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航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2016-09-21蒋永雷董振华李晶钟铭
蒋永雷,董振华,李晶,钟铭
(1.大连海事大学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2.大连海事大学 人事处,辽宁 大连 116026)
中外航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蒋永雷1,董振华2,李晶1,钟铭1
(1.大连海事大学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116026;2.大连海事大学 人事处,辽宁 大连116026)
从专业总体要求、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以及课程考核等五方面出发,收集国内外5所高校航运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国外及中国香港高校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内地高校培养模式现状,从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加深课程知识深度、专业知识模块化设置、取消毕业论文设计、完善实践教学考核系统等几方面,对中国航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
航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形势下,频繁的国际经济贸易衍生巨大的海上货物运输需求,从而对精通港航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也产生巨大需求。因此,欧美发达海运国家/地区的高校均开设航运管理类专业,为航运业提供专业人才。随着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规模与国际海运需求的不断扩大,航运管理类专业在我国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经历了从水运管理(国际航运方向)与交通运输(国际航运方向)的依赖模式,到航运管理专业及交通管理专业的自主模式的发展过程。然而,随着我国与全球各国/地区经济贸易的广泛与深入合作,对我国航运业的发展提出国际化与专业化的新要求,同时要求航运管理人才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国际海上运输规则与法律、掌握国际港航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的知识与技能。
由于航运管理属于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下的应用型专业,因此对于航运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专业实践/实习教学[1-7]、专业培养体系构建[8-10]、专业课程内容设计[11-12]以及专业教师教学能力[13]等四个方面。而关于比较分析国内外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国际化改革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世界主要海运发达国家/地区高校与内地高校的航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探索我国航运管理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从而提高我国航运管理类人才素质,促进我国航运业的国际化发展。
二、中外航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为了分析比较中外航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选择英国卡迪夫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物流管理方向(Cardiff University, Cardiff Business School, Business Management (Logistics and Operations))、美国麻省海事学院国际海运业务专业(Massachusetts Stat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usiness),中国香港的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物流及航运学系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航运及物流管理方向(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Faculty of Business, Department of Logistics & Maritime Studie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n International Shipping and Transport Logistics),以及内地的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和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交通管理专业进行分析比较,主要从培养模式中的专业总体要求、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课程考核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1.专业总体要求
本专业学生获得学位与毕业证的总体要求主要是指学生学习的年限与最低的学分要求等情况。英国卡迪夫大学要求学生在3年内修完390学分即可获得本专业的学位;美国麻省海事学院要求本科生四年内修满147学分,且平均绩点达到2.0以上可获得学位证;香港理工大学则需要在4年最低修满120学分可以获得学位证。内地两所高校实行弹性学分制,大连海事要求学生在3~6年修满180学分,可以获得毕业证书,平均绩点在2.0以上可获得学位证;上海海事大学则要求学生在3~6年内修满159学分,可以获得毕业证书,平均绩点在1.5以上同时获得学位证。
2.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主要是依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学校特色而设定。5所国内外高校专业设置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在国外和中国香港,除了麻省海事学院,本专业均属于工商管理学科,颁发工商管理学士学位。而麻省海事学院是以航海技术与轮机工程为主的海事工程类院校,因此“国际海运业务”在内的6个本科专业均颁发理学学士学位。
在内地,根据教育部规定,交通管理专业为公共管理类下的特设专业,可颁发管理学学士或工学学士学位[14]。目前两所海事院校根据专业自身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颁发管理学学士学位。
表1 5所大学交通管理专业专业设置比较
文献来源:根据5所高校专业培养计划整理
3.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体现了人才的基本特征,是课程设置和培养制度选择的依据[15]。目前5所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国外及中国香港院校专业培养目标依据专业设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英国卡迪夫大学针对航运管理所属的工商管理类设定了总体培养目标,强调学生对工商管理类基础知识的掌握下,依据自身学习兴趣进行专业知识能力培养。而美国麻省海事学院和香港理工大学对于专业培养目标有着更为明确和具体定义与阐述。两所高校除了最终培养目标之外,还规定了学生学习目标,并详细阐述学生具体技能/知识学习成果与具体课程的交叉对应。更为重要的是,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欧美高校均引进专业认证机构对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进行认证。
香港理工大学的专业目标则比较笼统,明确毕业生应拥有专业知识和个人技能,但是对学习成果则有一般成果和具体成果的详细规定。与此同时,香港理工大学的本科专业培养也获得了PQE认定为免检。
内地两所海事院校的专业目标则比较抽象,提出要培养“高级航运管理人才”这一概念,虽然也进一步提出了人才该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但缺乏具体学习目标/学习成果的具体描述与评定,难以理解培养目标内涵。但内地高校也逐渐重视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如大连海事大学对学校培养目标及教学质量也进行中国船级社(CCS)质量体系认证。
4.培养过程
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主要包括课程体系与培养途径两个方面的设置情况。
(1)课程体系
欧美地区对于航运管理类人才培养的起步较早,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已经构成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①专业课程学分比较
5所高校专业学分及课程门数要求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与国外及中国香港地区高校相比,内地专业学分要求普遍较高,但由于平均每门课学分低,使得学生需要学习更多的课程。此外,国外与中国香港高校的课程的平均学时/学分比虽然低于内地两所高校,但是他们均在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学生需要额外大量的课外阅读与学习交流时间。内地专业课程较多,一方面会导致学生四年内大量学习时间集中在课堂,学生课下独立思考学习时间较少;另一方面,众多较低学分课程容易存在知识浅显或者知识重叠的问题。以大连海事大学的“多式联运业务”这一专业知识为例, “国际贸易实务”“租船运输业务”“交通运输学”以及“国际多式联运”4门课程均有相关知识讲授,因此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重叠,导致教学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带给学生学习的困惑与厌烦。
表2 5所大学交通管理专业专业培养目标比较
来源:根据5所高校专业培养计划整理
表3 5所高校交通管理专业学分要求
来源:根据5所高校专业培养计划整理,大连海事大学67门中包括12门实践环节课程、5门讲座课程
②课程结构比较
目前国内外高校对于本专业知识的掌握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课程四类构成,而这四类课程按照学生的选择自由度又可分为必修、限选和任选三大类。
第一,四类课程结构方面。由图1的5所高校课程结构比例雷达图可知:首先,由于本专业在英国卡迪夫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两所高校为工商管理学科专业,因此其课程主要集中于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三类,实践教学课程则较少甚至没有。其次,由5所高校本专业课程设置可以看出,除麻省海事学院以外的其他4所高校对于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内容安排比较平均,而麻省海事学院则对于学生的通识教育知识与专业知识则更为重视。
图1 5所高校课程结构设置雷达图来源:根据5所高校专业培养计划整理
第二,必修与选修课程结构方面。如表4可知,目前5所高校对于课程知识的讲授仍然以必修为主,辅以选修。但是与国外/中国香港地区的3所高校平均20.9%的选修课程相比,内地两所高校选修课程的比例相对较高(28.3%)。选修课程学分比例高,意味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自由度较高,但是结合限选课程要求学分占所有限选课程比率(限选率)可知,国外/中国香港地区高校提供丰富的限选课程让学生按照学习兴趣来自由选择(1∶4以上),但是内地高校可供选择的限选课程空间则远远小于国外与中国香港高校,不利于培养学生感兴趣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表4 5所高校必修与选修课程比例比较
来源:根据5所高校专业培养计划整理
(2)培养途径比较
培养途径主要是指课堂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形式以及毕业论文设计三个方面。由于本专业更多的是偏于实际技术与业务知识的应用,因此更多需要毕业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方面,国外和中国香港高校对于专业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多种途径并进的举措。卡迪夫大学对开设课程,除了安排正常的课堂讲授式教学之外,还安排企业管理人员讲座、学生分组讨论及专业汇报等方式的知识学习与交流。以“国际物流管理(International Business Logistics)”课程为例,其一学年课程由两位教师负责,其中44小时的讲授式教学与分组研讨,以及2小时的扩展材料阅读及邀请嘉宾讲座。这样的课程讲授安排,既能够进行理论知识教授,又能让学生积极学习、思考与讨论,并且通过行业实际从业者的实践经验分享,促进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内地高校课堂教学方式相对较少,仍然以传统讲授式教学为主。虽然对内地而言大班教学是比较有效的方式,但对于学生而言则是被动接受知识。大连海事大学42门必修课程中仅有12门课程设置了其他学时(实验、实践与上机),且必修课的理论课时与其他学时比例为1738∶64。以“港口装卸工艺”课程为例,这门课主要介绍港口各主要货种的装卸流程,因此仅靠简单的理论课堂教学是不够的,需要安排学生到实际港口进行直观的观摩感受,并邀请港口实际管理人员进行具体装卸流程工艺介绍,从而有助于学生对该门课知识的掌握。但该门课36学时中仅安排2学时参观港口沙盘演示,学生对该门课知识的掌握始终处于一个抽象理解程度。
实践教学方面,国外和中国香港高校的实践教学主要指技能培训或专业实习两类。美国麻省海事学院的实践教学课程主要包括“海上学期”(Sea Term)和“工厂联合教育计划”(Industrial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s)。其中“海上学期”课程主要是大一时期安排学生到商船上认知实习,了解船舶操作运营的一系列程序。而“工厂联合教育计划”则安排学生每学年去工厂或者仿真实验室参与船舶主机与辅机的安装、维修与运营维护等一系列工作。通过这两类课程,学生能够直观了解海上运输船舶的具体运营作业,从而对理论知识能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
内地对于实践教学安排则明显比国外丰富多样,包括船舶认知实习、公益劳动、讲座、企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课程安排,但由于内地高校专业学生规模远大于国外和中国香港的院校,学生缺乏足够的实习场所进行有效的实践学习。
毕业论文设计方面,国外与中国香港的高校没有毕业论文设计这一培养要求,而更加注重学生在专业课程中的交流与探讨,以及课程的拓展阅读与结课论文的撰写。
内地高校则要求学生在掌握的3年专业知识基础上,提出专业相关学术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形成本科毕业论文。因此,内地的两所海事院校均安排大四第二学期作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内地应届毕业生招聘季是在大四第一学期后期至第二学期前期(11月至次年的3月),且多数公司要求应聘的学生进行实习,因此通常学生只有1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论文的撰写,导致学生对待毕业论文设计日益敷衍,逐渐偏离毕业论文的初衷。
5.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主要是指对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情况的考核。国外和中国香港对于学生课程考核实现多样化手段来进行评价。以卡迪夫大学的“国际物流管理(International Business Logistics)”课程为例,其课程考核方式包括3小时结课考试(60%),上下两学期2篇3000字的结课论文以及PPT汇报(40%)。对于实践教学考核,国外和香港高校同样十分重视,出台完善的实践教学目标与考核方式。以香港理工大学的WIE(Work-Integrated Education)课程为例,该课程要求学生在专业相关的一个或多个企业实习至少300小时,并由学院实习中心依据学生实习陈述报告、实习企业评价报告以及学生自评报告进行实践课程考核。
内地高校对于课程考核主要以考试和平时成绩为主。以大连海事大学为例,其学校教学规定课程考核模式分为考试(考试周考试)、试内(随堂考试)以及考查(结课论文)三类,并且规定考试成绩比例不得低于70%,而平时成绩则以课程作业、课后作业与出勤率来进行确定。内地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对于大班授课而言是最为有效的评价方式,但是目前内地高校对学生实践课程的考核缺少一个完整严格的考核系统。以实习为例,内地学生仅需要上交一本由实习单位盖章认定的实习日志即可完成,造成实习教学难以发挥其最初的教学目的。
三、对我国高校航运管理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5所高校本专业的培养模式,建议内地高校对于本专业的发展应该结合内地教育背景出发,制定具体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加深课程知识深度,专业知识模块化设置,取消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完善实践教学考核系统来提高本专业人才知识与技能水平。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目前内地航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抽象,这不利于专业自身发展、课程体系设计以及学生的自我认知。建议内地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社会对航运管理人才的需求,参考国外和中国香港院校,从最终目标和一般目标,或者最终目标和学习成果等多个维度来明确专业自身的培养目标与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从而有利于社会大众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拥有清晰与具体的了解,提高本专业的生源质量与社会认知度。
2.加深课程知识深度
与国外和中国香港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相比可知,目前内地本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课程任务多但课程知识浅、重复,限选课程选择空间小以及授课评价方式传统单一等问题,造成学生学习存在多而不精、重复而模式化的缺陷。因此,建议内地高校结合专业特色、师资力量结构与社会需求情况,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专业课程知识进行系统梳理,结合社会、教师与学生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需求,通过加深课程知识厚度来精简课程数量,尝试多种授课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专业知识模块化设置
国外高校(英国卡迪夫大学与美国麻省海事学院)在制定专业课程体系时,将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在大二至大三时期进行解构,形成几大模块,每个模块由关键的必修课程与几门限选课程构成,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确专业知识与课程体系的联系,并根据自身对具体专业知识的兴趣而有针对性地选修课程。因此,建议内地高校参考国外院校,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在现有必修专业基础课、必修专业课、限选专业基础课、限选专业课的分类基础上,按照专业知识与技能大类进行课程系统模块化组合,在厘清专业知识体系,避免课程知识重叠交叉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知识结构的总体了解,结合自身需求进行具体课程知识选修。
4.取消毕业论文设计
内地本科毕业学生由于工作招聘与实习周期与毕业论文设计时期重叠,影响了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上投入的精力与时间,使得毕业论文设计这一环节失去了其设置的初始目的与效果。因此,建议内地高校参考国外和中国香港高校,取消毕业论文设计这一环节,转而通过加强专业课程中专业知识的交流讨论,增加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与结课论文的考查比重,来强化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5.完善实践教学考核系统
与国外和中国香港高校相比,内地高校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更为丰富,但是对于学生的实践学习评价却缺乏完善的考核系统。国外和中国香港对于学生从实践教学课程获得的能力培训与能力提升需要从学校方、实践实习方以及学生自身三方面共同进行严格的考核。而内地对于实践教学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类似理论教学考核的重视程度与考核体系,因此内地高校有必要重视实践教学考核系统的完善,从而能够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实际技能的学习。
[1] 梁海澄.高职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0,12(4):67-70.
[2] 梁海澄,杨晋.浅析高职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水运,2010,10(11):57-58,139.
[3] 李正文.高职院校航运管理类实训室建设问题探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3(12):28-30,37.
[4] 汪爱娇,王学峰,高鸿丽.航运管理专业产学研基地建设模式的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2011(1):77-79.
[5] 钟铭,王珊珊.基于校企合作的航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航海教育研究,2011(1):74-76.
[6] 蒋军,尚婷.内陆地区航运管理专业生产实习的创新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2(2):31-34.
[7] 汪爱娇,孙明,张筱菱.航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问题与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2013(2):70-72.
[8] 袁炎清.应用型本科航运管理专业建设探讨[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8(1):36-38.
[9] 于敏,牛文彬.内陆高校航运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模式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2012(1):37-39.
[10] 林珊仟.福建省高职航运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调研与分析[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5,36(3):48-54.
[11] 李艳松.国际航运管理实训课程内容改革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4):49-51.
[12] 李照.“国际航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14,15(2):125-127.
[13] 王学峰,章强,殷明.基于扎根理论的航运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14(3):9-14.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1.
[15] 柳学信.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23-24,48.
2016-02-21
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交通运输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UPRPE201455);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项目(交通管理专业)(PI201507)
蒋永雷(1984-),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运输经济、产业经济等研究。
U676.2
A
1006-8724(2016)03-00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