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创新示范区视角下杭州与深圳创新发展比较分析

2016-09-13管文斌杭州市统计局

杭州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深圳杭州优势

□ 文/管文斌 杭州市统计局

自主创新示范区视角下杭州与深圳创新发展比较分析

□ 文/管文斌 杭州市统计局

编者按:在我国计划到2020年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背景下,杭州、深圳抢抓时机,把创新驱动作为发展主引擎,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先后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了较为全面地把握两市创新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两市创新的比较优势,从而为加快杭州“创新天堂”建设提供参考,本文对两市的创新轨迹进行系统对比分析。

杭州、深圳是我国经济最具生机与活力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其经济发展的路径可以说是两个“三角洲”发展的一个缩影。两个城市先后成为第十个、第四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

从历史数据看两市的创新传统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后的新兴城市,凭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1979年深圳GDP仅为1.96亿元,是同期杭州的5.8%,“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其GDP年均增长分别为50.3%、22.4%、30.9%、15.9%、16.3%、13.3%,高于杭州35.6、15.7、7.5、4.0、2.6、0.9个百分点。进入“十二五”,经历了减速换挡,两市进入中高速增长,深圳年均增长9.6%,高于杭州0.5个百分点。1981年—2015年期间深圳年均增长22.1%,高于杭州9.1个百分点。同期杭州、深圳在所属省份引领作用凸显。各时期两市GDP增速均高于所在省的平均增幅(见表1)。

表1 杭州、深圳GDP年均增长速度对比(%)

从经济规模上看,1979年—1990年杭州GDP总量大于深圳。1991年深圳GDP为236.66亿元,首次超过杭州,此后深圳的经济总量一直领先于杭州,差距由最初的8.71亿元,扩大至2015年的7449.41亿元。深圳在全国重点城市中稳居第四位。杭州在转型中也没有放缓发展的步伐,后发优势进一步显现,增速与深圳的差距渐趋缩小,其中2015年超过深圳1.3个百分点。预计在“十三五”期间,杭州与深圳经济总量上的差距会达到峰值,随后会逐年减少(见图1)。

上世纪80年代,深圳产业结构经历了跨越式发展,第三产业占比首超50%,产业结构由“三一二”初步向“三二一”转变。但受产业“结构早熟”、产业结构单一等多方面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空间狭小。随后,深圳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在相当长时期内,二、三产业规模相当。2008年,深圳确定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之后三产占比不断提高。

图1 1981年—2015年杭州与深圳GDP比对(单位:亿元)

与深圳相比,“十二五”之前杭州的二产主导地位十分明显。随着现代服务业的较快发展,三产贡献不断提升,2009年三产占比首超二产,并且达到50%,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来自于产业结构优化。从矢量夹角计算的三次产业转型系数看,深圳产业发展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转型。1979年-1991年深圳产业转型系数为39.1,年均转型系数为3.26,是深圳历史上产业转型最快的时期。1991年-2008年,深圳产业转型呈现减缓趋势。金融危机之后,深圳三次产业再次进入加速转型时期,产业转型系数和年均产业转型系数均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差距不断加大。杭州产业转型走势与深圳趋同,但1991年之前产业转型力度远低于深圳。之后杭州产业转型力度加大,产业转型系数同步提高。36年间,杭州年均产业转型系数为1.21,略高于深圳,但改革开放前期与深圳差距较大(详见表2)。

在杭州、深圳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投资、消费、出口均对其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极大的拉动作用。但是,不同时期三大需求对两个城市的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一,表现出增长方式转换的不同特点。深圳表现出明显的外向型经济。“六五”、“七五”、“八五”期间,深圳外贸出口分别年均增长119.7%、70.7%、20.3%,对经济的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深圳对出口的依赖不断降低,但仍然是其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拉动力。“十二五”期间,深圳出口额累计达到13710亿美元,是杭州的6倍。

与深圳相比,杭州投资拉动型经济尤为明显。“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杭州投资年均增长分别高于深圳12.3、1.6、13.9、5.2、4.8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杭州累计投资额21596亿元,是深圳的1.71倍。从投资结构看,“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杭州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3.4%、44.1%,分别高于深圳同期4.2、8.3个百分点。2010年-2014年间,杭州投资率均值为46.3%,高于深圳17个百分点。

从消费看,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量一直高于杭州,但“十一五”以来,杭州消费增速年均增长快于深圳,与深圳消费规模差距逐渐缩小。从最终消费占GDP比重看,杭州消费率在逐步提高,2010年-2014年间,消费率均值为49.0%,高于深圳7.1个百分点,但与美、日、法、德等发达国家75%以上消费率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杭州消费率提升幅度也快于深圳。2014年杭州消费率比2010年提高6.7个百分点,提升幅度高于深圳5.6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出:特区成立30多年来,深圳经济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近年来已弱化了对投资的依赖,消费、出口成为推动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杭州在经济规模、产业结构上与深圳存在一定差距,但赶超先进城市步伐没有放缓,扩大内需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消费将成为经济发展持久推动力。未来如何以新消费引领新供给,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将是杭州“十三五”时期的重要课题。

从创新量化指标看两市创新潜力

新常态下,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建设先导和支撑,致力提升综合竞争力优势,是城市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2014年深圳成为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5年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成为两市创建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载体,但它们的创新要素组合又明显不同。

创新投入——创新投入的高低是决定创新能力强弱以及能否迅速提升技术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杭州、深圳积极集聚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社会创新转化能力。但深圳创新投入强度高于杭州。2015年深圳R&D经费支出为709亿元,是杭州的2.35倍。“十二五”期间,深圳R&D经费累计支出2838亿元,是杭州的2.26倍;深圳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高出杭州0.94个百分点(详见图2)。

表2 杭州、深圳三次产业转型系数对比

图2 2010年—2015年杭州、深圳R&D经费支出相关对比

创新人才——近年来,杭州、深圳以集聚人才为核心,加速推进人才优势向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化,城市创新能力均显著增强。从基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看,杭州优于深圳。2015年杭州普通高等学校39所,比深圳多29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47.56万人,是深圳的5倍。从社会人才资源看,杭州多于深圳。2014年杭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是深圳的2.27倍。其中深圳的中高级人才多于杭州,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R&D人员数量分别是杭州1.37倍和2.13倍,但两城市差距在逐年缩小。从领军人才数量看,深圳领先杭州,国家“千人计划”为154人,是杭州的1.64倍(详见表3)。

创新产出——专利资源不仅仅是衡量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其拥有量也是衡量创新能力的重要表征。由于深圳的经济发展已先于杭州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创新产出明显高于杭州。“十二五”期间,深圳年均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是杭州的2.39、2.25倍;深圳百亿元GDP发明专利授权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是杭州的1.34、1.87倍。但是,杭州近年来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均稳步提升,与深圳的差距逐年缩小(详见表4)。

表3 2010年-2015年杭州、深圳科技人才对比 单位:件

表4 2010年-2015年杭州、深圳发明专利对比 单位:件

创新效益——高新技术产业是衡量自主创新产生的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2015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407.01亿美元,占货物出口总额的53.3%,占比高出杭州40.6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累计达到7124.68亿美元,是杭州的26.3倍,占货物出口比重年均达到51.9%,高于杭州40个百分点。2015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847.91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为86.2%,总量和占比均高于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

从上述创新发展指标可以看出:创新已成为深圳转型发展的主要引擎和不竭动力。杭州在正视与深圳创新发展差距的同时,要积极探索,以模仿式创新奠定基础,凭靠追赶式创新突破重围,走出一条属于杭州独有的创新发展道路。

从发展轨迹看深圳启示

深圳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最具创新力城市”。其创新发展的成功有国家改革开放的背景、中央的优惠政策和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更有在探索发展过程中不懈努力,进而构建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内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发展模式,实现了总量和质量“双提升”、动力和活力“双增强”、结构和效益“双优化”。深圳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实践,对于杭州建设创新型城市意义重大。

以制度创新促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是深圳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对科技创新具有深远影响。特区创建以来,深圳率先在国内建立并完善了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信息市场等要素市场体系。目前,已有要素交易平台19家,挂牌金融机构98家,为市场机制在创新活动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提供关键保障。在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推进高端产业发展中,充分行使了中央赋予自己的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从拨款制度、奖励制度等重点环节人手,破除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的体制障碍,创建出一套全新的、符合市场机制的创新制度,促进社会资源向创新聚集。如无形资产评估、企业技术保护、技术人股、技术分红、创业投资等内容的法规,均开全国之先河,操作性极强,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本土创新企业的发展。并以法规形式明确,财政科技投入增幅必须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渐形成了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以比较优势变竞争优势。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市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一定时间内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但随着经济发展,深圳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产品附加值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少,从而使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劣势。深圳市于上世纪90年代初,适时做出了实施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彻底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把“比较优势”转变为多方面的竞争优势,把“外向型优势”转变为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优势,不断增强依靠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此后,深圳市政府又陆续出台多部法规,鼓励本土企业大胆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将自主创新提升到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深圳超前布局创新产业,2009年深圳早于国家两年率先制定互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4年着手布局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海洋、军工四大“未来产业”;通过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三大智能”产业规划和政策,打下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基础。2015年坚持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探讨建立国际一流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及配套政策,并积极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以集群方式增强辐射引领作用。深圳统筹协调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各片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以产业集群方式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群、生物工程产业群和新材料产业群。入驻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国内大企业有华为、中兴、联想、长城等,跨国公司有IBM、飞利浦等,成为计算机及零部件、通信器材、影视听产品、光机电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研发和交易基地。以战略眼光投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机深圳中心、国家基因库、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未来网络实验室、超材料工业技术等一大批国家创新基础设施落户,为其源头创新提供巨大支撑与辐射。作为最前沿、最开放的城市,立足全球竞争,以国际化标准提升发展平台。成立了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国际友城和友好交流城市达65个。同时积极由直接投资转向资本运作,推动深圳在开放型经济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新突破,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从深圳创新经验看,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在于创新,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是创新的基础,适度有为的政府是创新的催化剂。杭州在借鉴深圳相关经验的同时,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政策环境。

从深圳经验启发提升杭州创新力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深圳不仅重视产业分工深化中的市场自我发育过程,而且强调推动政府政策鼓励支持企业不自觉的分工专业化的创新过程,进而构建一个适于企业创新与学习的环境,实现产业持续跨越性升级。从杭州与深圳的比较中,深圳发展优势比较明显。但作为具有相对丰富文化、教育资源的杭州,需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自主创新,缩短结构性减速的时间,提升发展质效和城市竞争力。挖掘自身潜力,将杭州优势作为创新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深圳发扬勇为天下先的精神,锐意进取,在创新中通过不断调整,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与深圳相比,杭州在文化、教育资源、旅游等方面也有自身优势,应更多依靠这些优势,加快创新步伐,提速经济转型。大力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合作,提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续航能力,加速创新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企业实现产业化。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营造更好更完善的学习、投资环境,持续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将杭州“大气开放”的文化特征融于文化创新,使文化环境走向多元、兼容,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

提升大平台建设,将产业集聚作为创新产出的关键点。在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积极打造杭州创新产业集群,引导大量创新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逐渐形成强劲的、可持续竞争的优势。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层次,培育自主品牌和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并举,形成创新产业空间集聚。在坚持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注重配套产业发展,拓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创新产业集群带动相关产业上下联动发展。对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倾斜式扶持,实现有限资源优势配置,进而达到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出创新产业新布局。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谋划建设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钱塘江经济生态带等支撑杭州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

加大创新支持,将创新发展作为经济转型的切入点。未来,杭州需要将创新的焦点更多地聚焦在创新企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更好处理科技与经济的关系,发挥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加快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逐步建立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为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中小微科技企业提供“多层次、立体化、全过程”的服务。按照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立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平台,推动企业创新的核心资源合理流动。创新融资模式,完善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推动科技保险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

猜你喜欢

深圳杭州优势
杭州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矮的优势
画与话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深圳
杭州
深圳医改破与立
杭州旧影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