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IM表情应用看新媒体时代公众个体形象塑造的特征

2016-09-14唐立影

关键词:即时通讯表情符号大众文化

唐立影

(广东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20)



由IM表情应用看新媒体时代公众个体形象塑造的特征

唐立影

(广东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20)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 ,IM)在信息交流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即时通讯文本现已成为有独特特征的文本形式,表情符号的应用是即时通讯文本的一个显著特征,从表情符号的应用可以看出使用者个体形象塑造的倾向。文章对即时通讯环境中个体形象塑造的倾向特征加以分析,并探讨其流行的原因。

即时通讯;个体形象;网络文化;新媒体时代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 ,IM)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在中国,以QQ和微信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已经成为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公众个体在即时通讯中的形象塑造现已成为个体形象塑造的重要途径,表情符号(Emoticon)在即时通讯聊天文本中随处可见,成为即时通讯文本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也是塑造个体形象的重要图像文本。

一、新媒体时代公众个体形象塑造的特征

个体形象的形成来源于个体和其他行为体的互动,是多种因素综合运用于人们知觉、评价和情感的结果。即时通讯中的个体形象形成于个体提供给他人的文本信息及互动的反应,更多意指由个体有意识行为而形成的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即他我形象。通过即时通讯表情图像的使用分类能更清楚分辨出个体在特定语境中意图塑造某种倾向的他我形象。

由于即时通讯所依托的互联网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特征甚至不能用以往的词汇形象概括,因此在网络语境中,大量词汇超越原本情感意义成为中性词汇,以QQ和微信普遍应用表情为例,可对网络语境中频繁使用的词汇做如下概括。

(一)特征一:萌——比“可爱”更可爱

“萌”这个词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日本“御宅族”青年群体中兴起,到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开始时用来表示面对自己喜爱的动漫角色或游戏角色时的狂热喜爱和热血沸腾的精神状态,后来发展成为对看到可爱形象的思想感情。“萌”的对象通常是指具有甜美、纯真、讨人喜欢、懵懂、脆弱的特质人或事物。中国网络媒体上流行的“萌”,其实是一个在日本“萌”文化模糊影响下的新名词,普通网民对“萌”的感受区别于日本“御宅族”文化中的迷恋、兴奋、狂热等激烈情感,还停留在对于“可爱”的视觉认同上。

QQ与微信的默认表情(图1)是80前群体在沟通交流中最频繁使用的表情图标,其中圆脸图标(图2)与手势图标(图3)分别位列第一与第二。圆脸图标多表达情绪:高兴、惊讶、尴尬、不知所措等;手势图标多表达内容:赞成、反对、感谢、拜托等。圆脸图标强调其趣味性,通过形象引起对方感情的共鸣,也是其他种类自定义图标的原型。受到中年群体的青睐主要因为其既具有中国“萌”文化的可爱元素,又不显得直白与激烈,符合儒家文化温和敦厚的审美观要求。

年轻群体使用的“萌”表情更倾向于自定义表情,相比默认表情更接近幼童的可爱特质(图4)。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康拉德·洛伦兹(Konrad Lorenz)曾指出人类十分喜爱明显具有幼体性熟特征(pedomorphosis)甚至是幼体滞留的动物。简而言之,就是该动物已成年,但身体某部分仍残留着幼体时的特征,例如大头或大眼。因此,人类特别喜爱饲养猫狗等宠物。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类认为他们不具有攻击性,人类幼童的可爱外表也能够引发承认的呵护养育,作为一种演化的手段,幼童长不大的可爱模样可确保受到长时间的稳妥照顾。

即时通讯中通过“萌”表情而塑造的“可爱”个体形象可视为是一种向对方“示好”、“示弱”的智慧,被广泛应用于营销和公关领域。在即时通讯人际交往中也可起到避免对方产生紧张情绪,营造轻松交流氛围的作用。

(二)特征二:贱——放低姿态与自我嘲弄

“贱”这一词汇在网络文化发展中在特殊语境中脱离其原始贬义而生成新的意义与内涵,上个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形成该特征类型文化,其形成母体是1995年的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大话西游》在中国内地经历大起大落,从开始被评为“十大引进劣片”之一,到几年之后被称为“后现代解构主义经典”,互联网文化的发展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贱文化正是在大量周星驰影片的拥趸中形成并传播。周星驰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大多为草根阶层,他们生存环境恶劣,生活姿态卑微,自我嘲弄是其含着泪微笑的生活态度。互联网贱文化当中的“贱”并非来自传统话语中的他人的轻视,而是源于主体对自身的身份确认,是传统话语意义的反转镜像。

即时通讯中此类型图标的应用多为嵌入图像及文字表情的图标,对公众熟悉的形象进行再创作或置入其他语境以获得超出图像表达之外的涵义。演员黄渤经常扮演小人物受到公众喜爱,且形象辨识度高,成为网民喜爱的图像表情形象之一(图5、图6),充分表现出“贱萌”的审美特征。

近年来,“贱萌”的图像语言内涵也正在逐渐发生变化,由原来略带自我嘲弄的消极情绪逐步转化为放低姿态来娱乐大众的特征。在即时通讯中通常用于爽朗奔放而又低姿态的交流中,也是幽默表演中的常用方法,即通过贬低自己来取悦他人。

(三)特征三:囧——苦中作乐

“囧”被称为“21世纪最风行的单个汉字”之一。“囧”在网络上的使用,最初来自日本流行的网络象形文字“Orz”,在日文中原本的意义是表示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O代表头部、r代表手和身体,z代表脚。日本网民最初在网络交流中广泛使用这个符号,表现他们失意或沮丧的心情。台湾网民受到“Orz”的启发,用“囧”替换“O”,使原文中的失意时身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形象的表情,写作“囧rz”。 “囧”字也被赋予了“尴尬”、“无奈”、“真受不了”、“被打败了”、“给跪了”等意思。

通过该字的来源可以看出,本应表示失意与沮丧的词组,但是因为该字或该词组形象的联想而形成了幽默的气氛,从而表达出使用这个表情的个体的豁达,相当于“虽然我不开心,但是我拿我不开心的事情来娱乐你”,这一词汇完全应网络文化而生成,是网络文化中娱乐精神的最突出体现。

由此进一步发展生发出公众熟悉的一系列表情图像,最具影响的是“姚明脸”(图7、图8)和暴走漫画(RageComic)(图9)。这种类型的表情通常用来进行善意的讽刺或情绪的发泄,在青少年群体中被广泛应用。

图7 “姚明脸”的原始照片

图9暴走漫画(RageComic)样式表情

总的来说,以上三种特征图像的使用都需要在能理解其内涵的交流双方或多方中进行,才能达到恰当的沟通效果。自2014年微信推出红包应用,因其具有互动性、游戏性、趣味性的特点,迅速在用户中兴起发红包与抢红包的热潮,与红包相关的表情符号更加频繁应用于即时通讯工具的族群活动中。(图10 有机先生红包表情)

图10 有机先生红包表情

通过这些类型图标在即时通讯中的广泛使用可以看出,对这些表情符号内涵意义的理解是泛大众的,且都呈现出娱乐化的倾向,那么,即时通讯中个体自我想象塑造为什么会呈现这些特征呢?

二、“萌”“贱”“囧”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社会价值观转化中的困惑

中国的大众文化进程相对于其他国家地区是一个极其迅猛的过程。在三十几年中,中国从封闭社会转变为开放社会,从政治社会转变为商业社会,社会的变化也引起了价值观的巨变,从集体价值观向个体价值观转化,从精神价值观向物质价值观转化,从理想价值观向现实价值观转化,人们在这种变化中很容易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或者在两种倾向的对峙与冲突中迷失方向,而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反应到网络生活中就会形成自我娱乐与大众娱乐倾向。

(二)大众文化的全民狂欢

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因其显著的网络媒体特征而呈现出狂欢化与游戏化的倾向。狂欢是思想家巴赫金提出的概念,他指出“狂欢式意指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礼仪、形态的总和,是仪式性的混合的游艺形式……狂欢式转化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苏]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6卷,钱中文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2页。。

根据巴赫金的阐述,狂欢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首先,狂欢节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活动,没有边界,每个个体都可以自由参与其中。其次,狂欢节是与实际生活平行的、不交融的游戏式生活方式,它是人们的“第二世界和第二生活”。第三,在狂欢节中,人与人不分彼此,互相平等,自由往来,亲昵地接触,正常生活中不被容忍的行为在狂欢中却可以进行。

大众文化狂欢性的实质是解构与自由,即时通讯依托的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正是体现了这种大众文化的狂欢化与游戏化特征,“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生活在其中,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因为从其观念上说,它是全民的”*[苏]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6卷,钱中文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页。。在这种沟通与交流中,人们放弃了等级差别与身份隔阂,新型的平等的人际关系在网络中得以确立。

(三)新媒体动漫亚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相互建构

大众文化的动漫亚文化在中国并没有形成过大规模文化现象,但是从即时通讯表情图像应用来看,公众网民间接受到动漫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即时通讯图像的三个特征形成原因都与动漫文化没有直接联系,但其表现样式或根源于动漫文化,或由受动漫文化影响深刻的青少年人群发起创造,通过共享网络信息,使得更广泛的人群开始接触这一领域,并将表情符号应用于营造轻松氛围、打造亲和形象的线上交流中。动漫亚文化借助新媒体海量性、交互性的特点扩大其影响力,最终成为被大众接纳并投身于其中的文化现象。虽然当前动漫文化在中国仅仅流行于青少年群体,但由动漫文化生成的表情符号已凭借其强大的沟通力被其他群体熟悉、接受并用于信息传播,同时,表情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则通过此途径进一步丰富了大众文化的内容,两者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形成了相互建构的关系。

三、即时通讯使用者个体形象塑造反映的问题

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者的个体形象塑造能够反映出新媒体时代大众审美趣味正在发生变化,艺术也通过自身调整来迎合这种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生成的艺术产品又对大众审美产生进一步的影响。同时,在这过程中,过度泛滥和不合时宜的产品也会自行变化和消亡。

(一)大众审美趣味发生变化

新媒体时代公众个体形象塑造的特征反映了审美趣味的变迁,即时通讯的沟通方式是人们在网络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娱乐和人际交往的智慧,人们对这种智慧的认同则意味着对这种审美趣味的认同,显然,新媒体时代人们更服从于自身意志的个性、趣味,更注重认识和追求自由,更重视感觉、情感和欲求,这些都是新媒体时代大众趣味观念、生活态度的变化。即时通讯文本相对于其他形式文本的重要特征就是“消解崇高”,带着明显的戏谑和自我悲悯或自我放逐,明显区别于传统审美思想。

(二)艺术与大众审美的相互影响

艺术和文化这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艺术能够及时地表达与回应文化。由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优势和大众审美普遍性的特质,艺术与文化对社会各个层面都将起到影响作用,文化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民众扩充与改变的。如果表情符号被认为是网络时代生发的用于族群内部交流的艺术形式,则这种艺术形式具有更多自由发展空间,它总是在流通过程中被再次创作,其涵义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即时通讯的表情符号从被逐渐接受到现在生成为有自身独特特征的文本形式,公众受群体影响并主动参与其中创造新内容进而影响整体网络文化。

(三)不合时宜的样式迅速变化或消亡

按照查理德·汉密尔顿的解释,“大众文化,它是通俗的、短命的、消费型的、廉价的、大批生产的、年轻的、诙谐的、色情的、机智而有魅力的恢宏壮举”*[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120页。。诚然,适合大众审美的艺术作品是取悦大众的,但同时,也应是适应艺术伦理与传播伦理的,否则,终将会因过度泛滥或不合时宜而自行变化或消亡。应用于即时通讯的表情符号同样符合大众文化样式兴起与消亡的规律,过度娱乐的、低级趣味的、不能符合用户恰当自我形象塑造的类型终将经用户的筛选而被淘汰。

四、结语

通过对即时通讯(IM)表情符号应用的分类研究,可以归纳出新媒体时代公众个体形象塑造具有“萌”、“贱”、“囧”的网络语境特征,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既有人们在网络生活中沟通交流的探索,也是现实社会实际矛盾的映射,其样式也受到青年动漫亚文化的间接影响。即时通讯表情符号是当前时代普遍应用的文本,是公众接受并投入从其发展变化也可看出由新媒体而产生的文化正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并将继续发展。

(责任编辑:李莉)

Traits of Cultivating the Public Image of Individuals in the New Media Era through the Instant Messaging Expression Application

TANG Li-ying

(School of Ar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angzhou 510320, China)

IM (Instant Messaging, IM) is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and the instant messaging text has become a text form with unique features; while the application of emoticons is a prominent feature of instant messaging text, for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emoticons can be seen the trend of cultivating the individual image of the us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its of the individual image cultivation in the instant messaging environment and explores the causes for its popularity.

instant messaging; individual images; network culture; new media era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80后90后网络新生代审美行为研究”(编号:12YJA751053)

2016-03-12

唐立影(1978-),女,吉林东丰人,广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动画。

J 06

A

1674-5310(2016)-07-0126-06

猜你喜欢

即时通讯表情符号大众文化
微信表情符号写入判决:你发的每个表情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世界表情符号日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民事诉讼中即时通讯记录的证据采用进路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即时通讯软件发展模型的实证研究
这个表情符号,你用对了吗
科学技术哲学视域下的即时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