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卒中患者不同CISS分型预后分析
2016-09-15沈永玲王冬敬
张 东, 李 勇, 沈永玲, 王冬敬, 魏 宁
(1.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河北 承德 067000 2.河 北 省 承 德 市 中 医 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小卒中患者不同CISS分型预后分析
张 东1, 李 勇1, 沈永玲1, 王冬敬1, 魏 宁2
(1.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河北 承德 067000 2.河 北 省 承 德 市 中 医 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目的:探讨CISS分型与小卒中患者进展、死亡、复发的相关性。方法:神经内科2010年1月至2012年01月住院患者,选取NIHSS评分<4分且头CT或MRI明确诊断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3d)。入院后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第1天、第7天、3个月、1年、3年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或门诊复诊,以卒中再发(包括出血性、缺血性)、急性心血管事件、卒中进展(NIHSS较前增加2分以上)、死亡为终点访视事件,并对各型患者的加重、再发、死亡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ISS不同分型之间患者加重、死亡、再发存在明显差异性,其中LAA、CE型患者加重、死亡、再发例数最多,尤其以CE型患者预后最差,UE型与卒中再发呈相关性,PAD患者例数最多,卒中加重、死亡、再发率较低。结论:不同CISS分型患者卒中预后不同,心源性栓塞预后最差。
小卒中; CISS分型; 卒中复发
中国每年大约3百万人发生卒中,其中大约30%为小卒中患者,这些小卒中患者很容易进展加重,或卒中反复发作,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预防手段[1,2]。CISS分型较TOAST分型除对病因的确定更加准确,并对确定发病机制有帮助,可以预期随着CISS分型在缺血性卒中的应用,对小卒中患者诊疗及预防有一定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1月至2012年01月住院患者,选取年龄35~85岁、NIHSS评分<4分且头CT或MRI明确诊断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3d)。排除介入治疗患者、伴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严重心肺疾病患者。共入组140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32例,女性患者668例,平均年龄为69岁。
1.2 研究内容:入院后登记患者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个人史,完善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c-反应蛋白、抗核抗体谱、类风湿因子、肝肾功能、血脂、十二导心电图、心脏彩超、颈部血管超声、TCD、头CT、DWI等相关检查。
1.3 TOAST及CISS分型:TOAST分型病因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心源性(CE)、穿支动脉疾病(SAD)、其他病因(OE)和病因不明(UE)。CISS分型病因分为以下5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包括主动脉弓和颅内外大动脉)(LAA)、心源性(CE)、穿支动脉疾病(PAD)、其他病因(OE)和病因不明(UE)。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导致梗死的发病机制又动脉到动脉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和混合机制。2名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查房,根据患者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年龄、性别等危险因素,结合颈部血管超声、TCD、DWI梗死形态、部位等检查结果进行TOAST及CISS分型。
1.4 随访观察:入院第1天登记患者一般情况、于第7天、3个月、1年、3年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或面对面访视,登记卒中进展情况以NIHSS评分提高≥2分为标准、卒中再发是指指突然出现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持续24h以上,头颅CT或核磁证实明确为缺血性卒中患者,死亡患者记录死因。并对各型患者的进展、再发、致残率(残疾以MRS≥3分为评定标准)、死亡率进行比较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符合正态分布采用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各型死亡率、再发率、加重率采用logostic多元回归分析。使用 Kappa值评价CISS分型的一致性。Kappa值(0~1)之间。Kappa值≤0.2说明一致性很差;Kappa值为0.21~0.4代表一致性尚可,Kappa值为0.41~0.6代表一致性中等,Kappa值为0.6~0.8代表一致性良好,Kappa值为0.8 ~1代表一致性很好。
2 结 果
2.1 TOAST、CISS分型比较分析,见表1。
表1 TOASTCISS比较分析n(%)
TOAST分型与CISS分型中LAA、UA两种类型之间存在差异,CISS分型病因不明患者比例<TOAST分型。SAD/PAD、CE、OE构成比无明显差异性,CISS、TOAST各型之间构成比存在差异P<0.05,小卒中患者中病因、发病机制以穿支病变比例最高。TOAST分型两位医生评价一致率为86.2%,Kappa为0.80,CISS分型一致率为87%,Kappa值为0.81,两种分型的评价一致率均较好。
2.2 CISS分型各亚型患者加重、再发比较分析,见表2。
表2 CISS各型21d内加重率分析
21d内LAA加重患者38例(7.52%),PDA加重患者为2例(0.27%),CE加重患者8例(14.3%),21d内房颤与患者加重呈明显相关性,RR值为13.43,大动脉粥样硬化性与21d内小卒中患者加重呈相关性,RR值为8.12,穿支病变与小卒中患者再发关系并不密切,RR值为0.12。见表3。
表3 CISS分型与患者3年内卒中死亡相关性分析
随访3年,死亡患者27例,其中非卒中事件死亡2例,考虑为心源性栓塞患者2例死于脑出血,其他均死于缺血性脑血管患者23例,LAA患者死亡16例,死亡率为3.16%,RR值为6.54,95%可信区间为(4.56,11.02)P值为0.02,存在相关性。CE患者56例,死亡6例其中2例死于脑出血,4例死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为10.7%,RR值8.13,95%可信区间(0.02,12.13)P值为0.01,PAD患者731例,死亡1例,死亡率0. 01%,RR值0.09,95%可信区间为(0.04,10)P值为0. 09无明显相关性。见表4。
表4 卒中再发与患者分型相关性分析
LAA再发患者38例,再发率8.43%,RR值为3. 11,95%可信区间为(2.01,9.81)P值为0.03,呈相关性。PAD再发患者24例,再发率为3.3%,RR值为0. 09,95%可信区间为(0.03,7.29)P值为0.05,穿支病变与患者再发相关性较小。CE患者再发例数为9例,再发率为28.1%,RR值为12.11,95%可信区间为(6.01~20.12)P值为0.02,CE与患者再发呈明显相关性。UA患者再发15例,再发率为6.17%,RR值为3.11,95%可信区间为(0.06,8.11)P值为0.04。
3 讨 论
卒中患者比例逐年上升,现为全球第二大死因,血性卒中占其中的67.3%~80.5%[3],因此卒中的一级、二级预防工作极为重要,疾病的预防首先明确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从而提出更为有效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卒中的发病是多因素、多种疾病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卒中患者病因分型经历了TOAST分型,目前仍在广发延用、美国SSS-TOAST分型、韩国改良-TOAST分型。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符合条件明确诊断为缺血脑卒中患者,依据患者辅助检查结果给予CISS分型,对患者21d内加重情况、3年内死亡、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表明小卒中患者CISS分型以PAD比例最多,PAD患者例数为731例,表明小卒中患者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为穿支病变,但穿支病变患者再发率、死亡率、加重率较少,其中PAD患者加重2例,死亡1例,其中加重及死亡患者均为脑干病变患者,表明患者预后情况与患者梗死部位存在一定相关性;其次为LAA型患者比例大,但LAA型患者加重、死亡、再发率均较高,针对此类患者卒中二级预防力度需加大,有条件可以尽早行血管治疗包括支架置入、颈动脉内膜剥脱等手术治疗,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卒中预防方案;CE型患者比例较少但此类患者死亡率、加重率、再发率均较高,此型患者预后最差,但针对此型患者卒中二级预防仍没有一致结论;原因不明与患者再发呈相关性,此类患者目前病因分析困难,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1] Zhao D,Liu J,WangW,et al.Epidemiological transition of stroke in China:twenty-one-year 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he Sino-MONICA-Beijing Project[J].Stroke,2008,39:1668~1674.
[2] Wang YL,Wu D,Liao X,et al.Burden of stroke in China [J].Int Stroke,2007,2:211~213.
[3] Adams HP Jr,Bendixen BH,Kappelle LJ,etal.Classification of subtyp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Definitions for use in a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J].TOAST.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J].Stroke,1993,24(1):35~41.
1006-6233(2016)08-1357-03
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08.052
河北省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42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