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团队建设要有工匠精神
——专访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沈富可

2016-09-14王左利

中国教育网络 2016年7期
关键词:师生信息化服务

文/本刊记者 王左利

信息化团队建设要有工匠精神
——专访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沈富可

文/本刊记者 王左利

“在IT人员规模上,不能做简单的比较。如果站在全校的角度上,有两种IT模式供你选择,一种是得到高质量的、个性化的、灵活的IT服务,但是需要高投入的模式,另外一种是得到质量可以的,精细化程度比前者差一些,但是投入不那么高的模式,你来做选择,你选择哪种?”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沈富可说。

他认为,信息化团队要有工匠精神,满足“技术背景+管理教学专家”的角色,把每个系统当做自己的一个艺术作品不断雕琢,精益求精。

Q=《中国教育网络》

A=沈富可

信息化团队要满足技术背景+管理教学专家

Q:国外大学的信息化团队很庞大,但是在国内同等规模的高校IT团队要小得多,这种局面您觉得未来几年会突破吗?您提出要打造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团队,那么,信息化部门内部和外部需要做哪些工作,要有哪些机制体制的创新?

A:国内高校在短时间内达到国外大学的信息化团队的规模很困难的,这主要是一个认识问题。虽然我国已将教育信息化提高到“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的高度,教育信息化被寄予厚望,但由于这种推动作用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推动作用的效果也难以做到“立竿见影”,因此在真正组织实施过程中往往被理解为一个技术部门实施的一个技术问题,是一个仅仅可以通过项目外包的形式由合作伙伴完成的“经费投入”问题,不需要太大规模、高质量的自己团队,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教育信息化真正要发挥“主战场”、“大规模”、“常态化”的作用,必须有一个了解教育教学、高校管理并能伴随教学模式以及高校治理模式的变革进行实时的信息化支持、保证数据安全的信息化团队,这个团队的要求一般的IT公司很难胜任;随着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目的、建设意义等认识的进一步成熟,关键是大家认识到高校自己的信息化团队在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后,这个团队的规模会进一步扩大,人员素质要求会进一步提高。

当然,要胜任教育信息化上述重任,信息化团队需要满足“技术背景+管理教学专家”的要求之外,更需要的是自己摆正“位置”,在学校中充当好支撑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服务师生的“教辅”角色,工作中必须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的精耕细作精神,不断开展创新探索,在“战略”上进行专业化“经营”,把这个工作当作自己的一份事业来“经营”,在“战术”上不断提升个性化管理服务水平,把每个系统当作自己一个“艺术作品”来不断雕琢、精益求精。从而保证无论是技术平台,还是业务系统,抑或是服务团队,都是可扩展的、可持续的,使得信息化系统越来越接近理想目标。

Q:我们一直提“价值”,在当前的形态下,您觉得高校信息化部门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A:站在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整体水平的高度来定位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将学校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与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衔接合一,使信息化观念深入到高校每一个利益相关者心中,逐步实现“顶天立地”,对学校规划形成有效支撑、发挥“顶天”作用的同时,满足师生用户的使用需求、为用户解决问题提供便利、发挥“立地”作用。

要实现上述要求,需要将高校信息化主管部门从“单一条线部门”改变为“综合基础部门”,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团队需要满足“技术背景+管理教学专家”要求的根本原因。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当前急切需要探索首席信息官(CIO)的运行模式,负责学校的信息化规划、业务协调、系统建设与应用推广等。在各个二级院系、部门、单位设有专门的信息技术岗位和人员,使信息化体制嵌入高校的每一个单位元素,从平台上、机制上、安全上推进两级建设(信息员制度、学院试点制),完善的“IT治理体系”。

Q:华东师大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有哪些心得?

A:华东师大的工作刚起步。有这几项:1.坚持以服务师生为根本;2.基于ITIL的一站式平台建设,并逐步扩大到机关的其他业务;3.对教学的紧耦合支撑;4.院系二级单位试点;5.以作为求地位,努力争取学校支持。

一句话问答

Q:您觉得在您的工作中,最难的地方是哪里?

A:人员规模小,不充足以及各部门的配合上。

Q:您觉得贵校的信息化团队最出彩的地方是什么?

A:服务意识强,团队氛围融洽。

Q:最不足的呢?

A:薪酬机制不完善,人员结构有待优化。

Q: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您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目前学校缺乏与这支队伍相匹配的绩效评价、薪资体系、职称评价体系,时间久了很难可持续。

Q: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您有哪些期待?

A: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同时,积极争取探索人才队伍在薪资、职称序列中的适当倾斜政策。

信息化与核心业务的融合本身就是创新

Q:您说过,信息化问题是人的问题+机制的问题+技术的问题,怎么理解它?

A: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显然技术问题已经不是信息化的首要问题。

首先,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一个指导思想——也就是面向管理职能部门服务?还是面向师生服务?指导思想不同,建设效果就会大相径庭,只有面向师生的使用需求,为他们解决教学、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提供便利,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同。

其次,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维护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一个信息化的团队进行持续的努力,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并随着学校教学及管理模式的变革进行持续的、实时的信息化支撑服务。这个团队要具有服务师生的意识,熟悉信息技术,同时也要有对管理和教学业务的熟悉和理解,通过他们的持续付出,才能保证信息化业务的不断完善并满足师生的服务需要。

当然,由于这一团队的投入、专注情况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质量和效果,而这一工作业绩很难通过简单的评价方法来体现他们的工作绩效,因此,需要有特殊的绩效评价、薪酬及激励机制,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它们的潜能,从而保证学校信息化的稳定、可持续。

Q:您判断高校未来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会呈现哪些趋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A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领域中逐步发挥“主战场、大规模、常态化”的作用,不过,这是一个趋势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趋势及过程对教育信息化建设者而言是一个重大机遇也是一个严重的挑战。我始终认为信息化与高校的核心业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深度融合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创新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互联网+时代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任交给我们,我们这些建设者们应该勇敢承担起历史责任,积极探索,以争当“信息化建设工匠”为己任,为这一创新增光,为学校的内涵建设积极出力。

Q: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于信息化部门的工作有什么新的挑战?怎么解决它?

A: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校信息化部门的最大挑战:基于用户服务的思维,以信息化为抓手推进学校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模式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而将信息化部门转变为推进学校变革、内涵提升的推动力。这是很大的挑战,会面临一个艰苦的过程。解决的办法是:1.改变理念;2.多主体参与;3.将这一工作作为团队的一项长久事业,持续趋近目标,螺旋式上升;4.体制机制创新。

猜你喜欢

师生信息化服务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麻辣师生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