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蝶变转型为我国创新创业带来的启示
2016-09-13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 文/陈 雯 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以色列蝶变转型为我国创新创业带来的启示
□ 文/陈 雯 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以色列,这个位于中东地区的小国,给人更多的印象是宗教圣地、战争冲突和资源匮乏。然而,这里却孕育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创业大国。为什么以色列能诞生那么多新兴公司?为什么以色列人有近乎不竭的创造力和创业热情?
以色列有两次经济飞跃。第一次从1948年以色列建国到1970年,政府通过大规模基建投资,刺激经济发展。后来,随着基建项目饱和,经济增长停滞,以色列政府才开始转向发展以私人企业家为主力的创新经济。这期间,突发第四次中东战争使转型戛然而止,以色列陷入“失落的10年”,遭遇严重的通货膨胀。不过,在解决通胀的过程中,以色列政府在资本市场的垄断被打破,从1990年开始,以色列迸发以“创新”为标志的第二次经济飞跃,一举成为全球创新的先驱地。
创新+创业,以色列转型逆袭的秘诀
以色列为何能够华丽转身为创新创业的国度?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资源匮乏和孤立处境下的必然选择。以色列的自然资源极度匮乏,原本不大的国土面积有超过2/3是沙漠,整个国家干旱少雨,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这些“先天不足”使以色列更倾向于借助技术和创新的力量改变现状。以色列人从建国那天开始,就试图通过勤奋和智慧将环境劣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他们在沙漠农业、滴水灌溉、土壤降盐等技术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便是最好的佐证。此外,由于宗教和历史的原因,以色列一直与周边阿拉伯国家关系不和,受到产品禁购、贸易制裁等孤立。为了跳过近邻到更远的地方拓展市场,选择发展受距离影响较小、运输成本较低的高科技产业,如:电子元件、软件、网络和通信技术等,也成为以色列摆脱孤立处境的最好出路。
高知移民和人才环流带来的宝藏。作者丹.赛诺和索尔.辛格在《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一书中,提出:以色列是为饱受驱逐的犹太人寻求安生立命之所而建立的国家,实行自由移民政策。20世界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大批拥有博士和工程师学位的俄罗斯犹太移民涌入以色列。这些受反犹太主义歧视的犹太移民对以色列有一份情感上的归属感,他们愿意留在以色列,与这个国家同甘共苦。移民初期就业的艰难使许多人选择创新创业来扭转命运。他们创办学校,促进融合办学,推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将“追求出类拔萃”的理念带入以色列;而一些人则成为以色列私营科技公司的工程师,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以色列政府还创立技术孵化器企业,为移民科学家提供初期研发所需的资源和资金,并小额资助其创办公司(虽然力度不大,但积累了创业经验)。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了以色列科技发展的催化剂。除了高知移民,一些生活在国外的以色列人也给以色列带来创新创业的机会。他们往往是某些行业或领域的优秀人才,在国外积累了丰富知识和工作经验,拥有精湛技术,谙熟创新文化。当他们回国组建跨国科技公司研发中心或者创办新的科技公司时,也把创新创业的活力带回了以色列,并在这片土地上培植出更多的生命力。
战场历练出的企业家。出于特殊的国防需要,以色列实行义务兵役制和预备役制度。以色列年轻人在战友间建立起感情深厚的关系网,并发展成日后商务关系网。而艰苦的军事训练和残酷的实战经历,也让以色列年轻人快速走向心智成熟、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超强的抗压能力、勇于承担的责任心和对事物的计划部署能力,这些都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以色列国防军精英的培养,更是成功企业家的摇篮。例如:国防军超级精英培养计划“Talpiot项目”,进入项目的人不仅要尽快取得数学或物理专业学位,接受远超过普通大学生学习范围的学术培训,学员经常需要针对具体军事问题找出跨学科的解决方案。经过训练的Talpiot精英不但具备领导能力,还精通各领域,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成了以色列成功的企业创始人。此外,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以色列国防军精英加速了军事技术的民用化和不同专业学科的融合碰撞,激发出其他国家少见的跨领域创新,也产生了许多具有“破坏性创新”的科技公司。
风险投资的崛起。20世纪90年代初,以色列开始引入风险投资。在此之前,以色列的初创科技公司只有两条融资渠道:向工贸部科技总监办公室申请配额政府资金和向以色列-美国跨国产业研发基金(BIRD)申请资助。前者申请难并且费用有限,后者只限美以合资公司。资金缺乏限制了以色列科技公司的成长,为解决这个难题,1993年以色列政府投入1亿美元,创立首支政府创业引导基金——Yozma基金,其中2000万美元直接用于投资科技公司,以吸引私人资本跟进投资;8000万美元用于和私人风险资本合作,以2:3比例出资,创立10只子基金。每只子基金均要求由以色列风险资本家、一家国外风险资本公司和一家以色列投资公司或银行三方代表组成,运作不受政府干预。当子基金投资初创公司满5年后,私人资本合伙人可优先以优惠价格获得政府投资份额,如果投资失败,双方共同承担风险。Yozma基金自成立以来,已为数百家以色列初创公司提供了资助金支持和创业辅导,而其刮起的“风投”热潮也让以色列成为世界风投资本争相逐鹿的主战场,蜂拥而来的风投资本为以色列初创科技公司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充足养分。
孕育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以色列拥有能够激发创新创业的活跃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源自于多方面影响。犹太教推崇的“怀疑和争论文化”塑造了这个国家的国民精神,也是以色列人善于创新的文化根源。以色列人敢于挑战权威,提出新的观点,并在激烈争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以色列经验带来的启示
虽然以色列创新创业的奇迹无法简单复制,但是我们可以从理念上得到一些借鉴和启示:
任何领域都可以产生伟大的创新。为了克服恶劣的生存环境,以色列人率先在农业领域开展创新,将传统农业转变为高科技农业,让以色列变成“沙漠中的绿洲”。这说明创新无处不在,任何行业领域都可以产生足以影响甚至改变世界的伟大创新。对于传统产业的创业者而言,与其盲目跟风追逐不熟悉的新兴产业,不如潜心在熟悉的领域,以痛点和难点作为突破口不断进行持续而深入的创新,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归属感是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大量俄罗斯犹太移民愿意扎根以色列创新创业,许多国外优秀的以色列人选择回国创业,其根本原因在于归属感。创新创业是一种需要长期投入的建设性工作,而不是短期逐利的投机行为。归属感增加了这些人在以色列创新创业的决心和耐心,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并由此激发出无穷的创新力和创业热情。所以,要想吸引并留住创新创业人才,除了给人才提供资金、场地、生活保障等支持外,更应从主动关怀、增加认同、建立“家”文化等方面入手,增强人才的归属感。
知识和技能是实现创新创业的基础。以色列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都是有知识和技能的人,特别是接受过特殊训练,具备领导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国防军精英。这表明,创新创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很高,创新创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脑中的创意和想法变现为产品或服务,为社会创造出新的价值。为此,在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方面,可以通过强化学科交叉教育,引入问题导向式教学等方式加强对综合性人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并探索跨领域创新方法,扩大不同专业领域的人才交流互动,鼓励人才大胆开展跨专业、跨行业的创新实践。
让民间投资成为创新创业的助推器。以色列能够成为创新创业之地还有赖于风险投资的崛起,特别是民间风险资本对科技初创公司的活跃投资。期间,以色列政府设立政府创业引导基金,以四两拨千斤的办法,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科技公司,并通过让利民间资本、不干预基金运行等做法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了民间风投资本的繁荣。由此可见,政府应该积极推进金融领域创新,对新出现的金融创新模式,政府应将主要精力放在规则制定和监管执法上,把运行权利放心交给市场,让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成为创新创业的助推器。
培养批判性思维,营造宽容失败文化。以色列文化的核心是大胆质疑、理性探索、激烈争辩和宽容失败。质疑是驱使理性探索的动力,理性探索和激烈争辩是产生创新的过程,而宽容失败则是启动下一轮质疑、探索和激辩的最好激励。任何深入骨髓的文化都是经历数代人积淀的结果,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或抹除。所以,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需要长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