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业成果孵化问题的探讨
——以辽宁省26所高校调研为例

2016-03-18苏海泉

高校教育管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公益大学生教育

苏海泉

(1.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团委; 2.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辽宁 葫芦岛 125105)



大学生创业成果孵化问题的探讨
——以辽宁省26所高校调研为例

苏海泉1,2

(1.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团委; 2.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辽宁 葫芦岛 125105)

文章通过对辽宁省26所高校2 22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研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对创业相关资源利用不足、创业教育协同孵化有广泛需求、公益创业前景广阔,提出了建立大学生创业多元化孵化平台、建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加强大学生创业激励等对策建议,从而推动大学生创业成果的孵化。

大学生创业;成果孵化;生态系统;创业激励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最有潜力的创业群体,大学生创业对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学生通过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本科生科研训练等,形成了一批成果,但成果转化进行创业的情况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大学生创业孵化不足是一个重要因素。“孵化”原指动物在卵内完成胚胎发育后破壳而出的现象。在管理学上,“孵化”有孕育新企业之意,目的是“化”,过程是“孵”,接受孵化的企业更容易脱颖而出获得成功。大学生创业孵化是通过整合高校、政府、企业、家庭等多方力量,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培训、政策、资金等各种资源,帮助大学生将创新理念、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竞赛成果进行转化,降低创业的失败风险,帮扶进行机会型或公益型创业实践。文章基于辽宁省26所高校2225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卷调研,提出推动大学生创业孵化的对策建议,以期通过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辽宁省26所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孵化情况进行调查。课题组采用纸质问卷的方式,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与共青团辽宁省委员会合作,面向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鞍山师范学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渤海大学等26所高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研,发放问卷2600份,共回收2300份,删除填写不完整的问卷,最后获得有效问卷2225份。样本涵盖了辽宁省部分“211”高校、省属高校以及高职学校。调查问卷回收后,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创新创业活动氛围浓厚,有着较好的孵化基础

随着国家和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对参加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充满热情,有90.5%的大学生愿意参加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他们有着明确的目标,53.5%和20.9%的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目标是锻炼创新能力和为就业增加筹码。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已经在大学校园中日益风靡。有81.3%的大学生非常熟悉和了解“挑战杯”系列竞赛,63.2%的大学生有意愿参加和已经参加了该项赛事。他们对于竞赛的了解来源更加广泛,依次为校园活动宣传海报(35.1%),学校网站介绍(25.1%),获奖学生报告会(11.1%),辅导员介绍(9.3%),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开展的活动(7.5%),专业教师课堂介绍(6.9%),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3.4%)以及自己阅读书籍和材料(1.6%)。其中,学校层面的宣传占相当大的比例。

大学生对学校创新创业活动效果满意度较高,对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充满信心。81.0%的大学生对学校创新创业活动的效果感到满意,对于学校工作评价的前三项依次为“已经形成了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30.5%),“评审过程公开公平”(27.8%),“研究项目选题不拘泥书本或课题,来源于企业技术难题或经济社会发展需求”(20.4%)。从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和创业愿望来看,有52.0%的大学生认为研究和设计的作品成果转化前景很高,39.1%的大学生认为前景一般,认为转化前景很低的仅为8.9%。大学生创业的愿望十分强烈,52.8%的大学生有着很强烈的创业愿望,38.4%的大学生创业愿望一般,仅有8.8%的大学生表示创业愿望不强烈。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和强烈的个人创业愿望,都是推动大学生创业孵化工作的基础。

研究和实践经费是否充足是影响创新创业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有69.0%的大学生感到开展研究、实验或社会调查的经费不充足。在经费使用上,有37.5%的大学生用于科技创新的经费在1000元以下,30.4%的大学生用于科技创新的经费为1000~5000元,12.6%的大学生用于科技创新的经费为5000~10000元,还有19.5%的学生投入经费在10000元以上。从经费来源来看,国家学校经费与个人自筹经费基本相当,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学校经费,团队成员共同积攒的经费,个人通过奖学金、生活费筹集的经费所占比例分别为24.8%、24.3%、27.0%、23.9%。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参与热情较高,能够自筹经费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校还要扩大科技创新活动的受益面和覆盖面,避免过于偏向精英群体,国家和省市政府也要更加重视对在校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扶助力度,避免偏向毕业后创业群体。

(二) 大学生对创业有明确的认识,但相关资源利用不足

从大学生对创业的基本认识来看,有33.5%的大学生将创业理解为开创事业、在各岗位努力工作;31.2%的大学生理解为开发科技项目。他们认为最适合大学生创业的领域分别为科技创新公司(34.0%)、制造业领域(14.0%)和农业领域(13.5%),选择建筑业领域、服务业领域、个体商户的比例非常小,说明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利用专业能力进行机会型创业。同时,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对自己创业充满期望,国务院于2015年5月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调研中发现,35.7%的大学生认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最符合国家对大学生创业角色期望,其次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提升社会责任感”(29.1%)和“解决就业的有效途径”(23.9%),大学生创业的角色期望与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趋同。

从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来看,大学生认为政府好的政策措施、平等公正的社会环境、自己敢冒风险的勇气是实现个人创业愿望最为重要的因素,比例分别为28.2%、18.2%、14.4%,而自己的勤奋努力、永不言败的精神、聪明能干所占比例较低,说明大学生认为外在环境对其创业的影响更大,创业存在的风险也被加以理性关注,但对个人胜任创业的素质能力重视不够。另一项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只有4.5%和18.3%的大学生认为成就一番事业的社会动机、坚忍顽强和乐天的创业者特质对大学生创业最重要,远低于认为创业知识和技能最为重要的学生的比例(52.4%)。从内外因素来看,大学生认为当前妨碍创业的内在因素主要是缺乏经验(43.0%)、业务水平不高(17.7%)、创业方向不明(14.9%),认为妨碍创业的外在因素主要是市场竞争激烈(32.5%)、缺乏创业实践基地(19.1%)、专业不好(16.4%)。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创业情景体验和实践、创业方向引导、大学生创业激励多举措并重,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大学生对创业的社会支持利用不够,从调研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创业政策了解不够。60.5%的大学生不了解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13.1%的大学生对创业政策一无所知。实际上,国家已经先后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从多方面帮扶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对创业政策利用不够,这也影响了创业工作的推进。二是与父母沟通有限导致家庭支持不足。有27.6%的大学生从来没有和父母谈过创业的事情。社会支持利用不足和个人胜任能力的缺乏,使大学生对在校期间创业显得信心不足。只有29.2%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是创业最合适的时间;在胜任能力上,分别有41.5%和31.7%的大学生认为现在的能力不能胜任、说不清能否胜任创业工作。而在美国等创业教育开展较好的国家,学生在学期间创业非常普遍: 微软、联邦快递等全球知名公司都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尝试了公司的初创;Yahoo等公司诞生于学校的创业计划竞赛;美国密歇根大学学生创业氛围浓厚,很多大学生甚至刚入学就有了创业项目。我国创业教育和引导也要注重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创新创业成果的孵化。

(三) 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协同培养有迫切需要

44.3%的大学生最喜欢“到企业工作定岗实习”的创业教育协同培养模式,24.4%的大学生最喜欢“校企合作在校内建立创业教育基地”,两项合计占比近70.0%,还有19.5%和11.8%的大学生喜欢“依托科研项目搭建创业教育平台”和“对接大学科技园等,促进创业教育成果转化”,可见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更受欢迎。

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调研中有69.2%的大学生认为建设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非常必要,仅有5.8%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在实地访谈中发现,目前辽宁省各高校在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工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地探索建立了创业基地,在大学生创业成果孵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在本次问卷调研中发现还有17.3%的大学生从没听说过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事情。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省内各高校在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方面参差不齐,没有实现普及化建设;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高校的宣传或学生关注不够,使得大学生没听说过学校创业基地。在创新创业基地提供的帮助方面,大学生最为需要的前四项依次为场地(42.9%)、创业手续简化(34.5%)、资金(33.2%)、法律援助(20.9%)。政府、学校、社会应在创业服务中加以重点关注和解决,尤其是法律援助更有利于大学生规避创业风险,并形成正确导向的创业价值观,促进创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调研发现,大学生对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师资和有针对性的培训充满期待。从学校为大学生配备的创业导师来看,51.3%的比例为学校教师,27.2%为企业家,另外创业职业经理人、天使投资人、政府官员所占比例分别为7.4%、7.4%和6.7%。有47.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拥有的创业导师不能满足需要。在创业培训方面,创业孵化培训缺乏,有70.0%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将创新成果转化来开展创业活动的孵化培训。从创业培训的需要来看,大学生认为对于创业最有效的培训途径依次为社会培训(65.2%)、学校创业教育培训(30.0%)、企业培训(3.0%)、政府部门开展的培训(1.8%),而他们现在最需要的培训内容依次为创业知识培训(32.6%)、创业案例教学(28.2%)、创业实务讲解(26.1%)、创业导师一对一帮扶(12.8%)。如何有效地整合创业教育师资资源,将社会化培训引入创业教育系统,增强创业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值得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

(四) 公益创业在大学生中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

公益创业在中国起步较晚,2006年国内开始研究和实践公益创业,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针对公益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KAB创业教育推广办公室、共青团中央先后通过举办面向全国大学生的“青年恒好”公益创业赛、“创青春”公益创业大赛,推动了公益创业的发展。

大学生对公益创业有着正确的理解认知。有45.1%的大学生认识到公益创业的价值是兼顾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活动,有27.5%的大学生认识到公益创业是用商业方法解决社会问题。他们觉得作为公益创业者,最需要具备的特质前三项分别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39.5%)、善于发现和把握机会(35.1%)、道德高尚和值得信赖(9.7%)。公益性恰恰是公益创业的首要特点,而机会把握能力则有助于公益创业者关注弱势群体、发现社会问题。

大学生充满朝气,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乐于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事业,这正是大学生从事公益创业的基础。调研中,有18.1%的大学生每周参加1~2次公益活动,28.7%的大学生每月会参加1~2次活动,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较为频繁,且调研中未有学生每年从不参加公益活动的现象。他们参加过的公益活动依次为慰问老人和残疾人、义务支教家教、捐款捐物、关爱留守儿童、服务社区等,内容比较多样,这些公益活动在持续开展并争取社会资源或政府购买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转化为公益创业项目。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转型时期带来的庞大社会需求,都将为公益创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大学生自身同样对公益创业的前景较为看好,认为“如果进行公益创业,觉得身边会有共同志向的同学参加”的比例占到62.0%,但作为新生事物在中国的尝试,也有部分大学生觉得公益创业前景不明确和说不清楚。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公益创业教育以及公益活动的创业孵化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公益创业的发展壮大。

三、 大学生创业孵化的对策建议

(一) 整合资源,建立多元化大学生创业协同孵化平台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提出的九项改革任务之一就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协同育人机制[1]。结合本次问卷调研结果,作者认为只有整合校内、校企、校地资源,建立多元化大学生创业协同孵化平台,才能为在校大学生创业孵化提供切实帮助。我们可以对以下五种协同孵化平台进行实践探索。

1. 与风险投资协同的项目竞赛平台。“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比赛的三级网络,已经在大学生中具备了非常好的群众基础,并且从2014年开始比赛增加为创业计划竞赛、公益创业赛和创业实践赛三个赛体。其中,创业实践赛还要求参赛者为创办企业已经运营一段时间的负责人。在另外一项针对辽宁省2014年“创青春”创业大赛获奖学生的调研中,有51.7%的获奖学生准备将参赛作品投向市场,开办公司;而其他获奖学生不准备开展创业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系统培训指导和资金来源。可见,创业竞赛获奖学生创业热情非常高涨。因此,创业教育相关主体可以在举办国家级、省级、校级创业竞赛时,联合风险投资公司、创业赛获奖后创业成功的企业作为相关部门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的主办方,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竞赛的质量,真正选拔出符合创业实践条件的项目进行孵化。

2. 学校与政府协同的园区孵化平台。我国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学校与省、市政府在创业孵化方面的合作。校地双方围绕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集群,在高校内的科技园、校外的高新技术园区、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共同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园。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强化了潜在创业者对创业前景的稳定预期,促使其产生创业倾向和创业行为[2]。同时,创业人才集聚也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3. 学校与创业企业协同的合作教育孵化平台。大学生一般较为缺乏真实情境的创业体验,学校与创业企业的合作教育可以为学生了解企业提供难得的机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学校选派有较强专业技能和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在假期(工作学期)到创业企业参加合作教育,以创业实践教学目的为出发点,结合岗位,完成创业企业的实践工作,从而实现大学生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能力的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尤其是到新兴产业的创业企业参加合作教育,更加有利于大学生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机会型创业的孵化。

4. 与公益组织协同的创业孵化平台。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公共需求不断扩大,如阳光助残、关爱农民工子女、邻里守望为老服务、环境保护与节水护水、文化宣传与网络文明等等。广泛的公共社会需求是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源泉[3]。在公益创业孵化中,学校可以与公益组织积极沟通协作,借助于公益组织较为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推动学生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公益组织对接,形成可持续性的公益项目,并积极争取政府购买和企业赞助,促进孵化。

5. 学生创业社团与学校研究院协同孵化平台。作为自我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学生社团通过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把学生凝聚在一起,通过典型示范和协作发展促进成员共同成长,具有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优势,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并得到广泛参与。学校共青团等部门可以搭建与学校研究院、校外行业协会协同孵化大学生创业的平台,共同发起成立大学生创业协会、俱乐部或创业联盟,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如为了响应国家大力倡导大学生进行互联网创业的号召,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即与学校电子商务研究院合作,创立了“创客+”大学生创业联盟,团委负责小班型社团成员的选拔,电子商务研究院借助中国微商平台、中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为社团成员提供创业训练和实践支持,促进了学生社团成员在互联网领域创业,一批大学生学子公司涌现出来。

心理过程是关于我们自身意识的世界经验,是表示感知的小句,该类过程建构的是事件流动中发生在我们自身意识上的系列变化。心理过程主要涉及两个参与者,一个为参与心理体验的人或者人格化的物,即“感受者”(Senser,此处为所有心理过程参与主体的总称)[13]。例如:

(二) 完善大学生创业的生态环境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创业教育与周围的生态环境之间,通过信息流动、激励保障、辐射带动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统一体[4]。一般来说,高校属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主体,政策、媒体等属于创业生态因子。美国创业教育和大学生机会型创业孵化取得显著效果,得益于创业教育的生态化。我国只有完善媒体引导,形成具有政策效果、家庭支持的大学生创业的生态环境,才能促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和成功。

首先,国家要真正提高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执行效果。从2010年开始,随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进入到全国推进阶段,教育部等部委从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意见》《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等文件,2015年5月国务院又专门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改革工作,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国家的高度重视,使创业教育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部分政策执行不及时、各省市及高校工作开展良莠不齐等现象。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的执行监督和效果评价,中央政府、各省市主管部门、各类高校及执行人员等创业政策执行主体,应该积极配置创业教育政策资源,更重要的是将创业教育政策方案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现实,并加强评估。教育政策以效能价值、效率价值和公平价值为追求[5]。鉴于我国创业活跃地区、不活跃地区、沉寂地区大学生创业基础存在的显著差异[6],国家应注重创业教育政策适当向创业不活跃地区、沉寂地区倾斜,以促进大学生创业均衡发展。同时,针对在校大学生、毕业生突出不同的政策效果,高校应注重对在校大学生创业成果的孵化和对毕业大学生创业失败保障政策的支持,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其次,学校应运用全媒体加强大学生创业的宣传引导。我们可以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媒体开设创业相关栏目、版面,邀请创业专家、创业典型为大学生讲解创业案例、知识和政策,创业导师点评辅导大学生项目;由教育部和省级主管部门建设并开通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业网”,设置包括创业课程视频公开课、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案例、融资攻略、孵化指导等在内的相关课程,让大学生了解掌握信息;运用新媒体营造大学生创业氛围,建设青年喜爱的创业微博、微信平台,拍摄一批体现社会责任感和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振兴创业精神的微电影,诠释创业内涵等等。

最后,家庭作为大学生创业的重要生态因子,应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成果的孵化。有创业理想规划和意愿的大学生可以及时并持续地就创业想法与家长沟通,争取获得支持。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生态主体,应在其官网、微博上介绍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并通过信件或座谈会形式,听取家长意见,增加家长对国家和学校创业帮扶的知晓度;可以发挥地方群团组织在青年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创业家庭”评选等活动,树立典型,以此获得更多家庭的关注。

(三) 营造大学校园创业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对于浓郁人文氛围、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社会动机、内驱力、道德、价值标准等创业鉴别性胜任力,而鉴别性胜任力又不易通过培训等短期得到提升[7]。积极营造大学校园创业文化氛围,能够对大学生创业鉴别性胜任力的培养起到“空气养人”的效果,促进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开展。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引领大学生创业价值观。随着当代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大学校园,一方面大学生更加注重追求自由和民主;另一方面,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大学生,使大学生形成以“金钱”“地位”为创业目标的价值观念,逐渐忽略了社会责任感。因此,大学要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宣讲讲座、演讲辩论等活动,促使大学生将个人创业梦想与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结合起来,在创业中秉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原则,从而促进创业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2. 推动中国传统创业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我国具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其中孕育了无数的思想宝藏,尤其是文人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怀抱负,徽商、浙商等商帮相互依存、相互帮扶、讲究义利之道、回报社会的儒商精神和思变进取的创业文化,甚至当代改革开放后企业家的创业精神等,都能对大学生创业起到很大促进作用。我国高校在学习英美等国创业教育经验的同时,不应忽略本国国情和国人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而应加强我国传统创业文化、商业精神对大学生的熏陶,用中国的创业精神和榜样力量感染大学生。

3. 积极营造校园创客文化。创客是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创新的文化,一种不惧失败的文化,一种乐于将成果分享给他人的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努力践行实践的文化。营造校园创客文化,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鼓励学生依托创新、创意和专业技能进行创业,形成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创业实践氛围,提高大学生创业的层次和成功概率。另外,高校尤其要通过积极宣传创业成功人士不断由失败走向成功的案例,让理解失败、宽容失败、不怕失败、帮助失败成为一种校园创业文化,来助力大学生创业。

(四) 注重大学生创业的激励

有效推动大学生创业成果的孵化,除了依靠完善生态系统、营造文化氛围、协同孵化模式等创业引导和教育外,我们还应该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的激励,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和内驱力,提高创业的自主性。一项来自哈佛大学学者的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能力的20%~30%,而当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8]。创业教育的开展,可以通过自我激励、他方激励、相互激励的全方位教育激励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是要发挥自我激励暨内激励作为大学生创业激励动力源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以及期望理论,积极强化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成就目标的动机,调动大学生认识到创业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并带动就业,创业的人生更加辉煌,从而激发大学生自身树立并实现创业的人生规划。

二是要重视他方激励对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效果,促进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感情激励三者相统一。我们可以加大创业竞赛孵化的奖励力度和范围,美国高校很早开展了5万美金创业大赛,学生获奖可将经费作为创业启动资金;开展国家及省级、校级等不同激励主体举办的大学生创业年度人物、新锐人物评选,发挥精神激励和榜样示范带动作用,评选导向倾向于机会型创业、公益创业、面向基层创业、面向新兴产业和互联网创业等;尊重大学生在学校创业教育改革中的意见,加大创业学生在学校创业中的决策力度,并提高他们在工作中的参与程度;重视与创业学生的情感交流,关心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压力等等。

三是要将相互激励作为激发大学生创业内驱力的有效途径。相互激励具有群体性、网络性、关联性等关键特征,能够在大学生团体内实现激励主体与客体相互交融,对于大学生创业激励十分适用。我们可以在创业社团、模拟公司或创业工作室、科技研发小组、公益服务组织、创业公司中,设立基于共同目标和愿景的相互激励机制。激励行为发出后,往往容易产生群体效果,从而实现激励资源的效果最大化,并促使形成大学生创业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良好组织文化氛围。

[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2015-05-04)[2015-07-2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505/187212.

html.

[ 2 ]胡蓓,陈芳.产业集群发展与创业人才孵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6.

[ 3 ]苏海泉,周志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探究[J].青年探索,2012(3):63-66.

[ 4 ]刘月秀.生态系统视域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61-62.

[ 5 ]褚宏启.教育政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3.

[ 6 ]徐小洲.大学生创业技能发展战略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206.

[ 7 ]邵良杉,苏海泉.目标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50-51.

[ 8 ]李祖超.教育激励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05.

(责任编辑赵俊杰)

Discussion on the Incub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Results:Taking the Survey of 26 Universit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as Example

SUHaiquan1,2

(1.Committee of Youth League,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2.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Huludao 125105,China)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2225 college students of 26 colleges in Liaoning province, we find that there are good atmosphere for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and wide prospect of entrepreneurship. However, college students cannot fully take advantage of related entrepreneurship resources. They broadly dem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incubation and the prospect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s broad. It puts forward to construct multi-level incubation plat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establish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ecological system. Besides, measures are suggested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centive and incubate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results.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results incubation; ecological system; entrepreneurial incentive

10.13316/j.cnki.jhem.20160417.012

2015-12-15

全国学校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2015YB020);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 (ZS2015009); 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014410006); 辽宁省教学改革项目(UPRP20140805)

苏海泉,副教授,从事创业教育研究。

G647

A

1673-8381(2016)03-0118-07

网络出版时间: 2016-04-17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160417.0925.024.html

猜你喜欢

公益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公益
公益
公益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