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产业低碳化发展策略分析
2016-09-15厉书媛贾利聂晶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50030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湿地与生态保育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哈尔滨50040
厉书媛,贾利,聂晶(.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50030;.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湿地与生态保育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哈尔滨50040)
黑龙江省产业低碳化发展策略分析
厉书媛1,贾利2*,聂晶2
(1.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2.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湿地与生态保育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哈尔滨150040)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的有限性影响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出现了低迷,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给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调整,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加大高耗能产业产能控制,加强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业结构;低碳经济;低碳化;可持续发展
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使得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不断深化,能源利用率低、产量匮乏,产业技术落后,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模式,又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因此,如何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同时,保护资源环境,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产业的发展与能源的消耗密切相关[1],能源的消耗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化合物等温室气体。二氧化硫与雨水结合变会形成酸雨,被酸雨侵蚀的土壤,会降低土壤养分,影响农作物的产量,被酸雨淋过的植被会死去,植被数量的降低又会影响二氧化碳的吸收、固定。我国政府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确定了2020年和2030年的行动目标。中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产业机构转型,形成低碳型的产业结构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1 引言
产业低碳化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发展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产业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1],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有一次重大进步[2],并与环保、绿色、可持续密切相关。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可积极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3]。
黑龙江省资源的变化导致了产业结构转型,黑龙江省的石油、煤炭、森林等资源产业的变化较大,产业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产业发展遇到多重约束。制约黑龙江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原因有经济市场化程度较低,产业结构不科学,创新能力不强和金融服务不发达[4]。黑龙江省轻重工业结构转换存在问题,黑龙江省重工业比重远超全国同期水平,而轻工业却远低于全国同期水平。同时轻重工业的比值严重脱钩。重工业比重较高,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较为严重[5]。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难点主要是信号机制失效,利益机制残缺,流动机制不健全[6]。为了符合新的经济发展目标,产业系统升级的目标不能仅限于高效率的经济增长[7],应将降低资源消耗和强化环境保护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要求[8],结构升级的实质是从当前稀缺资源消费型的产业转移出来,主要依靠同时促进生产和节能减排的技术进步[9],提高第三产业比例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发展得耦合[10],产业结构调整对发展低碳经济非常必要[11],调整产业结构对于促进低碳经济的的效果非常明显[12]。
结构转型、能源效率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具有异质性、长期性的特点;结构转型、能源效率与低碳经济之间存在动态稳定的均衡关系;该均衡关系促进了能源效率提高,但抑制了产业结构的转型[13]。张云(2015)[14]以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为目标函数,以排放强度、一般均衡、水资源、部门扩张、就业等为约束条件构建多目标规划模型,利用妥协规划方法迭代求解产出增长与CO2排放量之间联动关系,测度分析经济新常态不同产出增长率下产业结构低碳化模拟结果以及控制碳排放的宏观经济成本。严控高碳行业增长的产业结构优化不仅可以实现较高水平的减排目标,还可以增加工业产值和就业人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能源结构优化的必然手段,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15]。要引导产业方向、实现低碳化产业;要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清洁化能源;要推广低碳技术、充分使用能源;要发展低碳产业、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要培育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化模式。焦翠红(2015)[16]利用2007年区域投入产出表构建多目标投入产出优化模型,模拟不同经济增长率和低碳约束下各行业的经济增长潜力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潜力,估计与经济增长和节能减排双重目标相适应的最优产业结构。在高经济增长目标的前提下,一些碳排放系数较高的产业随着碳强度约束的加强反而呈现出更大的调整潜力。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到工业结构调整可以有效地减少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技术进步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17]。产业结构转换应该以农业、矿业、轻工业代替传统重工业,以往重工业排放过多CO2导致很多地区二氧化碳排放过高。然后,应该改变生产结构,尤其是建设和服务行业,一些发达地区与资源相关的重工业大大提高了输入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地区落后的输入效率。最后,较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可以通过导入碳密集产品出口使碳强度降低,高附加值产品的机械设备和服务部门就可以避免局部的CO2排放量[18]。YongbinZhu,Yajuan Shi,Zheng Wang(2014)[19]继承了凯恩斯的理论,构建了MIDO模型,探究国际优先与国内真正的偏好产业结构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此外,他们估计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以由偏好过渡后的工业结构的变化被减小。Zhi-Fu Mi,Su-Yan Pan,Hao Yu,Yi-Ming Wei(2015)[20]开发了一个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来评估潜在影响产业结构在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优化模型,他们的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很大的节能和碳减排的潜力。从2010年到2020年当GDP的年均增长率是8.29%时,工业结构调整可以节约能源39.42%(5006万吨标准煤),并减少46.06%的二氧化碳排放量(9631万吨)。
2 黑龙江省产业碳排放现状
产业发展与碳排放有相关性。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一词作为代表,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状况可以用总量指标(碳排放总量)或相对指标(人均碳排放、碳排放强度)来测度[21]。人均碳排放量是国际广为认可的测量碳排放的数据指标,也是历次气候谈判的核心,所有的减排目标与责任都是紧紧围绕这个概念提出的。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联合国颁布的《千年发展目标检测指标》中,其中注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提法是为批准《蒙特利尔议定书》各国承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和逐步消除氯氟化碳的消耗,并提出计算方法是“一国人口(生产和消费)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用该国人口相除”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家委员会(IPCC)每年发布的《气候变化报告》以及世界资源研究所《气候变化趋势报告》等国际权威机构数据,全都是以“人均碳排放量”做为原则进行碳排放计算,使用这一指标对气候谈判责任进行追究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惯例。碳排放强度是指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该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那么说明该国就实现了一个低碳的发展模式。
根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所提供的基准方法,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Q的计算公式为:Q=NCV×EF×OXID×K。其中,NVC为净热,即低位发热量;EF为单位热值含碳量;OXID为碳氧化率;K为碳转换系数。由此算出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如下表1所示。根据《黑龙江省年鉴》中黑龙江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计算出黑龙江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如表2所示。
表1 各种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表2 黑龙江省2003-2013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及二氧化碳排放量
由图1可以看出:黑龙江省一次能源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2003年14462.4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20636.9万吨,平均增幅为4.3%,除了在2011-2013年有小幅度下降外,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根据邬德林定义人均碳排放公式为:Cp=C/P,其中Cp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人口所排放的CO2量,P代表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C代表该国家或地区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根据前面的数据和黑龙江省2003-2013年人口计算出黑龙江省2003-2013年一次能源二氧化碳人均碳排放量如表3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黑龙江省人均碳排放由2003 年3.79吨/人,一直上升到2013年5.38吨/人,虽然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在2011-2013年,这一时期黑龙江省人口规模缓慢扩大,能源的消费却缓慢减少,人均碳排放也在逐步降低,说明在近些年来,黑龙江省产业正在逐步地走低碳化道路。
表3 2003-2013年黑龙江省一次能源二氧化碳人均碳排放
图1 黑龙江省一次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
图2 黑龙江省2003-2013年一次能源二氧化碳人均碳排放
3 黑龙江省产业低碳化存在的问题
3.1产业结构不合理
根据《黑龙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黑龙江省三大产业结构为15.4:4:41:40.5,第三产业比重低,三次产业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7.6%、50.1%和42.3%。第二产业比重虽有下降,但仍占据主导地位,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0%以上,对低碳发展产生阻碍。2010-2013年工业废气排放量分别为10111亿立方米、10377亿立方米、10445亿立方米、10622亿立方米。数据说明黑龙江省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产业,而工业产业占第二产业比重在99.8%。说明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因此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碳排放量大,这对黑龙江省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3.2能源结构中一次性能源占比重大
从能源消费结构上来看,黑龙江省2013年一次能源消耗总量为9715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消耗量为6491.3万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总消耗量的66.8%,原油2483万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总消耗量的25.6%,天然气消费量为371.1万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总消耗量的3.8%,水电消费量为112.3万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总消耗量的1.2%。可见,黑龙江省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能源利用率低、碳排放系数高。
3.3缺少低碳化科研技术
低碳化产业经济是以低碳技术作为技术支撑,黑龙江的低碳技术水平偏低,不具备先进设备,劳动力技术能力也偏低,同时,黑龙江省缺乏与同级城市低碳技术、低碳经验交流和合作,低碳研发技术低,缺乏创新能力。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技术装备中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设备总数的3.2%,全国平均13%;属于国内先进水平的占15.4%,全国平均水品22%;有81%的技术装备如国内一般状态或落后水平[22]。由此可见,黑龙江产业低碳化的发展受到科研技术水平的严重制约。
3.4缺乏低碳化金融支持
黑龙江省金融机构对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不足,融资工具单一,信贷资金供给不能满足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黑龙江省金融机构缺乏多样化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黑龙江省金融市场难以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平台,直接融资比重低;支持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商业融资渠道狭窄,主要集中在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产业环节,没有充分意识到国际经融市场、项目融资、风险投资等商业融资渠道。
3.5缺乏低碳意识
虽然现实生活中,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等这些概念对普通百姓来说都不陌生,但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低碳生活并没有深入民众社会生活中。如今,私家车还是面子的象征,许多百姓为了自己的面子,还是特意选择大排量的汽车;在复印社还能看见过度打印,使用单面纸张的现象;某高校教学楼还没有使用红外线感应灯,导致还存在教室人走灯还继续亮着的现象;有些饭店送外卖用的还都是一次性餐具等等,这些现象都显示低碳生活还没有在普通民众中普及,黑龙江省产业低碳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4 黑龙江省产业低碳化发展对策建议
4.1重视产业结构升级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化产业经济的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能源,创新科技,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发展低碳模式取代高排放、高耗能、高污染模式。
4.1.1改造升级传统工业。黑龙江省属于依靠煤炭资源发展经济,因此,以煤炭为例。黑龙江省煤炭产业的升级改造应该首先稳步发展煤炭工业,然后基于煤炭产业开发新的产业链,还可以创新工艺,以煤炭为基础开发二次能源。煤炭资源是黑龙江省发展经济的基础,应该保证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在开发煤炭资源时可以加大开采力度,研发新技术提升煤炭的利用率,以稳定煤炭资源的生产。煤炭经过化学加工可以转变为固态、气态、液态化工原料或者二次能源,能够增加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炭利用率。
4.1.2发展低碳产业。黑龙江省政府应该积极制定产业升级转型政策,加大对一些高碳排放企业的处罚力度,鼓励企业进行产业低碳化转型;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开发电力能源、风力能源等清洁能源,努力开发推进节能技术;设立低碳产业发展储备金,加大低碳产业体投资,提高高碳产业进入标准,倡导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节能产业发展。
4.1.3发展第三产业。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低,随着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也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重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而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下降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可相应降低1.3个百分点。因此,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产业低碳化发展。
4.2优化能源结构
从能源结构上来看,黑龙江省发展低碳化产业应该利用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等高排放能源,构建新的能源体系。
4.2.1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黑龙江省政府应对相关企业制定节能减排政策,一方面促进企业学习能源减排技术,另一方面加快节能减排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在能源开采,运输,使用等各个环节降低能源损耗,利用技术,提升能源开采效率,降低能源损耗率,提高能源利用率。
4.2.2加大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发利用太阳能,太阳具有可再生性,而且无污染,能量大等特点。可以利用太阳能产热,用太阳能资源取代化石燃料能源,环保节能无污染;开发利用风能,风能也是可再生能源,利用风能发电,具有安全无污染等特点,而且黑龙江省风能资源丰富,可以大规模发电;开发利用生物能源,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每年农耕留下的秸秆可以利用生物质进行降解,产生的沼气,同样具备污染少特点。
4.3加快技术研发
黑龙江省工业产业企业应该创新新能源开采技术,根据清洁能源发展机制的项目部署,利用投资资金,加快自身企业低碳化的发展。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的低碳研发技术体系,通过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机制,引进、学习先进技术,制定符合黑龙江省的碳排放标准,使黑龙江省重点企业的低碳技术、设备能够达到国际水平。
4.4提供金融支持
增强黑龙江省金融机构对低碳的经济发展的信贷力度,加强黑龙江省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建立健全支持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合理的金融机构体系;培育和发展支持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积极拓宽支持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商业融资渠道;加强政府对低碳经济的金融宏观政策支持,增加财税、外汇管理等配套政策的扶持;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新产品保险,建立低碳经济风险准备金。
4.5树立低碳意识
黑龙江省产业低碳化发展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需要参与,同样需要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出谋划策、创新技术,还需要普通民众积极参与使低碳经济深入到普通生活中,出门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代替私家车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使用环保绿色装修材料,在汽车尾部或者饭店排烟机安装尾气回收装置。政府也应该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向群众和企业宣传低碳生活理念,使民众和企业树立低碳意识,这能够推动黑龙江省产业低碳化的发展。
4.6发挥森林碳汇功能
碳交易是指《京都议定书》提出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碳交易有三种交易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联合履行机制(Joint Implementation,JI)、排放交易机制(Emissions Trade,ET)。煤炭能源在黑龙江省能源结构上占有比例很大,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占有比例小,短期内清洁能源不能满足黑龙江省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因此通过碳交易机制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技术越来越现实。碳汇指的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中的碳固定在绿色植物体内,起到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作用。根据研究测算,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7.1亿吨碳,通过土地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据第八次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清查成果显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土地面积1 005.40万hm2,其中林地面积837.09万hm2,占土地面积的83.26%。森林面积804.45万hm2,森林覆盖率80.01%。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应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继续增加森林面积,增加湿地面积,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推进地区生态功能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储量。
[1]黄世坤,邓小军.我国低碳经济区域的模式研究[J].经济导刊,2012(4):54-56.
[2]李金辉,刘军.低碳产业与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11(3):37-38.
[3]毕鹏.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分析[J].对外经贸,2013(2):73-74.
[4]何小川.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调查报告[J].黑龙江金融,2014(10):52-54.
[5]李陈亚.关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6-8.
[6]侯景新.区域经济分析法[M].商务印书馆,2004.
[7]卫兴华,侯为民.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J].经济研究,2006(9):39-49.
[8]Murillo-Zamorano L R.The Role of Energy In Productivity Growth:a Controversial issue[J].Energy Journal,2005(2):69-88.
[9]Brock W,Taylor M.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C]. //Aghion P,Durlauf S.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2005(28): 1749-1821.
[10]王修华,王翔.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耦合研究[J].软科学,2012(3):29-32.
[11]林伯强,姚昕,刘希颖.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战略调整[J].中国社会而科学,2010(11):58-71.
[12]刘鹏,陈磊,刘莉.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分析[J].商业时代,2013(11):121-122.
[13]徐胜,司登奎.结构转型、能源效率对低碳经济的异质性影响—基于省际数据的面板协整分析[J].软科学,2014(07):6-10,39.
[14]张云,邓桂丰,李秀珍.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产业结构低碳转型与成本测度[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04):10-20.
[15]郑泽华.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09):4-5.
[16]焦翠红,李秀敏.经济增长、节能减排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J].税务与经济,2015(02):7-15.
[17]Xiaoyan Zhou,Jie Zhang,Junpeng Li.Industrial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a[J].Energy Policy,2013(56):43-51.
[18]Xin Tian,Miao Chang,Feng Shi,Hiroki Tanikawa.How Does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Impact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A Comparative Analysis Focusing On Nine Provincial Regions In China [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2014(37):243-254.
[19]Yongbin Zhu,Yajuan Shi,Zheng Wang.How Much CO2Emissions Will Be Reduced Through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If China Focuses On Domestic Rather Than International Welfare?[J]. Energy,2014(72):168-179.
[20]Zhi-Fu Mi,Su-Yan Pan,Hao Yu,Yi-Ming Wei.Potential Impac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Emission:a Case Study of Beijing[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5(103):455-462.
[21]邬德林.黑龙江省碳排放现状与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4):55-58.
[22]庄莉,王颖曼,贾利.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从国际视角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05).
(2016-01-20收稿刘晓佳编辑)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ow carbon industr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LI Shu-yuan et al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conomic management academy,Harbin 150030,China)
With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restricted by the limited resourc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such as forest or oil,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downturn,but the subsequ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brought opportunities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adjustment,therefore,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increase energy intensive industries control capacity,strengthen the support of new and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economy developmen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become a problem to be solved.
industrial structure;low carbon economy;low carbon industr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062.9
A
1003-7853(2016)02-0021-05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黑龙江省森林生态产品开发策略”(编号:12542019);黑龙江省科学院研究基金项目资助(基础研究)
厉书媛(1992-),女,汉族,在读硕士,哈尔滨人,从事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的研究。
贾利(1964-),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