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初读,不妨这样开展
2016-09-21何意忱
何意忱
【摘 要】
一篇课文的学习通常从初读开始,它旨在疏通文本,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只要学好生字,多读课文,反复几遍就能做到,所以常常被忽视。久而久之,学生对初读教学形成思维的定势,一味为了读而读,使之变得枯燥无味。本文提出要全面排查,确保课文初读的正确流利;整体把握,促进课文初读的内容提炼;多维质疑,引领课文初读的思维运转;创设平台,推动课文初读的成果分享,从而提升课文的初读效益。
【关键词】
全面排查 整体把握 多维质疑 创设平台
一篇课文的学习通常从初读开始,它旨在疏通文本,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只要学好生字,多读课文,反复几遍就能做到,所以常常被忽视。久而久之,学生对初读教学形成思维的定势,一味为了读而读,使之变得枯燥无味。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打破一成不变的格局,不断地注入新鲜元素,增加学习趣味,提高学习的乐趣,借助学生对新内容的认识渴望,对新方式的好奇,推动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在紧跟步伐中变“要读”为“想读”。在不断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阅读能力,慢慢养成主动独立的学习习惯。
一、全面排查,确保课文初读的正确流利
学生初读课文主要做到“正确、流利”。这一基础性教学要求,必须保证每位学生都不折不扣地完成。为了验证学生学习效果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层层过滤加以检测、验证。首先,教师要关注课文生字的认读,强化难读,易错的字词练习,务必使每位学生都能过完成;其次针对学生在朗读时的难点、困惑进行疏导,通过学生跟读和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感知正确朗读带来的快乐;最后通过分组朗读、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结合的方法,逐个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是否达正确、流利。
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中出现的许多的生字词,要求会认会写的十个,只认不写的九个。面对这些生字词,学生在初次朗读时已经将它们的拼读一一查过。经过多次的训练学生,已然学会独立自主的拼读这些生字,教师无需对这些字进行专门的认读练习。相反,学生对文中的难读、难解、难辨的字则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文中标题中的“宿”字有多种读法,怎么辨别它的读音,就是一个难点。学生通过课题的理解,“宿”的意思是住宿(sù),那么理所当然文中“宿”也应是第四声(sù);由此,我们联想到“一宿”在这个词中“宿”是量词,它念(xiǔ)。进行一番辨别比较,学生掌握多音字的不同读法,并明白读音是根据字在句子中意思来确定的。
正是这样的排查式阅读,才能为学生真正解读与感知文本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整体把握,促进课文初读的内容提炼
从文本的整体入手,全方位、多视角审视课文,可以更高效、统领性的解读课文内容。教师不妨采用低调的默读方式,让学生在不受干扰、独立思考的环境中自由徜徉在教材文本中。学生则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浏览课文,摆脱文本的束缚,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形成读文本的整体性把握。
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课题就简明扼要的概括了课文的内容,创作中则将这样的内容贯穿全文。教师根据这一特点提问:“围绕这一中心课文写了还写了哪几件事?”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后,有的回答:“为了赶路错过客店,住在破寺里。”有的回答:“回忆以前吃过的苦。”还有的回答:“抓紧时间记录寻访所得。”围绕课文中心内容,学生概括出每个部分的中心内容,并进行语言表述,然后在教学中则不断地深入文本,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改善。
这样不仅感知课文内容,还锻炼了学生的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起到了较好的教学作用。
三、多维质疑,引领课文初读的思维运转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敢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尝试通过自身的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是阅读教学初读课文的重要方法。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提问,在学生提问后,教师并不急于去告知学生答案,而是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鼓励他们利用书本知识和课外资源。学生或是自己独立思考,或是互相讨论,促进了学生独立自主、交流合作的能力提升。
以“端详”为例,在理解这个词里,教师引导学生找一个近义词带入原句,学生很快找到“观察”“察看”。由此,“端详”的意思一目了然,才能真正解决学生心中的意识。学生在解答了字词的疑惑后,继后会对课文的内容质疑,如“从题目来看,文章是写人叙事,为什么多次写周围的环境”“寻访的内容需要详实记录药材的特点和药用吗?这对于难道就是为了让我们多增加一点科学知识吗”……
正是这些疑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度燃起,为下面的精读课文,解析文本,感悟情感作了良好的铺垫。
四、创设平台,推动课文初读的成果分享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每当接触一篇新课文时,总会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收获。教师要密切关注,善于保护他们个性发现,提供交流讨论的平台,共同探讨分享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与文本相关知识,不断促进他们再发现。
在初次接触新的课文时,学生往往会被新词语、新人物、故事情节等吸引,随着课文的深入阅读,逐渐体会到文章结构设计巧妙、表达顺序层次分明及人物刻画丰富多彩等。从不同角度进行欣赏和解读,所形成的感受也是不一样。教师要把握时机,顺势利导,巧妙的将学生的感受转化成语言表达,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交流,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素材,学生有感而发,促进学生语言的运用,让语文课堂散发更多语文的味道。
如在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学生初读之后,就创设了自由表达与分享的平台,引领学生将自己在课文中的发现进行深入交流,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总而言之,初读课文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更是促进学生认知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可以借此让学生在排查、俯瞰、质疑以及分享发现的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效益。
【参考文献】
【1】姜宝兰. 基于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导学, 2014 (19)
【2】雷石秀. 用好小学语文教材是培养有关人格的有效途径【J】. 教师博览(科研版),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