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6-09-15敖华英
敖华英
思维导图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敖华英
(阳江市卫生学校,广东 阳江 529500)
目的 探索思维导图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从我校2014、2015级临床本科班中随机抽取152人作为实验组、156人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授课时采用思维导图,对照组采用传统授课形式。以教学效果评价表和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思维导图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对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进行t检验。结果 实验组教学效果评价、期末考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思维导图应用于预防医学教学,可协助学生提高记忆力、增进创造力、提高学习兴趣。
思维导图;预防医学;教学效果
预防医学实践性强,但由于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相对较单一,使学生不易掌握海量理论的教学内容,学习效果不佳。思维导图[1~3]源于一个概念性的框架,是将与某一中心主题相关的各层子主题,利用层级图形式可视化地表达发散思维的有效工具,能将学习者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主题知识点上。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可以积极地获取相关信息,并且使思维清晰化。笔者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探讨其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从我校2014、2015级临床本科班中随机抽取152人作为实验组、156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年龄、上学年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年龄、上学年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2 方法
2.1绘图准备
思维导图可应用于课程之初的内容概要或课程结束时的复习总结。课堂上组织学生手工绘制思维导图,可在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6~8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以便进行分组讨论。需要准备材料:(1)A3白纸一张、彩色水笔一盒、铅笔一支、油性笔一支。其中,彩色水笔绘制的不同颜色的主干连接线可以让学生更易区分相关信息的子主题。另外,教师也可以应用相关制作软件,如X-mind等绘制思维导图,以便授课时以PPT形式呈现。
2.2绘图实施
教师课前针对本次讲授内容定出一个最大的主题,如一章节或篇章。现以预习预防医学关于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相关内容为例[4],进行思维导图设计。具体步骤如下:(1)将该篇章的主题列在整张白纸的中心。(2)引导学生根据该主题的要素属性分类,将其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大子主题。(3)根据课本内容,绘制思维导图(见图1)。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损害可分为特异性损害和非特异性损害(见图2)。
2.3评价指标
2.3.1教学效果评价 两组均使用自行编制的教学效果评价表进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2.3.2期末考试成绩 期末考试试卷是从题库中抽取试题编制而成,两组考题一致。
2.4统计分析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理论成绩采用x±s表示,期末考试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
3 结果
3.1教学效果评价
根据本课程内容及思维导图教学方法的特点编制教学效果评价表。该表分为5个维度,学生分别对教师在预防医学课程中所用教学方法是否影响记忆能力、学习主动性、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进行评价。各维度采用Likert4级计分法,4分为非常有效、3分为有效、2分为无效、1分为没感觉。该调查表经过50名学生预测试,测得Cronbach’sα系数为0.881。在讲授相同内容时,实验组使用思维导图法,对照组使用传统教学法,前者教学效果评价表得分明显高于后者(见表2)。
表2 两组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分)
3.2期末考试成绩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两组学生同时参加预防医学期末考试,考卷相同。实验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79.97±7.2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91±8.97)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3。
4 讨论
实践证明,思维导图是一种能有效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自主性,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考试成绩明显提升。该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更好地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初期就能清晰地呈现课本的主要知识点。在复习阶段可以使学生短时间内将课本内容搭建成前后关联的脉络架构。但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将思维导图与概念图相区别。前者主要强调各树状阶层之间的关系,是对大量知识点的主观描述;后者则突出各概念节点和关系线,是客观描述概念间的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
图1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思维导图
图2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损害
表3 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x±s,分)
[1]张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分析及案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2]张黎明,金建明,曹辉.思维导图在高职护理人体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2):73-74.
[3]冯金梗.医学教学中思维导图运用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 (19):57-58.
[4]沈志谦.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G421
B
1671-1246(2016)17-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