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课堂三对接,提升教学实效性
2016-09-18江苏泰兴市鼓楼小学225400张西琴
江苏泰兴市鼓楼小学(225400) 张西琴
实施课堂三对接,提升教学实效性
江苏泰兴市鼓楼小学(225400)张西琴
上好课,会上课,实现课堂有效行和高效性,这是每一个教师永恒的职业追求。结合教学实践,提出要对接上游知识、对接理论知识、对接学生起点的三对接策略,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策略教学实效性理论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笔者认为,高效课堂的打磨需要有效对接三个方面,其一,是教师已有的数学知识与当下数学教材的关系,即上位知识;其二,是教材知识的内在理论支撑,即理论知识;其三,是学生在建构新知时所具备的已有储备,即学生起点。实施课堂三个对接,才能够实现课堂的高度、深度和准度,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对接上位知识,提升课堂高度
上位知识,包括了所学内容的知识源头,也涵盖了教材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接上位知识,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结构,提升课堂的高度。
例如,教学“因数和倍数”时,对于最小的偶数到底是多少这个问题,很多教师都存在着争议。有的认为能被2整除的数就叫做偶数,0能被2整除,因而最小的偶数就是0;有的认为在因数和倍数这个单元里,自然数是非0的,因而最小的偶数应该是2。如何从争议中辨析问题,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这就需要从上位知识入手。根据国际数学协会的规定,0为偶数,我国在2004年也规定0为偶数,同时,0既是正偶数与负偶数的分界线,又是正奇数与负奇数的分水岭。这个知识在小学阶段是如此,但到了初中阶段,因为出现了负数,因而0就不能作为最小的偶数来界定了。通过对上位知识的梳理,教师就能够发现,其实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和意义,这样就可以让课堂困惑少了很多。
由此可见,借助上位知识,教师可以从宏观上建构数学体系,有效规避不必要的数学问题,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二、对接理论知识,提升课堂深度
对于数学知识而言,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同样,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也是苍白无力的。教师要把握的是知识背后的理论,只有理论和实践结合,才能凸显数学本质,提升课堂教学的深度。
例如,教学“认识方程”时,为了让学生建构方程这一数学概念和数学模型,我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从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入手,设计了猜年龄的教学活动:“现在我们来猜一个人的年龄:(1)老师的年龄减去20岁后比他还要大。(2)老师的年龄减去30岁后比他小;(3)老师的年龄减去25岁,正好和他的年龄相等。大家想一想,如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三种关系?”学生列出三种关系式χ-20>y,χ-30<y,χ-25=y。我追问:“从中能发现什么?”学生发现最后的式子是等号,具有等量关系,也就是说,方程的本质是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等量关系式。
以上教学,教师借助建模思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抓住方程的本质,重视模型的建构,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模型建构的过程,提升了课堂深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能。
三、对接学生起点,提升课堂准度
有教育家曾经指出,课堂教学的关键,不是教师要教什么,而是弄清学生知道什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只有找准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起点,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教学“认识角”时,针对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教学难点,我进行了学情调查,设计了课前问题:
(1)比较两个苹果的大小。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3)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学生的错误率非常高,主要原因是学生受到了比图形大小的影响,认为角的大小是要比谁更长,谁更高。我以此作为教学起点,寻找学生比角的大小的生活经验,比如从手指之间的“张口”这个生理现象入手,体会张口的大小,由此感知角的大小比较,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张口的大小和两边的长度没有关系,由此为教学比角的大小做好准备。
以上教学,教师从学生的学情入手,找准教学起点,并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寻找突破口,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准度,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实施课堂三对接,既能够打通上位知识,又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同时把握学生的学情和教学起点,提升课堂教学的高度、深度和准度三个维度。
(责编童夏)
G623.5
A
1007-9068(2016)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