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归生态学研究文献学分析
2016-09-16禹娟红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化系甘肃定西743000
禹娟红(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化系,甘肃定西743000)
我国当归生态学研究文献学分析
禹娟红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化系,甘肃定西743000)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文献数量及增长规律、期刊分布规律、作者及影响力、研究主题等方面对我国1981~2015年35年间当归生态学相关研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当归生态学研究迅速发展,但数量和质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目前当归生态学研究尚未形成较为稳定的核心作者群、研究人员偏少且分布范围较小,该领域研究人员的培养和研究团队的建设迫在眉睫;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几个领域,研究内容多停留在宏观方面,研究深度和广度均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归;生态学研究;文献计量学
当归(Radi x Angel i cae Si nensi s)为伞形科当归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通便之功效。当归是我国临床最常用及大宗出口中药品种之一,素有“十方九归”之称[1]。目前野生当归资源极度匮乏,其药材商品均来源于栽培品种,栽培资源主产于甘肃、四川、云南、湖北等省。近年来,随着当归引种栽培的进一步扩大以及由此引发的其质量下降,生态环境对当归的生长发育及其质量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使得当归生态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我国1981~2015年35年间当归生态学相关研究进行归纳、统计、分析,通过客观数据找出我国当归生态学研究的发展现状、规律和特征,旨在为我国当归生态学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文献分布与增长规律
本研究以1981~2015年国内发表的当归生态学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和《中国知网》搜集数据进行归纳、统计、分析。截止2015年,共有282篇当归生态学相关研究文献,其分布见图1。可以看出,1981~1990年10年内仅有7篇文献;1991年后,文献数量持续增长。表明这一时期我国当归生态学研究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其主要原因是:20世纪后期,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野生当归资源匮乏,栽培当归药材质量逐渐下降,引起不少学者对当归生态学研究的广泛关注,加之国家在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领域的投入进一步加大,使得这一时期研究文献不断涌现。
图1 我国生态学研究文献分布图
2 期刊分布规律
通过中国知网“来源期刊检索”功能对当归生态研究的282篇有效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分布于68种期刊。依据布拉德福定律(Bradf ord)[2],将68种期刊按照载文量进行降序排列,且分为四个区域(表1),将≥9篇的期刊定为核心区,≥6篇的定为扩散区,≥3篇的定为离散区,<3篇的定为边缘区。由表1可以看出,四个区域的期刊数量分别为11种、11种、13种和33种,而四个区域的期刊平均载文量分别为9.18篇、6.55篇、4.69篇和1.45篇,说明核心区域期刊的核心效应较为明显。
3 作者及影响分析
研究表明,一些“杰出科学家”或“核心作者群”在不同研究领域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普莱斯在洛特卡定律的基础上对科学生产中的高产作者及其论文贡献率的考察评价时,曾得出“大约10%的杰出科学工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占全部论文数量的一半”的推论[2]。本研究根据普莱斯的公式M p=与M c=,通过该研究领域的最大发文量和最大引文量为数据,筛选与统计[3],对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进行统计,同时依据美国学者H i rsch.J.E的“H指数”对该领域中的学者影响力进行评价,且结合普莱斯公式和“H指数”,在发文量和引文量相关分析基础上(表2),对“H指数”进行优化,得到该领域学者影响分布表(表3)。通过对表4进行统计与分析,认为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以团队或合作研究为主,文献相互引用频率较高。另外,发表4篇及以上的作者20人,共发表论文123篇,占发表论文数量的34%。也表明我国当归生态学研究已经有了部分有影响的学者,但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核心作者群,除部分固定的研究者外,大多数研究者流动性较大。
表1 期刊统计及文献离散分布
表2 发文数量与引用数量排序相关性分析
表3 作者学术影响力分布表(优化“H指数”)
表4 当归生态学研究主题分布
4 研究主题分布
对研究主题的分析,可反映一定时期内该研究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对282篇文献的研究主题进行归纳统计发现,35年以来我国对当归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产地当归药材品质的比较、生态因子对当归药材的影响、当归道地性与生态因子、当归栽培与连作障碍等四个方面(表4)。
不同产地当归药材品质的比较研究共有文献32篇,占文献总数的11.35%;主要集中在不同产地当归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指纹图谱研究。不同产地当归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阿魏酸、藁本内脂、多糖、挥发油等几类特征性成分的研究[4-7];其次,对不同产地当归微量元素的比较研究亦较多[8-10];近年来,有对不同产地当归其他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不断出现,如氨基酸[11]、核苷类成分[12]等。药理作用主要集中在毒性[13]和药效研究[14-15]。指纹图谱以高效液相色谱(H PLC)指纹图谱研究最多[16-18]。
生态因子对当归药材的影响是目前当归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关生态因子对当归药材的影响研究共查到141篇文献,占总数的50.00%;有气候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对当归药材的影响研究。土壤因子主要集中在土壤类型与质地[19-21]、土壤酸碱性[22]、土壤水分[23-26]、土壤肥力[22,27-30]和土壤微量元素[31-35]对当归药材的影响研究。气候因子对当归药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温度[36-37]和光照[38-41]两个方面。地形因子对当归药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海拔因素的影响研究[42-45]。生物因子对当归药材的影响研究较多的是微生物对当归药材的影响[46-48]以及化感作用[49]的研究。人为因子对当归药材的影响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负面影响主要有重金属及农药残留污染对当归药材的影响研究[50-53],正面影响主要有野生当归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54-61]。
当归道地性与生态因子的研究亦是当前当归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共检索到61篇文献,占文献总量的21.63%。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地与非地道当归栽培生态因子以及气候生态与土壤环境区划[62-65]。
当归栽培与连作障碍研究共检索到48篇文献,占文献总量的17.02%。主要集中在不同栽培方式对当归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66-70]、连作障碍的生态机理及修复措施研究[71-72]。
5 总结与展望
根据现有文献不难发现:(1)从90年代开始,我国当归生态学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数量和质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间。(2)目前对当归生态学研究尚未形成较为稳定的核心作者群、研究人员偏少且分布范围较小,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高校中,相关企业参与研究的较少。相关研究人员的培养和研究团队建设迫在眉睫。(3)从研究主题来看,当归生态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领域,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4)从研究内容来看,多数研究停留在宏观方面,对当归优良基因的选育等微观方面的研究较少;缺乏持续化和系统化研究,研究成果较为单一。
在今后当归生态学研究中,一是加强当归生态学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当归对环境的适应、当归药用生理生态(次生代谢及产物、当归的抗逆生理等)、当归生态系统、当归药用景观生态、当归人文生态等研究;充分利用生态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如建立数量生态学、模糊数学、灰色理论等方法,结合临床研究,建立当归生态学与药理临床疗效模型,促进该领域研究的持续发展。二是要特别加强在当前全球气温变化和环境污染下当归质量的跟踪研究。三是加大当归资源种类和种间关系的研究,如当归与其他作物间的协同与竞争、当归根系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当归化感作用(当归化感物质释放的途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等)、入侵种对当归质量的影响等。四是要深入研究当归生态系统健康及评价、生态修复、重金属污染及治理、农业残留污染及综合防治、道地当归药材的认证管理等研究。五是加强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当归生态学的研究,如当归优良基因筛选与保存、育种新技术的研究,特别要深入对当归的成分和次生代谢过程、调控技术等理论研究,同时还要加大对当归人工栽培条件下质量的分子机理研究。
[1]孙红梅.当归药材资源调查与品质特征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34-36.
[2]钟 旭.学术影响力的频率分析[J].情报杂志,2004,12:67-68.
[3]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04-209.
[4]葛月兰,段金廒,钱大玮,等.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当归的多糖含量变化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9,14(3):55-57.
[5]李 琰,徐丽珍,林 佳,等.不同产地当归中阿魏酸的含量比较[J].中国药学杂志,2003,38(11):838-840.
[6]葛月兰,钱大玮,段金廒,等.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当归挥发性成分动态积累规律与适宜采收期分析[J].药物分析杂志,2009,29(4):517-523.
[7]赵奎君,钟 萌,谢俊大.不同产地当归中阿魏酸、藁本内酯及总多糖含量比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12):37-38.
[8]严 辉,段金廒,钱大玮,等.不同产地当归药材及其土壤无机元素的关联分析与探讨[J].中药材,2011,34(4):512-516.
[9]宋平顺,赵端玮,赵建邦,等.当归药材中无机元素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2013,25 (1):17-20.
[10]尹志刚.不同产地当归中微量元素含量比较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8,25(3):22-23.
[11]戴兴德,王 芳.不同产地当归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J].卫生职业教育,2012,7:118-119.
[12]曹 琰,严 辉,段金廒,等.不同产地当归药材核苷类成分的分析[J].药物分析杂志,2010,30(11):2026-2030.
[13]王 馨,贾爽爽,李 晶.不同产地当归中砷暴露对小鼠肝肾毒性损伤的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12,10 (9):577-579.
[14]邓 毅,任鹏飞,张艳萍.甘肃不同产地当归对大鼠雌性激素及子宫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3,26(3):10-13.
[15]李 敏,孙 虹,李 琰,等.不同产地当归对血小板聚集及凝血时间活性的比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2):47-50.
[16]吴燕燕,尚明英,蔡少青,等.当归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J].药学学报,2008,43(7):728-732.
[17]徐 魁,韩 勇.当归药材H PLC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5):159-161.
[18]赵健雄,封士兰,胡芳弟,等.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当归指纹图谱[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05,11(4):303-306.
[19]顾志荣,丁军霞,梁馨月,等.当归产区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分布及其与海拔、土壤类型的关系研究[J].中药材,2014,37(11):1919-1921.
[20]顾志荣,陈晖,王亚丽,等.中药当归中无机元素分布及其与生长环境的关系[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34(13):1059-1062.
[21]顾志荣,陈晖,王亚丽,等.不同生长环境当归药材薄层色谱鉴别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9):2164-2167.
[22]金 航,张 霁,杨美权,等.土壤养分与云当归根干重及阿魏酸含量的相关性[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 (1):208-212.
[23]钱 翠,饶碧玉,罗绍芹,等.不同水肥处理对当归种植需水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4,40(19):5613-5617.
[24]漆琚涛,许彩荷,马占川,等.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分和当归产量的影响[J].2015,4:125-128.
[25]饶碧玉,罗绍芹,吴占景,等.水肥耦合对当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效应研究[J].中国农业通报,2012,28(34):274-278.
[26]刘 斌,饶碧玉,钱 翠,等.不同灌水处理对当归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3,2:77-80.
[27]吴占景,饶碧玉,罗绍芹,等.不同土壤肥力对当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11):1361-1364.
[28]金 航,张 霁,杨美权,等.土壤养分与云当归根干重及阿魏酸含量的相关性[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 (1):124-128.
[29]顾志荣,王亚丽,孙宇靖,等.土壤矿质元素与当归药材质量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4,41(4):483-488.
[30]赵 洋.施肥对当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0.
[31]于品华.硼、锰及稀土微肥在当归栽培中的应用效果[J].中药材,2004,27(3):159-160.
[32]柴 烨,刘峰林,崔治家,等.当归药材与土壤中无机元素及其指标性成分相关性分析[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4,4:20-24.
[33]王增绘,李文涛,黄林芳,等.土壤无机元素对当归品质的影响[J].中国现代中药,2014,16(5):349-354,390.
[34]宋平顺,张明童,王 捷,等.土壤中的无机元素对当归药材道地性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3,48(1):91-96.
[35]徐继振,刘效瑞,祁风鹏.钼锌锰硼在当归栽培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2):81-83.
[36]谢翠莲,方子森,邱黛玉,等.温度对当归反季育苗苗期农艺性状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1,46 (4):85-89.
[37]金 尧.不同生态因子对当归产量及阿魏酸含量的影响[D].甘肃中医学院,2012.
[38]向 红,李 炀,金 尧.光照强度对当归产量及阿魏酸含量的影响[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5,2:52-57.
[39]刘效瑞,荆彦民,刘荣清,等.遮光对当归早薹效应[J].中药材,2003,26(12):854-855.
[40]姚 兰.当归育苗期遮光对成药期抽薹率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2005,10:54-55.
[41]蔺海明,武延安,曹占凤,等.网棚全覆盖遮阳栽培对当归抽薹及环境温湿因子的效应[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4):79-83.
[42]王惠珍.当归产量和品质形成对海拔的响应及生理机制[D].甘肃农业大学,2011.
[43]王惠珍,张恩和,高素芳,等.海拔对岷县当归产量调控及关键影响因子分析[J].中草药,2013,43(14):1990-1995.
[44]高小迪.海拔梯度对当归的生理生化指标及品质的影响[D].甘肃中医学院,2014.
[45]顾志荣,陈 晖,王亚丽,等.当归药材中无机元素与海拔及经纬度的关系研究[J].中成药,2015,37(3):578-562.
[46]江 曙,段金廒,严 辉,等.当归根际微生物种群结构与生态分布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2):1483-1488.
[47]温 健.不同茬口当归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8.
[48]张新慧,张恩和.不同茬口对当归根际微生物数量和产量的影响[J].中草药,2008,39(2):267-269.
[49]徐梦雪.当归的化感作用及其水溶性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D].兰州:兰州大学,2012.
[50]李士博,王 婕,赵建邦,等.当归药材中有害重金属残留特征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2):29-32.
[51]沈亚芬.不同产地当归、党参红外光谱指纹图谱及重金属含量测定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11):2713-2717.
[52]顾志荣,王亚丽,孙宇靖.甘肃主要当归产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比较分析[J].甘肃科技,2014,30(5):114-116.
[53]欧阳晓玫,何英梅,贺军权,等.甘肃五大宗药材农残及重金属检测[J].中医药学报,2005,33(5):26-28.
[54]鲍隆友,刘智能.西藏野生当归资源及人工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3,67(4):1-2.
[55]苏耀海,牛玉霞,苏学秀.甘肃省渭源县中药资源调查初报[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7,24(4):45-47.
[56]苏耀海,马德静,胡占寿,等.甘肃省陇西县中药资源调查初报[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25(4):40-42.
[57]孙红梅,张本刚,齐耀东,等.当归药材资源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437-441.
[59]张尚智,贺莉萍,韩黎明,等.野生当归及其当归植物资源的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4):33-36.
[60]赵锐明,陈 垣,郭凤霞,等.甘肃岷县野生当归资源分布特点及其与栽培当归生长特性的比较研究[J].草业学报,2014,23(2):29-37.
[61]张宏意,罗 连,余 意,等.当归种质资源调查研究[J].2009,32(3):335-337.
[62]钟霞军,谈远锋.土壤因素对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学报,2012,43(11):1708-1711.
[63]赵杨景,陈四保,高光耀,等.道地与非道地当归栽培土壤的理化性质[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1):19-22.
[64]任伟光,李文涛,黄林芳.当归颜色与其道地性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0):890-894.
[65]姚玉璧,马鹏里,张秀云.道地与近道地当归栽培气候生态与土壤环境区划[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 (27):156-160.
[66]杨少华,郭承刚,薛润光,等.不同种植密度和氮磷钾施肥量对云当归产量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5):1799-1802.
[67]武延安.冬季育苗与光肥调控对当归抽薹及生长发育的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
[68]王田涛,王琦,王惠珍,等.连作条件下间作模式对当归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3,22(2):54-61.
[69]王惠珍,张新慧,李应东,等.轮作与连作当归光合特性和挥发油的比较[J].草业学报,2011,20(1):69-74.
[70]薛润光,郭承刚,徐天才,等.不同农艺措施对一年生云当归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9):275-278.
[71]张新慧.当归连作障碍机制及其生物修复措施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
[72]王田涛.间套种植对当归连作障碍的修复机理[D].甘肃农业大学,2013.
S853.72文献标识码:B
1003-8655(2016)03-0070-05
2016-03-10
禹娟红(1978-),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生态学教学与研究工作。E-m ai l:yj hst x0407@163.com。
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计划项目(121901);甘肃省教育厅第二批科研项目项目(1127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