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精准扶贫
2016-09-19吴兴杰
文 | 吴兴杰
书房
文化引领精准扶贫
文 | 吴兴杰
沈阳沈北新区兴隆台锡伯族镇巨幅“3D稻田画”《中国日子 呱呱叫》
当前,我国农村脱贫攻坚进入了总攻期,习近平总书记下达了总攻令,全社会正在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广大农民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而要取得最终胜利,关键就在于要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塑造新一代农民。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承担应有的社会义务,充分调动起亿万农民的创造力,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经济建设能使一个民族壮大,军事建设能使一个民族强大,唯有文化建设才能使一个民族伟大。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更需要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锻造文化自信的生命力。文化犹如一个生命体,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着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而依旧富有生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向往,归根结底也在于牢不可破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我们需要在更深层面去思考、去重视。文化自信的根基在哪里?在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在广袤的农村大地。正是从农村培育出的农耕文明,凝结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挖掘传承和创新发展我国农耕文明时期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基石。
必须看到,当下的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同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形势要求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文化建设还存在大量的“短板”,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农村文盲的比例大。
目前官方数据表明我国农村有1.4亿个文盲,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很多孩子甚至连小学都没有上学,即使读书到小学甚至初中、高中,只要离开书本几年后,很多知识都丢光了,尤其是到了中年也许就没有什么文化知识了,知识退化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中青年人成为半文盲。成人的文化教育过程非常难,难就难在“成年人”对于文化学习有天然的排斥性,不愿意接受先进文化,尤其是文盲对文化的排斥最大。没有文化的人往往最固执,认死理,不讲道理甚至横蛮无理,要将没有文化的人塑造成文化人,也许比登天还难。
“穷”是万恶之源,“文化匮乏”是一切“穷”的总根源。当今社会,没有文化的人是不可能生存发展,愚昧的人是不可能融入文明社会的。不少傻事都是没有文化的恶果,不少犯罪来自愚昧与无知,不少疾病来自错误的生活方式,不少悲剧是野蛮粗暴的结果,不少贫穷是文盲、法盲、科盲所导致的。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文化素质低是一个“拦路虎”。
二是封建糟粕文化沉渣泛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整体上好起来,但是,富裕起来的农民在精神生活上仍然比较匮乏,更不用说农村还没有脱贫的7000多万人口。他们物质生活依然比较困苦,精神生活更是枯燥乏味。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文化消费必然出现畸形现象。丧事奢办风气盛行,消耗大量的财力物力甚至成为贫困家庭的沉重负担,封建陋习又抬起头来,巫婆神汉大行其道,赌博恶习沉渣泛起,不法活动渐成规模,与社会主义文明不和谐的现象诸如打麻将、斗“地主”盛行,赌博势头强劲,封建迷信乘虚而入,产生了不少低俗、庸俗、媚俗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村霸”势力。这一切无不严重地影响着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是民族优秀的孝道文化面临“沙漠化”的危险。
在受西方腐朽文化的冲击下,我国农村社会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伦理道德正在被遗忘,孝道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不少人缺乏孝心。在一些地方,不孝敬老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少年轻人不但没有羞耻感,反而还洋洋得意。不少农村老人的日子异常艰苦,生病后得不到关照,老了得不到所养,孝道文化危机正在加重,带来的后遗症非常严重,甚至还会出现“代际效仿”现象。
不少农村年轻人盲目的效仿城市里的生活方式,外表的光鲜掩盖内心世界的空虚,在追逐物欲享受中虚度年华,白白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年华,灵魂深处少了应有的良知,啃不了老则弃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村孝道文化的减弱甚至慢慢消失,根源在于被金钱至上所腐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繁荣,金钱世界里,价值观发生裂变,物质富裕并没有带来全社会的道德进步,出现强烈的反差。人们吃饱了饭不等于自动提高道德水准。
四是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被扭曲。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城乡差异明显,特别是发达城市与中西部农村的整体差异十分明显,面对差异,有的进城务工人员出现思想偏差和认识误差,产生不应该的嫉妒心理和攀比心理,劳动意识减弱,在历史的大潮中落后了甚至沉沦了。嫉妒和攀比是一种自我毁灭。有一些进城务工人员深陷黄赌毒的深渊,消耗了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甚至有的还负债累累,个别的还走上犯罪的道路。本来,进城务工人员应该学习城市的先进文明生活方式,在技能上不断提升,积累宝贵的发展资金,今后可以回到家乡创业。但是,有的进城务工人员缺乏文化知识,没有端正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缺乏责任观和强烈的事业心,养成懒惰的恶习,扭曲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2016年广州市放心农资下乡科技咨询活动
五是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力量不足。
由于一些地方长期存在重视农业生产,忽视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组织保障和财力支持,以及其它各种原因,造成了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甚至出现文化建设与农村发展“两张皮”现象。因此,矛盾越来越突出,使得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缓慢,跟不上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文化下乡工程大有必要
在过去的岁月里,国家为了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包括科技下乡,教育下乡,医疗下乡等举措,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要从根本上脱贫致富,真正建成现代化农村,还必须推出文化下乡工程,让社会主义文化占领农村广阔天地,用社会主义文化塑造新一代农民。只有广大的农民尤其是青年一代拥有了文化,被先进的文化武装了起来,农村的面貌才会从根本上改变。所以,文化下乡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是百年大计。
文化下乡工程与科技下乡、教育下乡、医疗下乡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它主要包括的内容是:
第一工程:乡村图书馆:可以带回家的图书馆,百姓的知识源泉,百姓的贴心助手,脱贫致富的定海神针。
“文化云平台”开设以下栏目:农业科技,法律法规,心理·家庭,国学经典,小说散文,科教文书,励志成长,传统文化,政策法规文库,海量图书,精准定位,阅读简便,下载容易,及时更换内容,时刻保持内容的权威性、高雅性、新鲜度、实用价值,成为广大农民最喜欢的乡村图书馆,预计未来三年阅读群众将超过5亿人次/年,成为中国农村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也是我国文化下乡的主要载体,送去当今最先进也最实用的科学文化知识,从社会主义文化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并且还增强发家致富的智慧、勇气和信心,为脱贫致富打开“知识的窗口”,寻找最适合当地的致富之路,借助国家扶贫政策和现代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产业,建设高附加值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打牢致富根基。
第二工程:普法宣传下乡。
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是扶贫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农村法治建设薄弱,不少问题亟待解决,通过普法宣传下乡,打通乡村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增强百姓的法治意识,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消除各种矛盾,为脱贫致富提供法治支持。
通过网络提供典型的法律案件剖析,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让百姓快捷清晰法律细节,增强百姓法治意识,主动规避法律风险,自觉消除法律隐患,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例如,邻里宅基地纠纷调解案例,农村几类矛盾纠纷的调解及预防措施,村干部处理矛盾实例,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山林纠纷,劳资纠纷,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第三工程:农业科技下乡。
提供一批实用价值大的科技图书,广大农民在网络上方便查询最先进实用的科技知识,让农业书籍告诉你如何科学生产经营,掌握致富的秘诀。例如,奶牛养殖实用技术,散养土鸡实用技术,食用菌栽培与加工,肉牛饲料调制加工等科技类图书。
第四工程:农副产品商务交易平台。
以最简捷迅速的方式销售农产品。贫困地区长期落后,一个根源就是“好货卖不出好价钱”。“文化云平台”将打造国家级权威的“农产品商务交易平台”,成为农产品在城市销售的市场开拓者。这是“文化云平台”快速脱贫的基础性工程。
第五工程:众筹模式。
当某地农产品出现销售困难,借助“文化云平台”的社会号召力,“雪中送炭”。不少初级农产品价格低、销售窄,借助“众筹模式”筹集一批生产资金,农产品原产地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借助海外资源优势特别是“一带一路”将优质农产品出口到海外市场,打通贫困农村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路。
第六工程:农村合作社。
股份合作制,走“产业链+市场化+集体化+基地化”的发展道路,全面、系统、专业、高效地开拓城市大市场。
第七工程:“认亲活动”。
城市开展与贫困农村家庭的“认亲活动”,“结对子、认亲人、走亲戚”。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举措,城乡家庭像亲人那样和睦相处,产生深厚的感情,城市与农村的资源融合,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第八工程:城市社区送文化。
每个城市社区建立一个文化服务终端,居民凭借身份证借阅图书,方便快捷,节约时间,分享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总之,文化下乡工程意义重大,操作难度大,难就难在如何用社会主义文化塑造新一代农民,简单的知识传播方式效果比较差,况且成年人往往对文化学习的热情不足、兴趣不大、欠缺钻研精神、很难坚持下去,面对这一客观现实,怎么办?“文化下乡工程”创新运作模式,设计新颖的“文化引领精准致富”的新机制,“文化+科技+农村电商+众筹+农村合作社”=脱贫,“以文化下乡”为主线、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商务交易平台为支撑、农村合作社为实体、城市大市场为后盾、城乡资源互补互生互强为动力的脱贫模式,面向全国2861个县(区)的60万个行政村,将“文化下乡”与“扶贫工程和现代市场”深度专业融合,让“文化与科技”的力量无缝快捷地转化为农村生产力,让贫困农村与城市大市场“闭环对接”,不再让农产品卖难,好产品卖个好价钱。这一先进的精准脱贫模式,将“文科农工贸”城乡一体化,适应了工业4.0时代的现代市场运作需求,打造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多维度资源整合系统,高文化素质的新一代农民只要选准了好的农业项目,按照科技要求精细化专业生产,就不愁有好市场、赚大钱。因此,农民每增加一点新的文化知识就会转化为一份脱贫致富的新动力,从先进的文化知识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精准发现致富的秘密,学习就成为像吃饭一样重要甚至比吃饭还重要的大事情,广大农民也就自觉自愿地加入到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潮之中,看谁学习的文化知识越多,谁就可以掌握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一旦这些致富的“法宝”转化成为一个个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大城市最需要的高价值农产品,对接“文化云平台”的强大销售功能,就可以实现商品销售的“惊险一跳”,好比沙漠里引来了源源不断的泉水一样。这是一个高水平的专业化自动循环系统,让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自动转化为脱贫致富的源动力。这一创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总之,“脱贫”先“脱盲”,“扶贫”先“扶智”。文化是脱贫的第一先决条件,注入先进的道德伦理,让人明白事理、人理、道理,要做什么样的“人”才有是有修养的、有品质的、有品德的、有专业本领,才是文明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脱贫致富最有能力的人。广大农民的文化教育工作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费工夫、持久化、作用大的基础性工作,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比赛”。因此,文化下乡工作是国家级的、系统的、科学的、专业化的文化精准扶贫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深度大,跨界资源整合力度强,创新运作模式,将文化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我国广大农村打一次脱贫攻坚的“持久战”。谁能够造就一批拥有先进文化的现代农民,谁就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