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乎国运的关键一跳
2016-09-19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乎国运的关键一跳
李克强说,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只要闯过这个关口,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继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显得特别关注外,主管经济工作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这个问题亦十分重视,他近日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当前形势听取专家和企业家负责人的意见建议时,亦谈到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掉入陷阱,贫富分化腐败多发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性的现象。虽然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少数国家顺利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但占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几乎都面临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与威胁。在一份媒体的调查报告中,列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十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掉入“陷阱”是一种比较尴尬的状态。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说,这个时候,成本优势和劳动力红利会逐渐减少,高科技优势还不明显,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增多,政府滋生腐败。
李克强表示,世界上不少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就是因为没有实现转型升级,经济长期停滞,结果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63.6万多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人均GDP为7594美元,按世界银行标准,居中高收入国家中等水平。
必须直面六大问题
既然中国发展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便不能排除堕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结合全球经验,以下六大问题必须直面:
产业革命加速更迭带来的“紧迫压力”。以我们目前所处的信息技术时代发展态势来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的到来已隐约可见,产业革命的加速更迭使后进赶超者的发展时间更加紧迫,这种压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直面“中等收入陷阱”所面临的第一个现实问题。因此我国必须把新技术作为创新的战略储备。另外,作为一个科技爆发阶段中的发展中国家,不同领域的科技研发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我们应当特别注重“扬长”,对于达到领先水平的技术,无论是否能够迅速“接地气”,都要首先纳入技术战略储备梯队,在利用“后发优势”赶超发达经济体主流技术的升级过程中积累并结合。
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的钳制。相较而言,先行发达者一般具有更易得、更开阔的发展空间。而对于后发追赶者来说,经济发展的环境往往更为险峻,先进经济体和“霸主”在贸易摩擦中的打压,以及需要按照先行发达者制定的“游戏规则”来发展,使后发赶超者的发展势必于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中承受先行者的压力和排挤。这一阶段的特定情境处理不好,极易在多面夹击下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能源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制约。中国经济发展若不能由“压缩型—密集式”外延及粗放发展模式较快进入集约式增长的“升级版”,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势必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桎梏。
人口基数与结构的挑战。首先,我国人口总量世界第一,人均指标如迟迟不能达到高收入标准,我国经济就会停留在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即落于陷阱之内。其次,我国人口结构已呈现明显的老龄化。在很长的阶段,我国养老体系从硬件到服务所有的投入必然产生一系列的压力性要求,势必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很大负担与拖累。再次,我国目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劳动力与经济发展所需人力资本的现实需求,还存在着较明显的错配,被动摩擦已经影响了就业水平和消费水平,处理不当就会严重制约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文化与“软实力”不足的影响。实际生活中,不少文化的消极因素,至今无形中制约着我国的创新力。人们往往不敢为天下先,不善于思辨和冒险创造,“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不敢、不能发表真知灼见。这些文化与传统意识特征,形成“软实力”的不足、感召力的欠缺,实际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在全球信息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变化中的发展。
制度变革探索的成败。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日本为例,除了技术模仿之外,日本还特别注重法治化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安排,进而以成本管理、经营计划调查、职务分析等制度的学习,不断提升企业管理和经济运行的现代化程度,从而有效降低运行成本,推动、激励技术模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大大提升了生产能力,成为经济发展的长足动力。
实现双中高是跨越“陷阱”关键
另外,据知情人士透露,李克强已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制定路线图,就是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初步预计2020年中国GDP 达17万亿美元左右。而在6年内增加到17万亿美元的新水平,李克强表示,最主要任务就是设法促使GDP每年平均增长6.5%以上。
要达到这一目的,内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更要迈向“中高端水平”,这“双中高”是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对于实现“双中高”,李克强提出两大方向,一是要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激发和释放发展新动能;另一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增长新引擎。
比如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所谓放开二胎堪称“风物长宜放眼量”。当务之急则是通过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改革,释放更多的农民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普及高中教育、强化职业教育,不仅可以降低义务教育的辍学率,亦可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科技是最好的生产力。所幸,科技创新已成我国十三五“发力的部位”。一是科研经费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2.2%左右,到2020年将达到2.5%;二是科技成本的转换率,目前我国处在30%左右,发达国家已达到70%至80%的水平;三是技术进步对GDP的贡献,从55%上调至60%。但应该承认,我国目前技术、产业仍处于中低端,无论创新能力还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强度都需较大提升。侵犯知识产权现象频发,则严重打压了创新活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亟待改变“专利和知识产权不值钱”的尴尬处境。务必从修改立法的高度,包括引入惩罚性赔偿条款,严厉制裁恶意侵权行为,有效解决专利维权取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等一系列难题。
当然,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还应坚持不懈反腐败、整顿吏治,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治国,真正实现小政府大社会,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营造法治化环境。
(人民网2015.11.11、《中国青年报》2016.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