舶结构与货运实训指导书》《船舶稳性报告书》《船舶结构与货运习题集》等,同时购置了《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货物堆装与系固安全操作规则》《国际海运固体散装货物规则》《国际危化品运输规则》等出版物,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课程教材体系。
《船舶结构与货运》省重点教材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立足岗位,以项目为载体编排教材内容。本教材以相关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对海船驾驶员在“货物装卸与积载”职能模块提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各项要求为基础,以项目式教学模式为切入点、与海船驾驶员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内容为教学知识点,结合本课程在船员实际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对船员岗位任职能力影响的基础上,按照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进行组织、编排内容,以突出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进行设计。以项目为载体编排教材内容有利于优化教材内容以增强其实践性,有利于实现课程理论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有利于开展“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的项目式教学,使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船舶实际生产任务开展。
二是反映最新航海技术。近几年来,一些与货物积载与运输有关的国际规则陆续修订,这些修订反映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要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以使船员的知识与技能满足航海技术的新发展和适应职业岗位的新要求。如摒弃《散装固体货物安全操作规则》对装运固体散货时货物检验、积载、运输、保管、卸载等相关过程的指导;吸收货运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国际海运固体散装货物规则》纳入本课程等。
三是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接轨,实用性强。该教材内容符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对各类船员在货物装卸与积载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既可作为高职高专航海技术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不同航区海船驾驶员考证的培训教材。教材内容注重理实一体,成为很多船员在船工作的工具书。同时教材图文并茂、易于理解,内容更加情境化、动态化和形象化,改变传统教材以文字叙述为主的特点。
2.电子教材
(1)多媒体课件。“船舶结构与货运”课程中的许多内容理论较为系统,且实践性强。由于学生缺少实践经验,难以对船体的结构形式以及货物的装卸与积载有较为理性的认识,仅凭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以收到良好效果,也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针对这一特点,用Flash、Authorware等多媒体制作软件开发了多媒体课件。船舶结构与货运理论内容全部配有多媒体课件,同时货物积载、装卸、水尺计重等内容还配备了视频,并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2)电子教案。改变传统的纸质教案模式,用Powerpoint、Word等软件制作了电子教案,不仅方便教师备课之用,更主要的是其内容可以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也能看到,既可以增大课堂容量,又可以让学生在丰富的声、光、电环境中学习知识,增强学习效果。同时教案中方便注明本课堂内容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解决方法等,教案内容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形式设计,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3)试题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的要求,结合理论内容合理编排试题。利用学院配备的学生在线学习平台供学生进行在线测试和练习,通过选择题型、选择章节、选择难度来完成试题的抽取、组卷工作,测试或练习完成后能自动提供成绩和试卷分析报告,供学生参考。
3.网络教学资源库
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本课程建有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库。网络教学资源库由教学视频、电子教材、实训指导、测试系统、其他教学文件等构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库完成自主学习,同时学生之间可以在线讨论或与教师交流。
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1.项目式教学法
“项目式教学法”是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任务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培训方法。项目式教学法具体实施中,教师首先交代要完成的项目任务,讲授与完成本项目有关的理论知识,然后由学生设计项目实施方案,最终完成项目任务。教师依据职业标准或行业规范对项目的实施方案以及项目完成的结果进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3]
以“水尺计重”为例。(1)下达项目任务书。项目任务:船舶装载结束时,通过观测船舶吃水,根据货物装载手册查取相关参数,正确计算出本航次的装货重量。(2)教师讲授本项目所涉及理论知识。(3)制订、实施项目方案。学员根据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制订求取货物重量的方案;待方案形成后,学员开始观测、测量相关原始数据,根据配备的《装载手册》查取相关参数,然后根据计算货物重量的原理计算出本航次所装货物重量。(4)汇报与考核。待项目任务完成后,组织学员互相交流,汇报其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最后由教师做出综合评价。
2.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即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把课堂带进工厂。例如在讲授“船体骨架”知识时,教师首先利用由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做成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讲授船体骨架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等内容,然后利用三维动画全方位、多角度地演示船体骨架的不同形式。在学生基本掌握船体骨架的相关特性后,带领学生到学校船舶实训平台,以及分段船体结构展览室现场参观船体骨架,并做进一步的讲解。同时,按照校企合作、合作办学的方针,组织学生到船舶生产企业,深入一线认识船体骨架,并邀请企业指导老师进行讲解。
3.案例教学法
从过往的货运事故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事故案例。例如,船舶载运易流态化货物事故案例,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易流态化货物的特性、掌握不同易流态化货物含水量的测定方法、易流态化货物的正确积载、隔离、途中保管、卸载等知识[4],以使学生加深理解易流态化货物的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其实践操作技能。
四、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改革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训室和实训中心建设,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的带动下,投资近百万元建有满足不同种类货物模拟积载的船舶实训平台,购置供不同种类船舶配载之用的配积载软件及操作终端,添置船舶系固绑扎设备、起重设备、易流态化货物测定仪器、测氧测爆仪、密度计、若干货物单元等实验实训设施。以此为基础,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着重技能训练。
1.专项技能训练
根据相关国际公约及国内法规对海船驾驶员在货物装卸与积载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以海船驾驶员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将职业岗位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融入实践教学中,设计了16个实训项目(见表2),将其穿插在理论教学中,融教、学、做于一体。[2]通过专项技能训练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直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即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实践技能。同时通过专项技能训练为综合技能训练打下基础。
2.综合技能训练
船舶配积载货物是船舶驾驶员的基本工作任务,按照这一实际工作任务,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杂货船,以及三十余种货物,对学生进行配积载综合能力训练。综合训练使学生掌握船舶装载能力的核算方法、不同货物的特性及正确的配载、隔离要求、船舶稳性、吃水差、强度的校核、装载手册的使用、配载图的绘制等技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岗位适任能力。综合技能训练安排在课程理论、实践课程结束之后单独进行,训练时间一般20课时。
3.校外实践
根据学院“双向四段”(学校理论学习—校实习船见习—学校理论学习—企业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编制《学生见习记录簿》,根据实际生产任务设定若干实训项目。利用学生上船实践的机会,通过教师和船上教员的共同指导,结合实际生产任务完成实训项目。通过校外实践,既增强了实践技能,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五、以综合能力考核为重点,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为进一步贯彻国家教育质量方针,培养高技能应用型航海人才,本课程以综合能力考核为重点,改革考核方法。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根据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实践技能考核、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形成性考核以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宗旨,主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复习预习情况、平时测验情况、学习态度、主动学习情况等由教师综合评定。通过形成性考核,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实践技能考核以突出能力为目标,着重考查学生掌握与货物积载有关的设备使用与保养方法、不同种类船舶的配积载要领、合理确定其稳性、吃水差、船体强度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根据相关职业标准或行业规范对学生完成实训项目的过程和结果做出综合评价。
终结性考核即传统的期末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中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为实现“考教分离”、与国家海事局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考试相接轨,同时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自行研制了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该系统可随机抽取试卷,自动完成试卷评判和结果分析,教师无权干预,避免了人工评判标准不统一、考试不端行为有机可乘等缺点,提高了考试成绩的可信度,促进了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
学生的期末总评满分为100分,其中形成性考核占30%,实践技能考核占35%,终结性考核占35%。为规范考试,使考试改革落到实处,特编制了《学生平时成绩考核办法》《船舶结构与货运课程考核标准》《船舶结构与货运实操技能考核标准》等文件以规范考试行为。
[1] 杨亚新.航海气象课程体系改革与立体化教材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17-19,4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2.
[3] 陈亚飞,汪益兵.项目导向教学法在“海上货物运输”课程中的应用[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11(1):52-55.
[4] BILL T.The Flipped Classroom:Online Instruction at Home Frees Class for Learning [EB/OL].(2013-05-18).http://educationnext.org/files/ednext_20121_BTucker.pdf.
2016-03-31
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2015B65)
王威(1982-),男,讲师,主要从事高职航海教育研究。
U676.2
A
1006-8724(2016)03-00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