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物质的量”教学难点及策略

2016-09-16刘雪英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物质的量物质化学

刘雪英

(广东实验中学,广州 510375 )



浅谈“物质的量”教学难点及策略

刘雪英

(广东实验中学,广州510375 )

“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中一个抽象的概念,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究了“物质的量”教学难的三个原因,并给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实践证明,运用本文提出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节省时间,促进并巩固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

物质的量难点策略

一、研究背景

物质的量这一抽象的基本概念一直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化学计算中,物质的量处于核心地位.从2016年起,广东实行高考改革,统一使用全国卷.高考化学从广东卷改为全国卷之后,计算的强度和难度都提高了很多.如何突破“物质的量”的教学难点,利用好“物质的量”这一基础性工具,帮助学生建立起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体系,是教师在设计“物质的量”的教学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教学难点分析

物质的量作为一个物理量,是化学学习的一个工具,按理说这部分内容不应该存在太多难点,但却是历届高一学生学习的难点.笔者所任教中学的学生在广州市来说基础相对较好,但是在学物质的量基本概念并且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尤其是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考题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甚至有些学生因此对化学失去信心.笔者在今年任教的高一6个班里做了调查.在这6个班中,有3个普通班,这3个班的绝大多数学生经常抱怨化学太难,但是又有惰性,在没有教师督促的情况下,不愿自己去钻研.3个实验班的学生刚接触的时候也会觉得难,但实验班的学生基础更好一些,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一些,在学习“物质的量”的时候,他们会主动找笔者答疑解惑.在与学生们的交流中,发现物质的量之所以“难”,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中化学对微观的要求非常低,很多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也可以取得很高的分数.到了高中,突然面临这么抽象的概念,一下子不能接受.

(二)知识内容问题

教材上给出“物质的量”的定义本身就很抽象,并且除了“物质的量”,这部分知识还有很多新名词、新概念,包括气体摩尔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有些学生甚至到了高三的时候,仍然搞不清物质的量和摩尔的关系.

(三)学习任务与课时量矛盾

如果在学生初学这部分内容时,有足够的课时给老师慢慢讲,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慢慢练,那么再难的内容学生都会练会.但是在广州,绝大多数的学校高一化学每周都只有两个课时,而文理没有分科,学生们要学9门学科,任务非常重,还没等学生适应“物质的量”这一新名词,教师又要开始赶着上新课了,而学生们要应付别的学科、别的作业,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复习巩固这一部分内容.在这种快节奏下,很多学生对化学失去了信心、产生了恐惧.

三、教学策略

(一)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并且信任、鼓励他们,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物质的量相关的概念,知识点很多,相关要素包括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这几个物理量,且各物理量的单位、符号、单位的符号等很容易混淆.在课堂上讲这部分内容,费时费力,学生还未必听得懂.相反,如果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前设计小活动,给出学案,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比较各个物理量、单位以及符号的不同,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引导,强调重点、易错点,抓住最核心的知识点去讲解,那么学生和老师都会省力很多.

(二)课堂上提效率,重整合

(三)突出“物质的量”的工具性,学以致用

学生学“物质的量”较吃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会选择放慢教学进度来等学生慢慢练习、慢慢消化.但是今年我们的研究团队改变了教学策略,考虑到既然“物质的量”只是计算的工具,那就需要反复应用,我们尝试了继续讲解后面的氧化还原以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并且无论在讲解哪一部分内容时,都尽可能地把“物质的量”的内容融入进去,让学生时刻都有机会运用“物质的量” 去反复计算.比如,在讲解氧化还原的时候,引入类似下面的例子.

为防治碘缺乏病,通常在食盐中添加少量的碘酸钾( KIO3).碘酸钾和碘化钾在溶液中能发生下列反应:

(1)该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氧化产物是____.

(2)当有3 mol I2生成时,有______mol还原剂被氧化.

(3)当有1 mol氧化剂参与反应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mol.

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会重点给学生讲解,然后稍微变一下,继续练.

而在讲解元素化合物时,我们也经常给学生做这类题目,比如:

分别取等物质的量的钠、铁、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在相同条件下产生氢气的体积比是;分别取等质量的钠、铁、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在相同条件下产生氢气的体积比是;若产生相同物质的量的氢气,所需钠、铁、铝的质量比是 ;若产生相同物质的量的氢气,所需钠、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又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绝大多数实验班的学生对物质的量的计算都没有问题.普通班中还是有个别同学因为第一印象觉得化学太难,一直都不愿主动学习,但是绝大部分同学对化学和化学计算都不再有抵触情绪,反而更有自信了,因为他们觉得后面部分的内容都越来越简单了,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期末考试中,学生的化学成绩也达到了我们的期望值.

事实证明,在教授“物质的量”时,运用上述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又能很好地促进和巩固学生的理解.

(责任编辑:李佳)

猜你喜欢

物质的量物质化学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SOLO视角下学生“物质的量”学习的思维发展水平研究
关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