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评《文化模式》

2016-09-15王丹沈彭

人间 2016年23期
关键词:文化整合民族文化

王丹 沈彭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500)

浅评《文化模式》

王丹 沈彭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500)

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系统的阐释了文化模式论、文化整合、文化相对论的观点。作者通过比较研究认为,文化具有整合作用,不同的选择造成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文化无高低优劣之分,正视差异,发展文化多样性。

文化模式;文化相对论;文化多样性

开始,上帝就给了每个民族一只陶杯,从这杯中,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迪格尔印第安人箴言。

《文化模式》是《菊与刀》的作者、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该书被评价为是20世纪西方有关文化问题讨论中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该书的写作背景在20世纪30年代时期,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和以拉德克里夫·布朗为首的结构功能主义在围绕历史特殊论形成激烈碰撞。本尼迪克特师从博厄斯,于1934年发表这本人类学著作《文化模式》,并与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一起,将心理学研究运用于人类文化差异的研究上,形成美国心理学派。该派认为,人类文化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体系,人们的行为受到文化的制约,人们所处的文化影响着族群的心理和典型的人格。文化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放眼于探索和把握各种行为和思考方式的内在联系上,即在文化的整体结构上,重视文化对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本尼迪克特一生致力于对诸原始文化的研究,在她看来,搞清楚西方文化这样庞大复杂的东西,搞清其中的诸种关系,研究原始文化最适合不过了,因为在原始文化中,这种关系要简单明了,易于把握。

一、《文化模式》简述

《文化模式》分为八章,书中主要提出的三个观点分为:文化模式论、文化整合、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模式”这一概念,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和解释,不同的文化人类学家对文化模式的理解也不同。有学者认为:文化模式是“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们普遍认同的,由内在的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价值取向、习俗、理论规范等构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或者说基本的生存方式或样法。”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模式是相对于个体行为而言,人类行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穷的。但是一个部族、一种文化在这样的无穷的可能性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而这种选择有自身的社会价值趋向。选择的行为方式,包括对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经济、政治、社会交往等领域的各种规矩、习俗,并通过形式化的方式,演成风俗、礼仪,从而结合成一个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诸文化模式之间的差距之大,甚至可能是完全对立的社会价值观。但一模式中的行为方式总有其合理的存在。本尼迪克特深入了解各种文化特质的内部联系,从而揭示特定历史时代、特定的民族由各种文化特质整合成的文化模式。在本书中,作者将文化的发展同一个民族的历史相结合,并用一个巨大的圆弧来容纳一个群体的各种活动,不同的群体在这个圆弧上选择了不同的点作为自己的行为,因而产生了文化差异性,不同群体对不同的文化进行了不同的选择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面貌,而这些独特的文化面貌又在影响着不同的群体形成不同的文化人格。

二、三种观点

(一)文化模式。

在本书中,本尼迪克特通过对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分析考证,阐述了祖尼人、多布人和克瓦基特尔人的文化特性,分析总结向我们展示了三种不同的文化模式。第一种:“日神型”文化。它对应的是祖尼印第安人。他们主张节制,中和,他们热衷礼仪,轻视权威,甚至是将个体淹没在社会中。他们理性,遵守秩序固守传统保持中庸之道。他们合作,讨厌酗酒拒绝葬礼时的过度悲恸。第二种:“酒神型”文化。它对应的是克瓦基特尔人,他们精力旺盛而傲慢自负。他们爱好竞争对抗,偏执于宗教幻境,崇拜个人野心和与众不同,喜欢出风头,使用暴力。第三种:“妄想狂型”。它对应的是多布人,他们隐秘、执拗冷酷、嫉妒、鬼鬼祟祟,他们彼此猜疑,互相偷盗、他们认为所有的生存都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认为从一个恶毒社会中榨取的每一份成功,都是通过击败对手而实现的,他们在嫉妒中仇视,在仇视中将别人置之死地。

“祖尼、多布和克瓦基特尔这三种文化并不仅仅是行为和信仰的不同成分的花色杂陈。它们都有各自的行为所指向的和各自的风俗所推进的确定目标。”在本尼迪克特看来,“它们追求的是不同的目标,路数也不一样,在一个社会中的目标和手段不能按照另一个社会中的那些东西来评判,因为本质上它们是不可比较的”。作者认为,文化是社会选择的结果,明智的人应对诸文化的千差万别持一种极大的宽容。

(二)文化相对论。

“只要我们自己与原始人、我们自己与野蛮人,以及我们自己与异教徒之间的差别仍旧支配着我们的头脑,人类学按其定义来说就是不可能的了。”本尼迪克特认为,社会上的人,总是习惯性的将自己的文化放置在一个独一无二的地位上来彰显地位。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上,由于西方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大,西方文明一度成为世界文明的楷模,也曾一度将自己放在世界文明的中心,白种人文明也在文化扩散中将自己的文化广泛传播来实现对异己文化的一种文化“侵入”。面对异己文化的传播,很多部落或是部族都倾向于对外来者进行一种“我自己的”和“他们的”文化区分。当文化优劣论、文化中心主义在某个地方根深蒂固,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倡导文化相对论的观点?作者认为对异族的蔑视延伸到对异己文化的蔑视,这并不是我们当前的种族和民族关系的唯一可能的解决办法。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整个世界上不管哪个民族都能够接受别的血统的民族文化。文化的差异不仅是各个社会在取舍生存的那些可能的方面时那种心安理得的态度所产生的结果。它毋宁更该归咎于文化中各种特性之间的盘根错节的复杂现象。在文化的从简单到复杂的所有层面上,可能的人类风俗和动机是无可穷尽的,所谓明智者就是对其间的千差万别坚持一种极大的宽容。诸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无所谓等级优劣之别,每种文化都有它特定的形成过程,是经过历史沉淀和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我们只有按照每种文化自己的方式和标准才能理解这种文化。本尼迪克特在文章中多次强调,所谓明智者就是对其间的千差万别坚持一种极大的宽容。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就是要让人们通过观察和想象“另一种可能”,来返观自己所处的文化。

(三)文化整合。

文化的形成类似于个体思想行为模式的形成,有着其特殊的目标。不同的民族在历史的演变中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式,产生了文化的差异,但是文化的差异并不排斥文化的相容性。文化是各种特质的总和,而整体并非仅是其所有部分的总和,而是那些部分独特的排列和内在关系,从而产生一种新实体的结果。对于文化行为的意义,它们是地区性的、人为的、大可改变的,它还能被整合,而文化整合的首要条件就是选择,依据一定的文化目的,通过选择,文化才能被人们所理解与接受,在取舍中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整合。所谓的文化整合,即指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吸收和融合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冲突与协调并存,在排他性中不失融合性,达到了一种文化内部特质的独特联系。

在第三章中对文化整合进行阐述的内容中,本尼迪克特有力的抨击了早期人类学工作的疏忽之处。作者指出了一类“摇椅上的人类学家”,他们依靠一些书本上记载的轶闻趣事来取代第一手的民族学材料,他们对特性作分析性的讨论,却忽视了文化整合的各个方面。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学派一再强调文化功能研究的必要性,但是他在概括中也只是满足于强调特性在它们所组成并在其中发挥功能的文化中有一种活生生的前后联系。然而,对于文化的整体完形的研究的重要性在现代科学兴起的诸研究领域中相继受到强调,一些科学家开始强调把人的不可分的整体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但在本尼迪克特看来,由于历史材料的复杂性,任何企图以任何一种选择的特性来解释西方世界都会引起混乱。我们在分析自己文化的时候,最简单的就是从不太复杂的组织中所含的思想和行为的研究中得到启发,这也是作者为什么选取文章中的三个原始文明进行详述的原因。

三、功绩与局限

本尼迪克特注重研究从文化的整体性出发,在差异性和多样性中把握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每个民族在选择一种文化的时候,往往形成了对应自身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以及历史渊源的不同文化。每种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文化差异不能也不可能成为文化中心主义和种族歧视言论者标榜自己的借口,正视差异,尊重异己文化,不夸大、不嘲讽,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去审视他者的文化。同时,她注重田野调查,主张用掌握的第一手田野资料来进行事实性的描述,而不是坐在安乐椅上去做语言上的评论。她指出为了材料的真实性,实地考察者必须忠实于客观。他必须记下全部有关行为,注意不要根据任何有争论的假说去选择那些适合于命题的事实。民族学家并不需要那种写入一个民族学学派纲领里的有关完形的纲要。本尼迪克特对于民族学学科严谨的态度是当代每一位民族学工作者值得学习的。

在肯定本尼迪克特的贡献时,针对本尼迪克特实地调查的田野资料,学术界也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我国留美人类学家李安宅根据自己在祖尼族中的实地调查,在其文《<仪礼>与<礼记 >之社会学研究》中这样写道“本尼迪克特博士把祖尼宗教中的‘每个人的行为和动机’说成是‘完全没有个人的成分’。她是想通过对比三个部族的生活,从而建立清晰可辨的文化类型。既然有此意图,于是遂绘出了可能过于简单化的图画,这一点是可想而知的。但是这个画面是经过了一番淘汰和精选的过程绘制出来的,所以看起来像完整无缺的独立实体,因而也就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可见民族学家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对于访谈资料的取舍以及运用上,也会对研究现象的真实呈现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本尼迪克特主张文化在差异下的平等性,但在文章中,不免看出她还是没能跳出文化主位的枷锁,对三种模式进行区分的时候,其实就将文化进行了一个不同评判上的分类。祖尼人的理性,克瓦基特尔人的傲慢以及多布人的残暴,就像文章中所说,“谁也不会以一种质朴原始的眼光来看世界。他看世界时,总会受到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的剪裁编排。”此外,本尼迪克特创造性地在文化中设想出一个巨大的弧,任何文明的文化模式都利用了所有潜在的人类意图和动机所形成的的大弧上的某个片段。文化的差异源于圆弧上的选择,那试问这种文化选择的动机是什么,且为什么同样的选择也会造成不同的文化,作者还未给出答案。

四、总结

“开始,上帝就给了每个民族一只陶杯,从这杯中,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各个民族在一个相同的陶杯中,因选择不同而形成差异的文化,况且在不存在相同陶杯的世界上,更不可能有一模一样的文化在这样的陶杯中形成。文化的差异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如何正视差异,发展文化多样性,是历史至今一个永恒的话题。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支持,面对当今多民族多文化共同交融发展的现状,怎样将文化理论运用到文化和谐发展、民族多元共进的现实中,是我们从这本书应该深思的问题。

[1]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1988年5月第一版.

[2]张晓静.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阐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12月第28卷第23期.

[3]温红叶.《文化模式》及其解读[J].民族论坛,2014年第2期.

[4]王潇悦.从文化选择解读《文化模式》兼议“文化模式”的局限性[J].

[5]陈颖.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述评[J].青春岁月,2013.

[6]彭伟.文化的选择与文化的差异、整合——读露丝·本尼迪克特 的《文化模式》[J].青春岁月,2013.

[7]瘦马.文化的选择与平等精神─—《文化模式》读后感[J].东方艺术,1996年第3期.

[8]荀明俐.文化模式理论的解释力研究——读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J].学术交流,2008年第 9 期.

[9]袁小云.文化模式视野下的文化本质——读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J].未来与发展,2011年第5期.

[10]王志刚.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论探析[J].渭南师专学报,1992年第 1 期.

[11]李伟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理论探析.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2]李安宅.<仪礼>与<礼记 >之社会学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G256

A

1671-864X(2016)08-0172-02

1.王丹(1992—),女,藏族,四川宝兴人,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

2.沈彭(1993—),女,汉族,山西晋中人,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整合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谁远谁近?
企业并购后文化整合研究综述
试述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育教学的文化整合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企业兼并后的文化整合边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