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弱势地区自主招生参与的公平问题研究

2016-09-20进,陈健,杜

高校教育管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名额弱势公平

刘 进,陈 健,杜 娟

(北京理工大学 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1)



弱势地区自主招生参与的公平问题研究

刘进,陈健,杜娟

(北京理工大学 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1)

针对弱势地区自主招生参与可能面临的“GDP决定论”、“行政层级决定论”和“教育资源集中决定论”三条公平假设,文章首次运用了2014年全国自主招生全口径数据开展系统分析,并引入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方法直观呈现相关研究结论。研究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行政层级、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客观影响了弱势地区的自主招生入学机会,且部分指标差异达到数十倍之多,说明民众与学界一直以来对于自主招生公平状况的担忧确有实据,且这种不公平或者说失衡现象已达到相当程度,需要引起理论界与决策者的足够重视。研究认为,应至少从三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改善弱势地区在自主招生活动中的不利地位。

弱势地区;弱势群体;自主招生;教育公平

进入新时期,保障教育公平从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应有之意变为必然选择。学术界高度重视自主招生公平问题研究,并普遍认为,对于自主招生制度运行公平性的保障,核心应落脚到对于弱势群体平等分享招生权利的有效保证,关键是应保障弱势地区、弱势阶层与弱势中学的考生平等参与。虽然如此,截至目前,学界有关弱势群体自主招生参与的理论假设仍不明确,实证研究仍偏少,对于弱势群体自主招生参与的基本状况、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研究仍欠缺。本研究运用大数据思维,经过大量工作,首次系统地就弱势群体自主招生参与的核心内容之一——弱势地区的自主招生参与情况提出理论假设,并进行客观分析,从而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决策提供直接参考。

一、 理论预设

教育公平既有平等的含义,也有公道和正义的内涵。20世纪中期,西方存在关于教育公平内涵外延的激烈讨论。其中核心的观点包括:瑞典教育家胡森(Torsten Husén)主要从“教育机会均等”的六个因素上来解释教育公平问题[1]42;社会学者詹克斯(Chris Jenks)则强调官僚体制对教育的过分分化导致教育不公平;鲍尔斯(Samuel Bowles)认为“教育不平等是社会阶级作用的结果”;罗尔斯(John Bordley Rawls)认为正义的原理就是本着平等的“原初地位”人人平等,不能因为社会阶层的相异、财富分配的不公、聪明才智的悬殊、心理兴趣的不同而受到不公平对待[2];德沃金(Ronald M. Dworkin)提出“福祉理论”和“资源理论”,“福祉理论”作为意义上的“数量平等”,“资源平等”作为意义上的“比例平等”[3]。可以看出,各教育公平理论虽然关注点不同,但都不否定教育公平本质上是对特定多数人平等分享教育权利的保障这一基本共识。正如国内学者周洪宇教授所认为的,所谓“教育公平”本质上就是每位社会成员都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和机会,享有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享有同等的教育对待,享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以及受教育机会和公共教育资源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1]11。

而自主招生公平则应在充分保证“教育机会”公平的基础上,发挥“平等最善”原则,提倡“弱势补偿”,促进机会平等。其中,弱势群体的自主招生参与状况是观测自主招生公平状况的关键维度。而自主招生中的“弱势群体”应主要包含三类人: 一是弱势地区考生,包括家庭处于中西部地区的考生和家庭处于农村地区的考生;二是弱势阶层考生,即父母职业处于不利阶层的考生;三是弱势中学考生,即高校不投放或很少投放自主招生名额的中学(一般为非重点中学)的考生。但是,仅仅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并不能称为弱势群体,如虽然考生地处弱势地区,但如处于强势中学,同样可能获得较多的自主招生机会。本研究认为,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中的两个,考生方可视为自主招生中的“弱势群体”。因此,本研究虽然从事弱势地区自主招生公平问题研究,但并不能完全代表弱势群体的自主招生公平研究,而仅仅是通过地区维度反映出自主招生名额分布的宏观差异。与此同时,与“弱势地区”对应的词汇是“非弱势地区”的概念而非“强势地区”概念,这也是文章特别需要说明的。

有关弱势地区的自主招生公平问题研究,至少应考虑两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哪些地区更多从自主招生中获益,即弱势地区与非弱势地区自主招生机会的占有问题;二是什么原因导致弱势地区自主招生参与的公平问题发生,即公平问题产生的机理。本研究拟将第一方面即弱势地区参与状况的分析置于原因探究之中,结合学界已有研究,共提出三条主要假设。

假设H1:经济发展水平与弱势地区自主招生参与的公平问题发生存在相关关系。从积极意义上理解,经济发展与教育水平存在天然密切的互动联系,地区经济、教育作为统一的社会系统,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直接体现就是发达地区教育水平一般都较高,占有更多的教育资源。从另一方面理解,这可能意味着经济发达水平高带来一定的制度寻租可能,事实上形成强势地区对于弱势地区自主招生权利的掠夺。学界传统的有关高等教育名额投放的研究中长期存在一种GDP挂钩论,即大量的经费投入往往需要教育用响应对等的教育资源去“回报”,这一违背教育公平基本规律的论断虽然遭到大量辩驳但在决策层仍具有一定市场。GDP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本研究将GDP作为经济水平的测量变量,并将在省域间、省域内两个层面展开考察。其子假设可概括如下:

h1:GDP总量与省域间自主招生名额投放存在正相关关系;

h2:GDP总量与省域内自主招生名额投放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H2:行政层级与弱势地区自主招生参与的公平问题发生存在相关关系。弱势地区通常处于权力分层的末端,在涉及分权活动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自主招生与传统高考在名额分配活动的规则上差异很大,传统高考强调省域内名额的相对公平竞争,而自主招生则因存在名额推荐权限的问题客观存在招生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中心人为切割的问题,且与传统权力结构类似,存在一种垂直递减式的权力占有模型。因此,本研究认为,行政层级可能与弱势地区自主招生参与的公平问题存在相关关系,即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等大城市获得名额相对要多,而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获得自主招生名额的机会微乎其微。其子假设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h3:地市间行政级别与弱势地区自主招生参与的公平问题发生存在相关关系;

h4:地市内行政级别与弱势地区自主招生参与的公平问题发生存在相关关系。

假设H3: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弱势地区自主招生参与的公平问题发生存在相关关系。传统的有关高考资源分布的研究中大多谈到教育资源分布对于弱势群体入学可能带来的公平性障碍。本研究认为,自主招生相比于高考而言,因为缺乏对本地生源比例限制的具体规定,更可能出现招生属地化的现象。此种背景下,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的占有情况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名额分配结果。研究假设可以概括如下:

h5: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中程度与弱势地区自主招生参与的公平问题发生存在相关关系。

二、 概念界定和数据来源

(一) 概念界定

“弱势地区”一词属于经济学名词,主要是指那些与发达地区相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还不发达的区域。在区域层面,相比于东部地区,我国的中西部属于“弱势地区”;在省域层面也存在地市间的差异。本研究对于自主招生弱势地区的划分包括两个维度:相对弱势地区和绝对弱势地区。

一是相对弱势地区。中国通常把国内区域划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三部分,西部相对于中、东部属于弱势地区,中部相对于东部属于弱势地区。除东中西外,一省内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相对差异。以江苏省为例,省会城市一般居于核心地位,其次依次是苏州市、无锡市、扬州市、常州市等13个地市。其中“苏北”地区大多居于弱势地位。

二是绝对弱势地区。本研究将各区域内贫困县和民族地区作为自主招生绝对的弱势地区。国务院扶贫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白皮书数据显示,全国共计贫困县592个(含民族地区),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了全国72%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

(二)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2014年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布的考生信息。本课题组利用数月时间,完成了对所有30 695名最终获得自主招生录取资格考生的信息录取与数据挖掘,对研究需要的有关信息进行了逐条补充。本研究除了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外,还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方法,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分布GIS绘制可以更直观地对相关假设做出回应。

三、 数据分析

(一) GDP总量与省域间自主招生名额投放存在正相关关系

洛伦茨曲线及基尼系数分别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茨(Lorenz Edward Norton)与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Gorrodo Gini)提出的,用于观察与测定两种现象分布的对应关系。基尼系数是根据洛伦茨曲线计算的,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不平等测量工具。基尼系数的测算公式:E=(A-B)/A,其中A为0~1范围内直角平分线y=x与x轴围成的面积,B为0~1范围内洛伦茨曲线与x轴围成的面积。基尼系数取值的一般标准如下:0.2以下说明分配绝对平均;0.2~0.3说明比较平均;0.3~0.4说明相对合理;0.4~0.5说明差距较大;0.5以上说明差距悬殊。

文章中自主招生名额分配的劳伦兹曲线是使用2014年各省份(含自治区、直辖市)自主招生名额和2013年各省份(含自治区、直辖市)GDP总量两项指标来反映GDP的高低与招生名额分配的均匀情况(见图1)。以GDP的累计百分比为横轴,相对应的名额分配百分比为纵轴,即为自主招生名额分配的劳伦兹曲线。曲线离从原点出发的对角线越近,表明自主招生名额随GDP分配得越均匀。基尼系数E=0.192 5,说明各省份(含自治区、直辖市)自主招生名额随着GDP的增加而增加。依照GDP总量排名,相关省份(含自治区、直辖市)可以区分为四个区间(见表1)。可以看出,从第一区间到第四区间,自主招生录取学生数不断增加,表现出GDP总量与招生名额投放数之间的正向关系。课题组进一步分析31个省份(含自治区、直辖市)GDP与自主招生人数的相关性显示,二者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

图1 自主招生劳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二) GDP总量与省域内自主招生名额投放存在正相关关系

本研究按照东部、中部、西部为区域,以获取自主招生名额较多的江苏省、河南省、四川省三个省份作为观测点(见图2)。课题组通过绘制三个省份内各地级市GDP与自主招生人数的散点图发现,除少数地市不完全符合总体规律外,整体上呈现出GDP总额与自主招生人数的正相关关系。且该种趋势在一些地区发展失衡的省份表现得更为明显。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省,由于南京GDP与苏南多市仍存在一些差距,反映出与总体规律的不一致的地方。

表1 各省份(含自治区、直辖市)按GDP总量排名分类及自主招生情况

图2 三省GDP与自主招生人数散点图

(三) 地市间行政级别与弱势地区自主招生参与的公平问题发生存在相关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4)》中对于大陆地区行政层级划分,本研究统计出相应行政级别与自主招生名额分配的关系(至地级市厅级)(见表2)。由于四个直辖市属于省一级区划,不纳入本研究最终统计,仅对于剩下三类城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副部级”城市市均获得483个自主招生名额,“准副省级”城市市均获得227个自主招生名额,而一般地级市(正厅级城市)则市均获得49个名额,“副部级城市”获得名额的机会是一般地级市的接近10倍。如果按照人口基数计算人均自主招生名额占有情况,也完全符合这一规律,且可以看出,直辖市每万人获得自主招生入学机会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后三类城市,甚至是一般地级市的30多倍。

表2 不同行政级别城市自主招生名额数及占比

(四) 地市内行政级别与弱势地区自主招生参与的公平问题发生存在相关关系

本研究以河北省石家庄市(587人)为样本深度挖掘,依照现行行政区域划分地市区、县级市、县三级,分析在各级行政中自主招生名额分配情况。截至2014年9月,石家庄市共为八个市辖区(487人):长安区、桥西区、新华区、裕华区、藁城区、鹿泉区、栾城区和矿区;三个县级市:辛集市(30人)、晋州市、新乐市;十一个县:正定县(66人)、井陉县、赵县、高邑县、元氏县(3人)、赞皇县、平山县、灵寿县、行唐县、无极县、深泽县(1人)(其中平山县、灵寿县和赞皇县为国家级贫困县,所有未标注人数即0录取)。结果反映出,地市内显然也存在显著的分配不均,弱势地区的自主招生占比在这个层面仍然处于劣势。

(五)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中程度与弱势地区自主招生参与的公平问题发生存在相关关系

目前90所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覆盖了绝大多数“985”与“211”高校。为回答研究假设,文章将这两类高校分布的地域特征进行了统计(见表3)。可以发现,从全国各个行政区划角度分析, 各个区内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均衡。自主招生名额分配在此影响下产生趋同效应,即“高等教育集中区优先发展”。根据数据统计发现,高等教育欠发达省份不乏自主招生生源大省,如安徽、浙江、河北、河南四省均超过千人,究其原因发现自主招生存在“就近发展区域”。

具体来看,中国高等教育发达省份(含直辖市和自治区)包括北京市(1 800人)、江苏省(2 272人)、湖北省(3 564人)、陕西省(439人)、上海市(1 277人)。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省份(含直辖市和自治区)有湖南省(1 503人)、广东省(637人)、四川省(1 700人)、辽宁省(1 787人)、吉林省(580人)、黑龙江省(933人)、山东省(3 838人)、山西省(650人)、天津市(344人)、重庆市(643人)。高等教育欠发达省份(含直辖市和自治区)主要集中在宁夏回族自治区(30人)、内蒙古自治区(299人)、青海省(16人)、甘肃省(201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05人)和西南地区〔贵州省(221人)、云南省(107人)、广西壮族自治区(261人)、西藏自治区(8人)、海南省(36人)〕以及中东部地区,如福建省(352人)、江西省(499人)、安徽省(1 586人)、浙江省(1 054人)、河北省(2 230人)、河南省(1 724人)。

课题组进一步通过GIS软件绘制了中国不同省份自主招生的分布状况,在直观上更印证了相应的的研究假设(见图3)。

表3 “985”高校与“211”高校分布的地域特征

注: 划分依据参见1985年9月2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对东、中、西部的划分。

图3 自主招生名额投放的GIS图

四、 研究结论与建议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和基本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但由于制度、人为等原因,人们有关教育公平的美好愿望往往难以达成。本研究对于弱势地区自主招生参与状况的公平性理论与实证计量所提出的三条假设和五条子假设全部得到印证,说明民众与学界对于自主招生公平状况的担忧确有实据,且研究显示出这种不公平或者说失衡现象已达到一定程度,需要引起理论界与决策者的足够重视。

在《正义论》中,罗尔斯提出了著名的正义原则。第一正义原则为“平等自由原则”,杨东平教授将之解读为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是一种横向、平均性的公正,用于处理公民的政治权利。第二正义原则为“差别原则”和“机会均等原则”,用于处理社会和经济利益问题[4]。有区别地对待不同人的“差别原则”是一种纵向的、不均等的原则,它突出了在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中,为处境不利者提供机会或利益的“补偿性”。按照这两项基本原则,当前改善弱势地区自主招生参与的公平状况应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提倡机会均等化,即提高弱势地区学生通过自主招生模式进入高等教育的机会。国家层面应制定具有“补偿性”的政策。例如,普通高考的“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通过制度保障,提供相配套的教育资源。其中,复旦大学2014年自主招生简章明确提出“腾飞计划”,即对于对未入选推荐中学中特别优秀的农村户籍考生(除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外),可在复旦大学招生网网上报名系统中通过网上自荐形式申请报名资格*http://news.tongji.edu.cn/classid-11-newsid-42661-t-show.html.。2014年同济大学针对弱势地区自主招生实施“筑梦计划”,面向中西部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县及县以下乡镇农村中学选才*http://www.ao.fudan.edu.cn/contentViewCtrl.do?contentID=ff808081423b1abb0142c17ee296002e.。该计划明文规定选拔标准和选拔名额,以及相配套的监督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提高了弱势地区自主招生进入机会。

二是选拔尺度要多元化。自主招生既要满足学校的选才要求,也要兼顾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利益。自主招生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学者公认选拔尺度过度单一。自主招生不是简单地针对特定学生群体进行的一场单独考试、降分录取,也不是高校追求功利、自身宣传的噱头,而是一项关系千万学子命运、关系国家人才发展的战略性计划。可喜的是自主招生选拔方式多元化发展在上海部分高校已经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分类考试,多元录取”“两次考试、统分结合”的多种模式日益趋同,虽然利弊共存,但实质性的进步明显。尊重多元化也是教育公平的一种体现。

三是选拔结果应透明化。《中国青年报》于2009年刊发的《近7成受调查者认为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不够透明》一文指出,66.7%的人认为自主招生过程中权钱交易不可避免;56.8%的人认为过程不够透明;48.8%的人担心对教育资源缺乏地区的学生更不公平[5]。自主招生选拔亟须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改变自主招生在公众心中的朦胧感和神秘状态。

[ 1 ]周洪宇.教育公平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 2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7.

[ 3 ]程立显.德沃金的“权利—公正”论述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2):51-55.

[ 4 ]杨东平.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实与公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

[ 5 ]王聪聪.近7成受调查者认为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不够透明[N].中国青年报,2009-11-24(4).

(责任编辑马双双)

①http://news.tongji.edu.cn/classid-11-newsid-42661-t-show.html.

②http://www.ao.fudan.edu.cn/contentViewCtrl.do?cintentID=ff808081423blabbo142c17ee296002e.

Research On the Equity of Autonomous Enrollment In Weak Area

LIUJin,CHENJian,DUJuan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 China)

In weak area, autonomous enrollment may face three educational equity hypotheses which are GDP determinism, administrative hierarchy determinism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centralized determinism. This paper mak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enrollment data in 2014 for the first time to develop the system analysis, and introduc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o visualized the related research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autonomous enrollment opportunities are influenced by the indicator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dministrative level,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distribution. Some indicators of the differences have reached ten times as much as other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air concerns of the public and academia for autonomous enrollment recruitment have conclusive evidence, and the unfair and imbalance phenomena is very severe which should be laid great emphasis by scholars and decision makers.Finally, study shows that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from three aspects to improve the unfavorable position of weak areas in the autonomous enrollment.

weak area; weak group; autonomous enrollment; education equity

10.13316/j.cnki.jhem.20160417.004

2015-11-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403020)

刘进,讲师,教育学博士,从事自主招生公平问题研究。

陈健,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G640

A

1673-8381(2016)03-0054-06

网络出版时间: 2016-04-17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160417.0923.008.html

猜你喜欢

名额弱势公平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有问必答?
将弱势变为优势
全球尿素市场弱势运行
动力煤市场或将弱势运行
公平比较
优秀名额
为弱势妇女开辟阳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