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6-09-18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思源实验学校
□ 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思源实验学校 姜 波
海南黎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 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思源实验学校 姜 波
一、问题提出
校本课程建设不仅是落实国家三级课程建设之需,更是民族地区学校利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的重要路径。国家课程一定程度上于民族地区的非适切性,使得民族地区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尤为重要;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大城市学校的课程范本。民族地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特别强调结合师生的实际素养基础,同时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也同样面临“去教师中心化、个性化学习菜单、跨学科、知识碎片化梳理”等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开发适于海南黎区学校与新农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是海南教育参与者应思考与实践的问题。(见下图:海南黎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系统)
二、基于新农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开发
1.新农民培养课程的构建。基于海南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现实与绝大多数学生成人后将从事家乡的建设,所以学校应理智看待学生在努力学好国家课程的同时,创设、开发一些有利于家乡发展与建设的实用课程。课程体系不仅是单纯的文本,更强调动态的创造性活动过程,这本身就突出了校本课程开发创新性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在摄取知识的同时,经过新的加工、组合和探索,能够获得新的体验、知识和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素质。(见表1:昌江思源实验学校新农民核心素养培养课程)
表1:昌江思源实验学校新农民核心素养培养课程
2.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学校的课程创生起源于学生在生活中,以及与事实接触的过程中所发现和形成的问题,而不是完全取自教材的事例;是从以知识为起点的教学走向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的创生性活动,并力图使教学从成人为学生设定的情境,回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从作为认知结果的知识体系回到认知过程的真正起点,从过去和未来回到现在。用大课程观统领教学领域,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展跨学段的专业研修活动,增强教师的课程整体感。为教师的教育活动赋权,鼓励教师的课程创生活动等策略是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基本抓手。而民族地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考量前提是“感知生命—敬畏生命—理解生命—生命价值—价值重判”。(见图1:民族地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路径图)
3.民族地区课程建设的支撑路径。从生态学角度看,所有生命都存在着自身固有的价值,相对于教育而言,这些价值并不是因为其自身的“有用”而存在,民族地区师生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本身就有价值。基于民族地区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基础,课程建设研训过程要注重实用性、可操作性,特别是侧重对个案进行讨论和分析,力争使课程建设在讨论的过程中形成互动,解决急需的操作层面的问题。这种研训首先解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问题;其次解决了学生当下的问题,帮助学生有所成就,使学生增强了学习动力。课程开发的定位在“找准学生缺什么喜欢什么,理清教师教什么,落实课程怎么教”。“找准学生缺什么喜欢什么”是前提,“理清教师教什么”是核心,“落实课程怎么教”是策略,是将教师成长与课程开发研究相结合的过程。(见下图:民族地区课程开发支撑路径图)
三、评价保障
1.低结构评价。校本课程本身是学校与区域文化的再生产。如何挖掘、提升、共享现有教师潜在的隐性知识是海南黎区学校课程管理的基石,同时这势必对民族地区学校教师是一种高度的尊重与认同。课程管理在于挖掘现有教师非编码化的隐性知识,通过促进隐性知识的编码化和加强人际交流的互动,使非编码化的个人知识得以充分共享,从而提高学校组织的竞争能力与师生对学校文化的归属感。制定具有“接地气、低台阶、小步走”的《校本课程操作指南》,是低结构过程性评价的关键。同时要注重教师实践方面的自评指标及操作指引,管理层则还需在教师自评指标的基础上相应地设定他评指标,以统筹校本研训的资源。
2.档案袋评价。海南民族地区学校课程建设评价要从师生主体参与程度、活动协作、任务达成,乃至治学态度等方面设计明确指导性评价,多元化的档案袋评价是“落地”的评价策略。评价在结构上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课程与教学需求,以及家庭生活的前测调查;教师对课程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点的整合、提炼;教师课程设计中与学生学习认知现状相关性的调查;基于问题解决的创生性课程设计的可行性分析;教研组活动对创生课程的合作研究;实施后学生变化等方面。
四、结语
校本课程的起点应该立足于学生成长的基本形式,学生总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探究的过程就是创造力培养的过程。以民族地区师生现实为基础的课程建设要时刻关注师生学习与生活的热情。校本课程建设旨在课本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情境相结合,从而建构生活化课程的设计模式。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可以促进师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必将导致师生关系的转变,促进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从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师生实践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形成学校全新的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促使学校形成全面的学习共同体。
姜波,中学高级教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北京市中学开放性科学实践教材编委,现任海南昌江思源实验学校校长、书记;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案例获国家、市、区一二三等奖,部分案例被纳入教育部教学资源库)
[1]尹克丽等.民族社会化经历对藏族青少年积极心理健康的影响[J].广东: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1).
[2]邓优.全纳教育理念对少数民族义务教育的启示[J].吉林: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