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杂断块油藏合理开发层系优化实践

2016-09-18田俊杰胡顺扬

西部探矿工程 2016年8期
关键词:层系采出程度断块

赵 颖,田俊杰,刘 义,胡顺扬

(1.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280;2.大港油田第三采油厂,河北沧州062450)

复杂断块油藏合理开发层系优化实践

赵颖*1,田俊杰2,刘义2,胡顺扬1

(1.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280;2.大港油田第三采油厂,河北沧州062450)

复杂断块油藏经过几十年的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后,注采关系更加复杂、层间及平面矛盾日益突出、井况问题不断加剧。在剩余油潜力研究基础上,对Z油田开发层系进行可行性分析,建立了2套注采井网,从而达到了层系清晰、井距合理、井网独立的目的。预计层系重组后,油田可提高采收率6.1个百分点。

复杂断块;非均质性;开发层系;注采井网;剩余油;采收率

复杂断块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中后期后,储层纵向及平面非均质性加剧,剩余油呈现总体上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1]状态,原有的开发层系及注采井网已不适应现阶段提高采收率的要求,“重组开发层系、重建注采井网”对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油田基本情况

Z油田为一被断层切割的复杂断块油藏,主力含油层位为孔一段的枣Ⅳ、Ⅴ油组,细分为16个单砂层,含油井段长,平均单井油层发育88.5m,储层物性属中孔中渗型。

经历40年的开发,油田目前含水接近90%,可采储量采出程度86.2%。长停、套变、套损井已占总井数的76.5%,严重破坏和削弱了注采井网的完整性;层间及平面矛盾突出,单层突进形成优势通道,暴性水淹时有发生;平均井距110m,个别井区注采井距仅30~50m,大大降低了水驱波及系数。

2 油藏潜力评价

通过深化油藏再认识,定量描述了Z油田单砂层潜力。16个单砂层中,采出程度为20%~30%的分布在主力砂层枣Ⅴ2-Ⅴ4,占总储量的42.4%,总采出程度24.4%;采出程度达到30%以上的为枣Ⅴ5-Ⅴ7,占总储量的22.8%,总采出程度31.7%。经过综合分析,就枣Ⅳ-枣Ⅴ1-4砂层而言,断块中部储量动用程度较高,而枣Ⅴ5-Ⅴ13砂层,断块中北部及中南部储量动用程度较高。目前剩余油高度分散,49个油砂体中,采出程度低于30%的油砂体36个,占总储量的67.1%。主力油砂体注采井网较完善,采出程度较高;注采井网不完善的较大油砂体采出程度中等;由于报废井、井况等问题,致使部分油砂体动用程度较低,这些都将是今后挖潜的主要目标。

3 开发层系重组可行性分析

由于复杂断块油藏特有的复杂性,大多数油藏不具备分层系开采的条件,仍采用一套层系开发,少数油藏具备分层系开采而未划分层系,造成储量动用程度差,层间干扰明显[2]。

3.1开发层系对油藏适应性

(1)历史上层系重组提高了开发效果。历史上,Z油田曾经进行了局部枣IV-枣V1-4和枣Ⅴ5-Ⅴ13两套层系开发,调整后产量递减得到控制,自然递减降低了8个百分点,综合递减降低了6.5个百分点;主要注水开发指标得到明显改善,注采对应率由75.7%提高到78.3%,油井受益率由74.0%提高到96.0%,油层动用程度由12.81%提高到64.8%;水驱采收率预测提高了11.7个百分点。

(2)合注合采时,米采油指数随砂体数增多而降低。多油层大井段合注合采使层间干扰严重,随着射开砂体数的增加,层间干扰愈厉害,油井产能受到影响程度愈大,油井米采油指数明显下降,特别是当射开砂体数11个以上时,平均米采油指数仅相当于单层生产时的44.7%,如表1所示。

(3)测试资料表明未动用油层厚度大。由于层间吸水差异,各层吸水状况相差大,随着注水井射开厚度增加,吸水百分数不断下降,如图1所示。某注水井,注水厚度72.6m,大段合采时,吸水厚度百分数62.55%;分层开采时,上下套层系吸水百分数分别为78.34%、82.45%,较合采时吸水厚度增加近30%,可见分层系开采时,注水井吸水强度的效果要好,层系划分过粗,严重影响油层动用程度。

表1 米采油指数与射开砂体数关系表

图1 油层厚度与吸水厚度关系散点图

3.2层系重组的有利因素

通过地质及动态综合分析,提出了细分层系的开发方案,即油层发育相对富集的区域,细分成2套开发层系,以枣IV-枣V1-4砂层为上套、枣V5-13砂层为下套,构造边部及相对构造低部位合采。

(1)地质条件。Z油田含油井段长,为1730~2100m(跨度约370m),单井厚度大,上下两套层系厚度分别40.0m、38.7m,并且枣Ⅴ4与枣Ⅴ5砂层之间具有3~5m稳定的泥岩隔层,具备分层系开发的地质条件。另外,由于储层非均质性,纵向上油层物性及原油性质差异较为明显,上部的V1-4砂层各项参数明显好于V5以下各砂层,这些因素决定了一套层系合注合采开发效果较差。

(2)具有一定的产能基础及剩余资源。通过单层或分段试油及生产资料分析,各层段均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上套日产油在7~14t/d左右,平均10.9t/d。下套日产油在7~17t/d左右,平均12.3t/d。上套储量占总储量的45.1%,目前采出程度22.0%,剩余可采储量15.35×104t,下套目前采出程度23.0%,剩余可采储量19.02×104t。可见,2套层系均能满足一定的生产要求。数值模拟研究表明,细分开发层系是改善断块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的有效途径,最终采收率比一套(合采)开发,提高4.73%~7.17%,但过于细分时最终采收率值上升不明显。

4 开发方案编制及实施效果

Z油田层系重组加强了平面注采结构调整力度,以部署新井和措施并举完善注采井网,边部采油、中部注水,细化开发层系,优化井网;考虑到断块形态不规则,采用“局部规则、整体控制”的思想,在平面发育稳定的较大区域采用三角形、五点法井网,边部采用不规则井网。针对断块目前的一套开发层系,确定以枣Ⅳ-枣V1-4砂层为上套,枣V5-13砂层为下套,进行分层系开发,下套以部署新井为主调整注采井网,上套以老井措施及局部新井来完善井网。方案实施后,均钻遇良好油气层,单井最高日产21.5t/d,目前平均单井日产10t/d左右(老井5.1t/d左右),预计提高采收率6.1%。

5 结论

为适应平面及层间剩余油变化的需求[3],通过开展层系重组,将储层物性、流体性质及潜力相当的油层进行重组[4],实现分层系开发,达到了层系清晰、井距合理、井网独立、水驱储量有效动用的目的,通过现场实施,注采对应率、水驱控制程度得到提高,递减、含水上升率得到控制,对于正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的复杂断块油藏,这是提高采收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Z油田层系重组的成功,为高含水期复杂断块改善开发效果、提高开发水平提供了有效途径,对类似油田优化注采井网、重组开发层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韩大匡.对二次开发的研究工作和若干问题的进一步探讨[C]//中国石油二次开发技术与实践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

[2]马世煜,陈汉培,等.枣园高凝高粘中低渗断块油田开发[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3]彭代中,朱玲玲,等.精细储层研究挖潜明一东自然块剩余油潜力[J].管理学家,2014(5):443.

[4]闫丽萍.大庆油田北二东区块层系重组调整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3,32(1):101-104.

TE347

B

1004-5716(2016)08-0047-02

2015-09-01

2015-09-02

赵颖(1975-),女(汉族),天津人,高级工程师,现从事老油田开发工作。

猜你喜欢

层系采出程度断块
井组级多参数层系快速智能化动态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
延长油田南部长8致密油藏注CO2吞吐实验
复杂断块油藏三维地质模型的多级定量评价
基于砂体叠合与层间参数差异的层系评价方法研究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物理模拟实验
港中油田南一断块高含水后期提高开发效果研究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的高含水期油藏层系优化
采出程度对内源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
中高渗厚油层水驱流线特征研究
泉28断块注天然气混相驱开发效果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