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的有效探究
2016-09-21陈艳
陈艳
【摘 要】
传统的作文教学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樊篱,教师机械灌输,学生缺少材料的积累、生活的体验,难以走出“无话可写”的困境。本文主要分析了“作文难”的成因,提出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作文 教学 现状 策略
作文,是源于生活的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工具。虽然小学生每天经历着生活,但他们普遍感到“作文难”,作文内容枯燥、语言匮乏、缺乏新意的现状一直未能改善,作文日趋变得程式化,没有个性见解,学生对作文逐渐失去兴趣。
一、“作文难”的成因分析
1.教师疲于应付。阅读教学的任务繁重,教师重视文本内容的分析,挤占了作文教学的时间,作文要求也被简单化,教师布置要求,学生提笔就写。教师对学生的习作精批细改,斟字酌句,投入精力多而收效甚微。
2.教师缺失方法。教师割裂了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的视野非常狭窄,知识积累少,有话也不会表达,写起文章来往往寥寥数语,选题不新颖、语句不通顺、条理不清晰、用词不恰当的现象常会出现。
3.原则缺乏把握。教师忽视了小学作文教学的阶段性、连续性,要求被随意地拔高,如中年级学生的作文字数在300字左右,而部分教师随意增加字数,要求学生达到350字,甚至400字,如此要求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传统教学中,学生将作文当作任务而完成,就会“奉命行事”,对写作毫无兴趣。教师要引学生观察眼前、关注周围,在受到外界环境气氛的感染后,获得体验,产生表达的欲望。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感而发,才有血有肉,有激情、有灵气。如在苏教版六上“习作3”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从色、香、味、形等几方面观察生活中的美美味,介绍这一美味的做法,增加习作的感染办,并融入自己的情感,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2.组织完整的作文过程。(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学生观察生活、积累材料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做摘抄、写日记等方式储备知识、积累素材,为写作提供“源头活水”。(2)生成阶段。这个阶段是作文的生成过程,学生从素材“仓库”中调出自己的经历、生活体验进行构思、写作。(3)反馈阶段。学生习作的读者不是仅有教师,还应有同伴、父母的参与,他们可以对习作“评头论足”,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4)修改阶段。作者在倾听读者“声音”的基础上做出判断,通过思辨修改习作。(5)发表阶段。学生的习作通过修改,以朗读、张贴的方式发表自己的作品,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6)再修改。在广泛听取读者意见的基础上,作者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作品,准确把握写作的脉络,对自己的作文作进一步的修改。(7)评价阶段。教师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促学功能,以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读写有机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拓展延伸,读写相辅相存,有机结合,才能使语文教学彰显活力。(1)重视词句的积累、应用。学生只有理解词语、积累词句,才能产生积淀,才能丰富写作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积累成语、谚语、歇后语,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帮助学生搭建材料的“仓库”。(2)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教师要重视句子训练,提高学生用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补充句子,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如“爸爸,你看,这是我的获奖证书。”玲玲(兴高采烈)地说。学生要揣摩词句,感受用词的准确性,如在《詹天佑》一文学习中,教者引导学生从“在峭壁上定点、测绘”“有坠落的危险”等词句中感受到詹天佑不畏艰难险阻,身先士卒。学生要掌握修辞手法在句子的作用,如在《安塞腰鼓》一文,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具体,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让读者似乎听到激荡的鼓声,感受到烈火般的舞蹈。(3)创造表达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渗透作文教学的内容,如让学生续编故事、补充课文的“留白”、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将学生自己的经历、情感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的表达变得更容易了。
4.以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作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投身生活,参与活动,为写作引来丰富而不枯竭的“泉源”。(1)观察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教会学生留心观察所写的事、物,要明确观察任务,如观察劳动的场面、同学的动作神态,花的形状、颜色、姿态,将观察到的内容用笔记录下来。(2)积累素材。“书到用时方恨少”,学生只有养成观察生活、收集作文材料的习惯,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亲身经历的事情,都储存到仓库之中,并对其进行分类存放。这样,学生就能摆脱“无米之炊”的窘境。(3)创设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关注社会,去敬老院送温暖、为小区健身器材“洗澡”、参加象棋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视野,陶冶情操,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要摆脱“师命题、生作文,师批改、生看分”的作文教学模式,要树立“以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引领学生走出课堂,投身社会,创设教学情境,拓展学生作文的渠道,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挖掘学生的作文潜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曼华.读写结合,促进作文启蒙【J】.小学作文教改通讯,1985
【3】徐永森.小学作文教学论【M】.语文出版社,1995
【4】陆亚萍,鲍鹏山.阅读与写作基础学习与指导【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