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行甲:一位县委书记的治县秘诀

2016-09-16

传记文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巴东县巴东县委书记

陈行甲:一位县委书记的治县秘诀

45岁的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县委书记陈行甲一面被视为文艺青年,一面却被视为不按常理出牌的官员。这位想要守住自己底线,又想干成大事的县委书记,是怎样解决令人头疼的县政难题的?

陈行甲,男,汉族,湖北省兴山县人,1971年1月生,1992年8月参加工作,199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现任中共湖北省巴东县委书记,2015年5月,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之后不久,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出席2015年夏季毕业典礼,并在毕业典礼上为即将毕业的清华学子作了演讲。

陈行甲在母校清华大学2015年夏季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怀着激动的心情又回到母校,毕业十一年了,再回到这里,感觉一切都是那么亲切。熟悉的老师们,有的虽然多了一些白发,但是在学生眼中睿智和亲和的感觉依旧;不熟悉的同学们,你们青春的面庞洋溢着多么动人的光彩,看着你们,就好像看到镜子里昨天的自己。祝贺你们,结束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到新的天地去展翅飞翔。

老师们安排我这个土得掉渣的老校友今天来和同学们交流,估计是看中了我这个基层代表的身份,可以帮同学们,特别是还没实质性迈出校园的学术研究生们接接地气。所以,我今天主要和同学们分享一些基层工作的体会。不妥之处,敬请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第一,希望同学们坚持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黑格尔说过:“信仰是完全属于一个人自己的内在的确定性。”他揭示了信仰的特点,就是完全自觉自愿、不讲条件地相信。人总要在内心里相信些什么,给自己一个活下去和奋斗的理由,从而赋予自己人生的希望和向上的力量。说到信仰,头脑中总会浮现雪山之下,经幡飘动,那些虔诚的一步一个匍匐的行者,在别人眼中,他们是苦行僧,在他们自己的心里,他们是充实幸福的朝圣者。

我是1995年11月入党的,20年过去了,当初党旗下的神圣庄严感仍然在心底。我从内心里相信党,认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活着要吃饭,但是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能够为他人活着,为需要你的人活着才有价值。

我是2001级公共管理学院首届公共管理硕士,那时,全国唯一的一个脱产班就设在我们学院。入学前,我是湖北省兴山县水月寺镇镇长,是班上极少的来自最基层的代表。在学校里,我学习认真努力,各门功课都是成绩优秀。我们毕业时,69个同专业毕业生仅有三个人毕业论文为校级优秀,我是其中之一。

京外的同学基本都选择了留京工作,我也拿到了一个很体面的单位的Offer,但是我最终选择了回到家乡。我觉得召唤我的最大的力量就是在乡镇工作时基层群众让我感受到的被需要的感觉。就是这种感觉,让我愿意有所放弃。这些年,我历任湖北省兴山县县委常委、宜昌市政府副秘书长、中国百强县宜都市市长,现在是国家级贫困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县委书记。11天前,我作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代表,有幸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总书记的接见。

同学们马上踏入社会,或者说回到社会,你们一定会遇到很多在校园里想象不到的困局,会遇到很多的选择,面对十字路口时,大家要记着自己的初心,记得自己的信仰。这样,无论结局如何,至少你不会后悔。

第二,希望同学们坚持做一个干净的人

同学们毕业于清华,将来是有可能“位高权重”的,无论何时何地,希望大家都要记着干净两个字的分量。

县委书记的权力是很大的,前些年曾经有个省级纪委的干部跟我深夜长聊时说,依他多年办贪腐案子的经验,一个县委书记不需要主动要钱,只需要半推半就,一年收个百八十万不是什么难事。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刚到巴东不久,就有人试图给我送20万元钱,还有人试图给我送江诗丹顿手表,这是我之前即使在中国百强县宜都当市长都从来没有接触到的事情。我在大会上讲,我走到今天,从来没有给宜昌的历任书记、市长和组织部长送过一分钱,我也不会收大家的钱。但是,当年年底仍然有少数干部试图给我送钱,而且是我认为不错的干部。

我这次能得到这个殊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对干净的坚守。我希望将来我离开县委书记的岗位后,人们给我的标签是“不收钱的县委书记”。

回想我的从政经历,要保持个人干净,我觉得定力非常重要,经常在思想上给自己紧紧弦,面对诱惑的时候马上想后果,才不至于一失足成千古恨。

一是把人生看远一点。“日食三餐,夜宿一隅”,正确对待荣誉、利益,保持阳光的心态,在工作中找快乐,虚荣只会让自己活得更累。

二是把职位升迁看淡点。经常回看自己的起点,知足知止。不能因为做了一些职责范围内该做的事,没有被上级及时发现、及时提拔而心生郁闷、抱怨。组织不亏欠任何人的,别太把自己当根葱。

三是把名节看重点。我就希望自己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个好名声,好评价。当然,如果有干部和群众表扬我,我也得掂量一下,他说的是真心话,还是阿谀奉承,要知道自己是谁。如果是真心话,我会很高兴,也就会要求自己做得更好。节,是操守,是做人的骨气,做事的骨力。不在功利面前折腰,多看看“我为组织做了什么”,多想想“在群众中留下了什么”,对不对得起县委书记这个“尊称”,时刻反省自己有没有底气对全县干部发号施令。

第三,希望同学们坚持做一个有爱的人

在这里,我想和同学们分享一点对爱的体会,和大家共勉。我上大学时候,就能熟背罗素的英语文章《我为什么活着》,它深深地影响着我的人生观。第一段话是:三种单纯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弱势者的苦难难以遏制的同情心。

我工作的巴东是国家级贫困县,穷人多,很多还非常困难。全县贫困人口16.7万人;各类民政对象5.1万人,其中,农村低保22885户40024人,城市低保3652户7351人;孤儿240人;财政供养的五保对象(鳏、寡、孤、独)2655人,应保未保1200人;精神病患者1573人,其中重度患者721人;办证残疾人12409人;艾滋病人累计发现459人,现存活197人。面对这些沉重的数据,我心里很难过,内心觉得这就是组织对我的嘱托。

2011年12月1日,我到茶店子镇竹林坪村,这个村35人患有艾滋病,基本不与外界联系,成了孤村。我让镇政府杀了一头猪,我亲自请全村的艾滋病人吃饭。我与8名艾滋病患者一桌,互相夹菜,一起喝酒。我当时就是想宣传艾滋病可防可控,这些人已经够苦了,他们不应该被歧视,让人们不再谈“艾”色变。后来,我与一个艾滋病孤儿结为“亲戚”,他当时8岁多,因为村民排斥无法上学,而且因为艾滋病症状发作已是满身疱疹。我公开承诺“只要我还在,只要他还在,这门亲结到底”。目前,他已被送到特殊学校上学,身体、学习都很好。我到巴东一个月时间后,县委向全县发出了“干部结穷亲”号召,要求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都结一户“穷亲”。三年多来,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1210人,一般干部137人,企业家和社会人士73人,共结对贫困乡亲1422对,直接受益困难群众4000人左右。帮助这些极端弱势群众的过程,也深深撞击着广大干部的心灵,使他们深受教育。

“我们这些穷乡亲,在等待着我们!他们期待的目光,早已穿越万水千山、风霜雨雪,我们奔向他们的脚步,大地会聆听!人间最冷的不是冰寒,而是麻木!你不是太阳,但你可以发出比太阳更温暖的光!”这是我亲手为长江巴东网干部结穷亲栏目写的开篇语。今天,我也把这段话和师弟师妹们分享,我们一起做有爱的幸福的人。

这就是我这个老大哥想和大家说的话了,期待你们都有光辉的未来,不负母校,不负青春!

45岁的陈行甲一面被视为文艺青年,一面却被视为不按常理出牌的官员。这位想要守住自己底线,又想干成大事的县委书记,是怎样解决令人头疼的县政难题的?

他身材颀长,很有书生气质。在做自我介绍时,他幽默地说,自己曾以30岁的“高龄”考入清华大学,是全国首批公共管理硕士。在有着“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口号的清华大学,他每天晚上都去西操场跑步,连续两个学期抢到了紧俏的游泳课。他还是个文艺青年,会弹吉他,喜欢低吟浅唱;常写日记,偶尔提笔写诗。

考入清华大学的10年之后,陈行甲从中国百强县市湖北省宜都市调到了国家级贫困县巴东,就任县委书记。那是2011年10月15日,刚刚跨过不惑之年的陈行甲第一次踏上巴东的土地。

不过,别以为这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只有亲切、平和、书生、文艺的一面,MV画面之外的陈行甲,被人们更多地评价为不按常理出牌——除了党代会和人代会的报告外,他会亲自撰写每一篇发言稿。到巴东后陈行甲取消了“县委通告”这个文种,每次讲话后的视频、讲话稿都会立即上传到网上,他在公开场合点名批评为官不为和违规违纪的领导干部;面对查了4个多月却没有任何进展的案子,他也会对下属的官员们发火——虽然这样的发怒并不常见。

“工程建设岂能成为官员的唐僧肉?”“从查处的案件来看,插手工程也有‘行规’,一般是县级领导插手以千万计的工程,科级领导插手以百万计的工程,办事员插手以十万计的工程——这是典型的‘上梁不正下梁歪’。”

在2015年12月25日召开的全县工程建设整治大会上,陈行甲的发言措辞严厉,点名批评了包括县委原副书记在内的多名官员。陈行甲直言不讳地说:“工程建设领域仍是我县腐败的重灾区,对干部杀伤力最大。”

习惯了开会一团和气的人们有点不适应,但这不是陈行甲的第一次“开炮”。此前一篇题为《一位县委书记的愤怒》的发言稿曾引起舆论热议。长达8000字的发言实际上是2015年3月2日召开的巴东县纪委全会上陈行甲的脱稿讲话,他用词辛辣地把领导干部插手工程项目捞好处比作“摁着叫花子拨眼屎”,并连声追问“怎么狠得下心”、“怎么下得去手”。

这篇被各大媒体称为“问题报告”的发言在网上“走红”后,有朋友看后惊得目瞪口呆,连忙打电话问陈行甲是不是太得罪人,也有朋友提醒他“收着点”,但陈行甲却并没有改变。做人也好,为官也罢,陈行甲觉得没必要藏着掖着,也没必要憋屈,他仍然该说的说,该做的做,见人见事,直呼其名,直切要害。

陈行甲与干部一起大扫除

他的愤怒并非没有来由。巴东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50万人口中有17万贫困人口,有一些人却“倒手就是钱”。坊间曾流传着这样的话语:“即使是巴东街上拉板车的,只要搞定个把关键人,借个资质就能中个标。”“中个标就好像中次彩票。”

2011年10月,陈行甲就任巴东县委书记伊始,就在干部见面会上公开宣布了“四不”承诺——不搞个人说了算、不搞小圈子、不搞另起炉灶、不收钱收礼。

陈行甲举了两个具体的例子。刚到巴东时,不断有老板到他的办公室“谈工作”。一次,有位老板临走时留下了一件牌子很普通的衬衣,打开包装盒后,陈行甲有生以来第一次“见识”了面值1000元的港币,在衬衣下面信封里,像这样的港币一共有200张。

还有一次,有人到陈行甲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陈书记,我看你不戴手表,我送你个‘时间’吧。”随即把一块手表拿出来给陈行甲看。“这是什么牌子的?”陈行甲问。“江诗丹顿。”这个人答道。“多少钱?”“不贵。”“不贵是多少钱?”看到陈行甲的脸色已经很难看了,这个人才小声回答:“就十几万吧。”

最让陈行甲难过的是,他都如此严格了,却仍然有干部试图给他送礼,其中有些是他认为还不错的干部。2012年,陈行甲到巴东后的第一个春节,正月初二那天,有个镇党委书记给他打电话,说是已到了他家附近,想给他拜年,不料却被陈行甲谢绝了: “电话拜年就好,面就不见了。”这位镇党委书记扫兴而归。

仅仅几个月的时间,通过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陈行甲对巴东的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有了更多的了解,这让他感到很沉重,“不会无缘无故就发生轰动全国的极端事件,大风起于青萍之末,这里的‘末’是什么呢?就是社会生态,以及社会生态背后的政治生态。”

从2009年到2011年,邓玉娇杀官、水布垭翻船、冉建新暴死……震惊全国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让巴东成为负面新闻频发的“富矿”。

与经济相对发达的宜都相比,在巴东开展工作的难度要大得多。这是一个标准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的大山区,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级贫困县,还带有“双库区属性”,涉及三峡库区与清江库区。在这个“移民县”,国家建设工程项目较多,工程领域腐败现象也较为严重。

在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当地社会生态“乱象”之后,摆在陈行甲面前的另外一个困难是如何提振领导干部们的士气。“到巴东任职的前两天,开完会之后,我就把县委、县政府、人大、政协的32位领导一个一个地请到我的办公室,向他们了解当地的情况,长的谈了一个小时,短的也谈了有半个小时。”陈行甲还利用晚上的时间登门拜访历届政协的退休领导。他问大家,巴东最大的问题在哪儿?最大的机会在哪儿?对我这个新来的县委书记有什么要求?对巴东有什么想法?

结果两天下来,陈行甲最大的感觉便是“士气低迷”,“大家认为巴东这个地方已经中了魔咒,他们甚至相信一年肯定要出一件大事”。陈行甲说:“很多人直接告诉我,陈书记,我大胆预测一下,接下来大概会发生什么事、会出现什么问题。”

从长江对岸眺望依山而建的巴东县城,道路蜿蜒而上,十多层的自建住宅重重叠叠地高耸着,其中有不少都是砖混结构,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后果不堪设想。陈行甲刚到巴东的时候,“两违”(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建筑绝对称得上是“巴东一景”。

重症须下猛药。2011年12月2日,主政巴东县的第49天,巴东县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召开,陈行甲对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清理整治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随即开展的“两违”清理整治工作显得迅速而坚决,最后的“战果”是:查处“两违”建房535户,补缴税费近5000万元。

这些“两违”建筑的背后,无疑有违规违法干部的影子。但这次清理整治中,“一个腐败的干部都没抓到”。媒体如此描述陈行甲当时的“处境”,“作为外地调任干部,陈行甲在本土干部占绝对优势的巴东,工作之初举步维艰”;亦有当地官员表述称:“陈行甲干什么都有人反对,不过他最后都干成了。”

到巴东“走马上任”时,陈行甲带的行李不多,但他把母亲的照片摆放在了办公室的书柜上。他内心里面一直感念着母亲对他的教育——干净做人、干净做事。“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这四年多的时间,我守住了底线,我希望将来有一天离开巴东的时候,如果非要给我贴上一个标签的话,我仍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一个不收钱的县委书记。”

不过,陈行甲并不仅仅满足于自己的“不收钱”,让他心痛的是,他虽然不收钱,但曾与他搭档的原县长刘冰,曾先后担任巴东常务副县长、县委副书记的薛昌斗,以及曾担任副县长的邓明甲便是官员贪腐的“典型”。仅邓明甲一人,就在担任副县长期间,直接找林业局、畜牧局、烟办等分管部门索取了五十余万元现金,此外,他还利用职务受贿帮助他人获得项目。

“作为一个县委书记,到一个地方执政,光个人干净、独善其身是不够的。”陈行甲注意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部署中强调,“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

“我一个人干净有什么用呢?我还必须尽到我的主体责任,我必须要让这个地方整体上都干净起来。”从2014年开始,陈行甲顶住巨大压力,亲自领导了一场反腐斗争。这一年,以平阳坝河堤工程案件为重点突破口,历时4个月时间,陈行甲“坐镇指挥”,撕开了长期笼罩在三峡库区工程领域的“阴霾”,一举打掉了叱咤巴东工程领域多年的“中标大王”,并查处了9名科级干部。转年3月,陈行甲在巴东县纪委全会上抨击腐败现象,揭露了一系列案件,不久后,邓明甲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已离开巴东就任恩施州水产局副局长的薛昌斗被双规,已调任恩施州政府副秘书长的刘冰被停职检查。

反腐的同时,一场更大范围的官场治理行动在这个士气普遍低迷的地方开展起来。“今年要重点整治执行不力、监管缺位、推诿扯皮、慵懒无为等现象,让‘不为’者不能‘为官’。”在2015年3月2日的巴东县纪委全会上,陈行甲略显“霸道”地宣布:凡是对所属单位不敢管理、疏于管理,出现失职渎职行为,或出现“四风”问题被州县暗访通报造成重大影响的,乡镇和部门“一把手”一律由纪委问责;凡是不抓发展,与县委县政府签订的工作目标任务完不成的,乡镇和部门“一把手”一律换人;凡是不担当,不尽责,因责任链条任何一环缺失造成进京非访,或对发生群体性事件预警、处置不当造成重大影响,或所管项目建设出现重大安全、质量责任问题的,乡镇和部门“一把手”一律就地免职。

严管干部,巴东动起了真格。陈行甲向《小康》透露,2015年全年,巴东县对履行主体责任不力的22名科级领导实行“一案双查”,办理责任追究案件96件,“一票否决”126名党员干部,党政纪案件立案183件,结案183件,有7人被“双规”。

这个被公认为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充满了“乱象”的地方,在2015年度的纪检监察工作中,获得了恩施州纪委检查组的好评。但陈行甲并不满足于此,对于领导干部们的态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百姓满不满意,才是陈行甲最看重的。为搭建政府与公众交流沟通的平台,更广泛、直接地收集民情民意,也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准确真实的依据,2015年,巴东县专门成立了社情民意调查中心。

12月9日上午11点,在巴东县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陈行甲以电话访问员的身份打通了第一个乡镇党委政府正职领导“为官有为”民意调查电话。目前,在这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小县城里,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系统已建有9万人的电话访问样本,被访问对象分布在全县12个乡镇、322个村(社区)、3756个村民小组,每天12条专线同时运行,最多访问量近6000个。

陈行甲也向当地的父老乡亲们发出了邀请,“通过这种方式,请老百姓来评价我们的干部。我们一直在讲,我们的干部是人民公仆,仆人就应该看主人的脸色。过去,为什么我们很多的干部、公仆不看老百姓的脸色?因为我们对干部的评价、提拔、任用,老百姓说了不算,没有老百姓的权重进来,所以这是一个重要的尝试,让老百姓来评价干部。我们电话的样本有9万多份,80%是普通老百姓的电话,所以,我们请老百姓,请你们珍惜这个评价干部、评价你们的仆人的工作态度、工作成效的机会,为我们县委县政府考核、评价、提拔任用干部提供重要的参考。”

如今,让陈行甲感到有些欣慰的是,巴东的社会心态明显比以前理性平和了许多,从网上和线下看,老百姓的怨气和戾气也都少了很多。

除了营造干净的政治生态外,陈行甲在巴东还探索了另外两件事,一是立足乡村实际,大胆地探索乡村社会治理;二是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助力山区脱贫。而其中的第一件事情,被当地很多官员称为“最有普惠意义的工作”,这件事情也被树立为典型,2014年6月出现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节目中。

2012年2月份,陈行甲去了一趟巴东最偏远的乡镇——革命老区金果坪乡,一路颠簸了6个多小时。从地图上看,巴东地形两头大、中间窄,形似哑铃,号称“八百里巴东”。这次调研给陈行甲很大的触动,他感叹农民的气恐怕有很多都是颠簸出来的,“我是县委书记,坐的车是好的,路线安排是合理的,还这么不方便,可以想象我们的老百姓到镇上、到县里办事是多么的困难。”此后不久,陈行甲便带领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一起,专题研究交通发展战略,打造“丰”字形大交通格局。

与修路修桥相比,之后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广泛认可的“农民办事不出村”,在当时的推进却并不顺利。陈行甲的想法是,山区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信息技术落后,应该下决心打通巴东的农村信息化通道。但有人说陈行甲这是在说梦话,山区哪里能搞信息化?

面对周围很多人的疑虑,陈行甲并未后退。2013年以来,他积极争取全国社会扶贫创新协作办公室的支持,在全国首创“农民办事不出村”模式,利用县、乡政务服务中心和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先从322个村子中选了5个做试点,没过多久,试点就成功了。最终,巴东将21个部门的87个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纳入了网络平台,村民真的不用出村就可以办理相关审批事项了。

两年来,这个之前被很多人看作是在“做梦”的模式,共受理审批服务事项2万余件,商务服务事项10万余件,为农民节约了办事成本约2300万元。这件事真正做成了之后,巴东老百姓都觉得很方便,他们少跑了240万公里的路。

2015年,陈行甲开始着力打造起升级版的“信息化新农村”,推动农村“信息赶集”,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先一公里”和农村购物“最后一公里”。7 月7日,“湖北巴东·淘实惠”首届农村信息赶集活动在沿渡河镇界河村盛大启动。“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界河农民来赶集。”自称“微信达人”、与许多巴东父老乡亲是“好友”的陈行甲也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吆喝”了起来,他写道:“这是全面升级农民办事不出村,建设巴东信息化新农村的又一探索。农民将在村里电子货柜以及一批移动终端上‘逛商场’,买自己喜爱的东西,数万件商品任其挑选!淘实惠董事长陈伟先生和巴东县长单艳平将现场鸣锣……特惠产品,敬请各位亲们关注哟!”

此后的8月8日、9月9日、10月10日、11月11日、12月12日,都能在巴东看到类似这样的景象:数以千计的农民从四面八方云集到一起,数个一米多高的淘实惠电子屏幕整齐地矗立在场地一边,村民们用手指触动触屏即能挑选货物并下单,商品类目繁多、品种齐全,在这个“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即便是身处相对贫困的地区,农民们也能切身感受到“互联网+商务”带来的便利。

今年1月2日,陈行甲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张单艳平走贫困户参加劳动、帮助卖巴东柑的照片,这是新年第一天,发生在巴东县第七个农村信息赶集会上的一个真实场景。这次赶集会的主题是“东橘子红了”,农民和橘商都从天南地北赶往了会场,路途中,县长单艳平看见一位农民背着橘子赶往会场,便停下脚步抢过农民的背篓和打杵说:“我来帮你扛一肩。”

这样的场景让陈行甲想起了恩施民歌《挨到起》里的一句歌词:“脚板和石板挨到起,再高的山也能爬;背篓和打杵挨到起,再难的路也能走;党心和民心挨到起,就有说不完的话;鼠标和勤劳挨到起,就是一片新天下!”

在陈行甲的心中,当鼠标和勤劳相遇后,更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这是对中国山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

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陈行甲上过一门关于“中国社会结构”的课程,他的老师胡鞍钢预言,下一步导致中国贫富差距拉大的元凶将是数字鸿沟。十几年之后,陈行甲在基层的实践证明了当年老师的判断。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弥补这个鸿沟。陈行甲相信,终有一天,当人们可以在这些干净、洁净、舒适、方便的乡村通过网络来接触外面的世界。当网店开进乡村,无污染食品可以通过互联网卖出去,同时还可以在村里买到网店里的任何东西时,农村的鸟语花香、山清水秀、没有雾霾,就会形成一种“倒吸”,将那些打工二代甚至是城里的人吸引回乡村。

陈行甲说,这是自己从发达地区到山区后,对乡村社会和乡村治理的思考与探索,“巴东这么多贫穷的人口,我总不能一个一个去帮,要从根子上扶贫,就要改变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就是我现在的思路”。

陈行甲说,工作是我的全部,百姓是我的亲人。做事像“扎猛子”,要沉到底,一步一个脚印,不达目的不罢休,能挑千斤重,不担九百九。

要当好一名县委书记,必须在善治上下功夫,做到善于科学决策、善于凝心聚力、善于破解难题、善于为民服务、善于担当担责、善于修身齐家。

功成不必在我,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是一次新的创业,只要方向正确,找准路径,咬定青山,久久为功,美好的蓝图就一定能实现。

当县委书记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要时刻警醒自己,现在做了什么,为将来留下了什么?对群众用真心,干事情凭良心。干部群众对工作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

(转载自2016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斯 日

猜你喜欢

巴东县巴东县委书记
王银成 情系三峡 心念巴东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陈行甲 从县委书记到公益名人
关于农业产业扶贫的简单思考
往事
湖北巴东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调查分析
巴东县野三关基地单元植烟土壤养分状况及施肥策略
巴东县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现状与对策
近期我省千部任免情况
巴东亮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