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质量的几点思考
2016-09-14晏章梅
晏章梅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石,高校毕业生能否发挥自己应有的职业价值,就长远来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现实因素为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增加了难度,提升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质量迫在眉睫。
一、提升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质量的迫切性
一是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呈上升趋势。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749万,外加前几年未就业人数,可预计2016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00万左右。
二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企业转型等现实因素为就业指导工作增加了难度。国内外经济增速趋缓,整体处于下滑周期,对就业结构和总体规模产生挤压效应。传统产业企业改革和重组、部分行业长期低迷和过剩造成的结构性以及转型性失业;现存部分民企私企在技术创新方面能力较弱,产品结构简单,发展空间受限,再加上竞争激烈、转型慢等因素,利润空间低,从而不得不采用一些低价策略来控制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国际经济发展风险和变数依旧较多,严重影响出口型经济以及就业状况。
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对综合性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等。一些大中型企业尤其像国企、高校、大公司、事业单位等都倾向于接受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甚至现在连一些中小企业也如此,这种“人才高消费”的社会现象为就业人为地增加了难度。
四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但毕业生所具备的综合能力与就业单位的要求有差距。高校培养学生往往更注重知识的培养,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敬业奉献、能力素质等重视不够,而就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对这部分能力反而更看重,尤其是人品和个人综合素质。因为专业能力可以慢慢培养,但个人综合素质需要长时间的养成与培养。
二、目前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的问题
1.重短期就业问题,轻长远职业规划
面对就业严峻的形势,绝大多数学校已经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就业网站、宣传各种就业信息、组织就业供需见面会等。但多在就业高峰期突击性实施,缺乏长远规划,未完成就业率考核等目标任务,职业指导人员或者是学员辅导岗位兼职人员经常忙于具体的业务工作,并没有在职业发展上给予毕业生更多的指导,没有形成长远的制度规划,也没有和实际就业情况相结合并纳入工作范畴。对大学生所进行的职业生涯教育还停留在针对大学生就业这个具体问题指导的层面上,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教育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2.多兼职辅导岗位,少专业师资力量
现在多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已配备相关就业指导人员,但从每年毕业生人数看,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存在很大缺口,且具有职业指导师资质的专职人员更少,职业指导人员多是参与实际工作的兼职人员,他们有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但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理论基础和经验,导致职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
3.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立体式系统性个性化指导
许多高校的职业指导还停留在以毕业生就业问题为主题,对象基本限于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内容基本局限于对就业形势的介绍、就业政策和规定的分析、传授就业技巧、做好就业准备等,形式多采用讲座、动员会、报告会等灌输式教育,具有集中性、突击性等特点。即使全程开展职业指导课程,大一至大四授课内容也往往千篇一律,不能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案例性分析以及和现实结合的指导少,缺乏系统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教学途径也没有真正利用当今网络微信等平台的影响,局限于推送消息等功能。久而久之,职业指导对学生的吸引力下降,学生参加相关活动的积极性也随之降低。
三、提升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质量的策略
1.开展全员化全程化职业指导工作
职业生涯的选择是关于学生终生的大事,大学期间是树立学生职业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要力求做到全员化、全程化,即立足每一个学生,从入学开始到毕业,不间断、持续性地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
全员化职业指导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为出发点, 努力构建一体化职业指导平台,使校内校外相互配合,积极发动周围的人,包括家人、朋友等,全员参与到职业指导工作中。可构建全程职业指导课程体系,逐步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全程化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设立应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或是职业目标,按照本心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第二阶段,在自我认知中提升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调整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第三阶段,进行就业培训和多渠道就业指导;第四阶段,学习关于就业的各项政策,获取就业信息,进行针对性指导。在整个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实践训练,并进行定期考核。
2.打造高水平专业化职业指导队伍
从现代高等教育的角度而言,职业指导不仅涉及教育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熟知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人才评估方法、职业规划流程等。这就对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水平、职业化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职业指导人员具备更高的综合素养。
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既需要了解当今社会就业现状和对人才的需求等,又要充分了解大学生心理需求,尤其是能根据现有的社会需求去指导学生调整自身的心理需求,同时结合社会发展的特点,提升综合能力,将学员塑造成专业型或者是综合型高素质人才。作为专业职业指导人员,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此外,必须同时加强对职业指导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3.构建科学化、系统化职业指导体系
首先,为更好地提升职业指导工作质量,必须构建科学化系统化职业指导体系,在内容上首先要形成一套科学化的体系,而不是只为毕业生在就业时提供招聘信息、安排招聘见面会等。就业指导机构应下设各种职能分工的部门,如咨询和信息发布的部门、组织招聘会的部门、办理手续等工作的部门、提供职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的部门等。在开展职业指导时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从而保证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在系统性上还要统筹安排、认真规划,让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受到更系统更全面的教育。例如,在对本科生职业指导课程上可做以下设计。大一着重目标制定和职业生涯规划;大二着重综合能力培养和自我认知的调整;大三着重结合自身特点为职业定向作指导;大四着重就业技巧指导与就业服务。
再次,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职业指导体系还必须加强学科建设,重视理论研究。国内职业指导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应借鉴国外一些较为成熟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如九宫格理论、人格类型与职业匹配理论、职业发展理论以及心理学分析的研究方法等,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为我所用。
此外,还需将职业指导课程贯穿整个教学计划,将该学科与专业学科相融合,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学改革。
4.拓展多渠道立体式指导方式和内容
个体的职业兴趣、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引导和激发潜能的过程,不仅要在实质内容上进行把握,还需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丰富职业指导的趣味性,做到寓教于乐,才能更好地被高校学生所接受所吸收。此外,在课程设置方面,适当增加案例教学和模拟实践的比重,充分利用网络微信等信息平台,深入到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开展“一对一”辅导,推广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指导。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