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非子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6-09-20杨海宇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38期
关键词:礼教韩非子法家

杨海宇

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百家中主要选取了儒道墨法等家,其中儒道两家的篇幅比较多,但是法家却仅仅只有一篇,而且是寓言故事,法家精髓并没有纳入其中。我觉得这是比较令人遗憾的。一提到法家,很多人就会认为秦始皇用酷法苛政以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矣。所以对法家避之唯恐不及。实际上,秦的灭亡与法家的关系正如人与兵器一样。孟子曾言;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秦之灭亡,与法家无关。若有意忽略法家岂不是自断富强之路,自毁万里长城吗。

既然说到法家,那我们就先来梳理一下它的脉络。由于不是学术文章,我们就不讨论它的起源了。法家主要分为三家,商君主要是执行法律,申不害主要是施行权术,慎到主要是讲究势,而韩非子则是集三者而大成。客观的说韩非子一书中也有一些糟粕的东西,但宝玉有瑕,不掩其美。我们只要取其精华即可。

我们从《韩非子》里挑选了几篇文章来阐述法治的精髓与人文的智慧。第一《有度》即治理国家要有法度。韩子说“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这里首先强调了法的作用,奉法国家兵强,反之国弱兵败。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人有利他的一面也有利己的一面。老子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没有法限制人的利己性,那么人们必然逢利便趋之若鹜。铁贵则卖铁,玉美则卖玉,无人耕种,无人守战,国之将亡矣,故治国需重法。然法之贵在去小利而见大利,何以知其然也?古人云:治国者以人为本。何以治人?曰:唯法也。韩子说“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

韩非之学力主法治而孔孟之学力主仁义,二者看似冲突,实则不然。笔者以为孔孟之学博大精深,作为个人修养的方法,则十分适宜,若论治国手段还是法治最为合适。何以明之,请看韩非子关于显学的一段论述。

韩非子说“威势可以禁暴,德厚之不足止乱”他举例说“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国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这就是说治国如果靠人们的善行自治,那么全国也不会有十个这样的人,治理国家就要用对大多数人都有用的办法,所以用法不用德。有些人会说孟子主张“谨庠序之教”,何不以礼仪教之。孔子也说“道指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首先,礼义教化用时很长,非有数十年而不能见其功,而时局变化无常,国家若不能尽快强大的话,恐有灭亡之虞。吴起变法于魏而魏武卒纵横天下鲜有败绩,申不害变法于韩而劲韩十九年无狼烟之警,秦之礼教文化皆不如六国,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二至六合,威震四海。所以以礼教仁德之醴泉恐难解凡尘俗世之欲火。其二,礼教之政不仅形成时间长且衰败亦十分容易。如此看来,礼仪形成的约束力恐怕也就没有那么有力了。

高中生学习韩非子的意义在于强化法治精神。进入新世纪以来,法治精神越来越深入人们心中。梁启超曾说我们开启民智,何为民智?笔者以为就是公平的法治精神,就是不再让人民以关系,讲情面的小仁小惠立身的法治精神。

猜你喜欢

礼教韩非子法家
鲁人徙越
韩非子说“言”
滥竽充数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中国现代文学中“墙”的意象
中小学生识“礼”教育浅谈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现实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