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创新在杭州:时代在召唤

2016-09-13楼健人杭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杭州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孵化器创新型杭州

□ 文/楼健人 杭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创业创新在杭州:时代在召唤

□ 文/楼健人 杭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新技术革命和新经济浪潮的兴起,在城市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杭州先后提出“科教兴市”和“创新强市”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推进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个过程,是坚持“制度重于技术、环境重于政策”理念,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共同推进的过程;是学习但不复制美国硅谷,不断优化创业创新环境的过程。

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杭州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为目标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加快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十年磨一剑 建设创新型城市

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载体,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相继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2006年7月,在打造“天堂硅谷”的基础上,杭州提出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以此引领和支撑杭州未来发展。2011年1月,杭州以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契机,出台关于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学习型城市、生态型城市建设一起作为城市发展战略举措,推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同年8月出台的《杭州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11-2015年)》,提出了到2015年把杭州建成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阶段目标。2016年6月,中共杭州市委常委会学习传达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提出要坚定地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进步,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载体,打造创新活力之城。

立足不同的创新视角,对创新型城市的内涵有不同理解。国外学者突出城市文化理念和服务创新,包括财富创造、城市治理、可持续发展、社会环境和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创新集成。如英国创新型城市专家查尔斯.兰瑞德在《The Creative City》中提出,创新型城市是个有机体,包含富有创意的人、意志与领导力、人种的多样与智慧、开放的组织文化、对本地身份强烈的正面认同感、城市空间与设施、上网的便利性等七个组成要素。牛津大学学者Simmie等在《Innovative Cities》中,从经济地理的角度对创新与集聚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城市创新主要与典型的集聚经济、相同部门企业的空间集聚、城市化经济的进程相关。国内专家多用innovative City概念,通常指将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总战略,贯穿于城市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在某些关键技术、核心领域、战略产业上形成领先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类似提法还有学习型城市、智能型城市、高科技型城市、文化创意城市、国际技术创新中心等。也有专家指出创新型城市是指具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文化,并以此支撑创新主体充分利用创新资源实现高效创新的复杂创新系统,提出了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目前,国内有两套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定位与评价标准。2004年11月,科技部批准合肥为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2013年5月,杭州市获批。试点内容强调科技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的支撑作用,包括确立城市创新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基地建设、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营造激励创新良好环境、推进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等八项任务。2008年6月,发改委批复深圳为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2010年1月,批复杭州等16个城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内容强调将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聚集创新人才为关键,产业创新为重点,推进科技创新,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面创新。

国内许多城市也有自己的创新体系评价标准,如深圳创新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关村指数、张江指数、杭州创新指数等。这些指数多从城市创新能力角度设计,侧重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文化创新层面。但从创新型城市的内涵看,城市创新还包括政府创新、制度创新、金融创新等等,而且各层面的创新相互关联与影响。

城市发展依赖创新创业生态建设

建设创新型城市有不同路径。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一批城市先后导入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理念,根据资源禀赋和管理理念等的不同,涌现出服务创新型、文化创新型、产业创新型和科技创新型等类型,城市创新呈现差异化、个性化。特别是一些科技创新型城市,如西雅图、班加罗尔、筑波、大田、渥太华、赫尔辛基等,在上世纪末21世纪初脱颖而出。这些城市的发展特征是政府引导,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有一流的教育科研机构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基础,有一批高科技产业集群,呈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与明显的产业优势。

类似美国硅谷这个新经济之谷,这些城市也享有“XX硅谷”之称。代表城市有:大田广域——“韩国硅谷”,1993年世博会举办地,集聚了50余所高校、70余所科研机构、800多家高科技企业和5万多名科研人员。1973年,政府和民间共同投资建设作为科研与人才中心的大德科学城(科技园区),重点发展处于价值链上游的主导产业。成功的大学造就了一座科学城,成功的科学城带动了新经济发展,成为韩国的科技中心和“高科技企业摇篮”。据报道,2016年韩国计划投资80万亿韩元,在位于首尔南部的板桥Techno Valley打造韩国版“硅谷”。

更多的时候,它们会趁人夜里睡熟的时候,悄悄打开窗子,将孩童抱走。它们远超一般兽类的智力和凶狠狡诈、睚眦必报的性格,使它们成为了山民最为痛恨、却也是最为忌惮的生物。

渥太华——“加拿大北硅谷”,拥有众多著名学府和各级科研机构,其中国家自然科学研究院和加拿大北美学会集中了全国最有影响的自然科学家和社会学者。市区北部大中小高技术公司云集。

赫尔辛基——从木腿和铁腿起步的创新之城,临近的Espoo地区有“芬兰硅谷”之称。1640年创建的赫尔辛基大学,免费教育体系覆盖全国,学校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政府的支持不遗余力。小而精的创业团队全球化视野开阔。2015年跻身全球最具创新能力城市之列。

以色列——“硅谷第二”,善于运用全球资源开放式创新,从最早设立政府引导资金到集聚全球风投资金;面向全球市场、以应用技术创新为重点培养可“卖”的科技型小企业;政府扮演积极的“幕后推手”,形成研发资助和孵化器支持、从专利到成果孵化的完整体系。

海法市被称为以色列硅谷,以色列最古老的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为以色列高科技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资源,Matam科技工业园区内国际高科技公司云集,成为国际技术中心。

生命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生态,城市发展也需要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的报告《维护国家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信息技术制造和竞争力》称:国家的技术和创新领导地位取决于有活力的、动态的“创新生态系统(innovation ecosystem)”,而非机械的终端对终端的过程。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创新美国——在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中实现繁荣》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格局、创新主体、创新模式以及创新环境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国家之间和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出现了新的竞合态势。“企业、政府、教育家和工人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形成一个21世纪的创新生态系统”。报告认为基本的研发以及制造业是创新生态系统的首要支柱。同时,其他组成部分包括发明家、创新改革家、企业家、熟练的劳动力、研究性大学、研发中心、风险资本、繁荣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以及在具有较高潜力的领域由政府资助的基础研究等,支撑着整个生态系统。

城市发展模式涉及发展的主体、动力、机制、空间、环境等诸多因素。过去习惯于空间摊大饼、产业不高端、竞争拼资源,使城市发展不可持续。建设创新型城市是选择一种城市发展新模式,就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集聚配置各类创新资源,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比较美国硅谷及其他“XX谷”的发展,国内许多城市在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通常是制定规划方案、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激励措施等,注重政策环境建设。由于创新基础和创新意识等因素,多以强调政府力量、加大财政投入为主,在提升市民整体科学文化素养以及发挥全社会在促进城市创新中的积极作用方面做得不够。政策出台不少,但一些政策的时效性短且呈现碎片化,前瞻性和集成性不足,而且政策的落实时有折扣。从国外先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看,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者绝不是政府一个主体。只有多个创新主体有序参与、多种创新活动有机融合、多类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创新的“种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因此,通过营造“类硅谷”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来推进城市创新,是对创新作用认识的深化。

高端产业引领城市创业创新

产业是城市发展之基。把握全球趋势,找准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构建融入国际产业分工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一座城市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

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高端高效产业,能成为支撑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且对其他产业具有辐射和引领作用。创业创新生态也包括以知识和技术转移为重点的交易市场体系、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资本支撑体系和以高质量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硅谷给我们的启示是,始终紧跟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每个潮流,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并举,高科技产业以区域集群形式呈现。

杭州在打造“天堂硅谷”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先后提出“工业兴市”、“工业强市”和“服务业优先”等战略,重点组织实施两个“一号工程”,突出知识和技术的作用,发展信息和现代医药产业,聚焦信息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促进城市产业优化升级。2000年,杭州提出发展高新技术学深圳,组织首个“一号工程”,建设“两港”发展城市产业。其中,“信息港”的核心是城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发展以通信和软件为重点的信息产业,“新药港”是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7年后,部署由“点”到“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出“两大、三领域”(信息产业、新型医药和文化创新、高效农业、知识型服务业)发展重点。2008年,杭州进一步提出通过5-10年努力,建立“3+1”现代产业体系。2011年,杭州提出创新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十大产业,突破对环境资源要素的依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2014年7月,基于过去发展实践,破解当前发展难题,着眼未来发展方向,杭州又一次提出以“产业智慧化和智慧产业化”为核心,将发展信息经济、推进智慧应用作为新的“一号工程”。

2000年,杭州为什么选择了发展信息经济?一方面,短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小,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休闲城市的环境容量小。另一方面,优势也很明显。青山绿水适合发展信息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中小企业为骨干、行业应用为主攻的杭州软件板块初现特色。杭州有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省内外高校的人才技术支撑。当年,杭州选择发展以“两大、两优、两新”(通信、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数字电视,动漫、游戏)为代表的信息产业,适应了全球产业发展新趋势和城市发展的新阶段。今天,杭州才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华三通信等信息产业领军企业,才有信雅达、恒生电子、支付宝等中国互联网代表企业,以及数量更多的信息产业链中科技型中小企业。

2014年,杭州为什么再次选择发展信息经济?两次选择之间,全球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彼此促进,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极广泛的带动性,信息经济在产业变革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给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乃至思维方式带来深刻变革。杭州的自然资源禀赋没有变,环境容量问题更显突出,按照国务院对杭州“一基地四中心”的功能定位,杭州的发展必须扬长避短。另一方面,杭州青山绿水更美了,科技创新环境更优了,民营经济和市场机制更活跃了,以电子商务、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在国内外领先。因此,选择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应用服务“三位一体”,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成为杭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5年,全市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2313.85亿元,同比增长25.0%,高于GDP增幅14.8个百分点,占GDP的23.0%,成为杭州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与信息经济同步发展的是以“产业文创化和文创产业化”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产业是“人脑+电脑+创新”,文创产业是“人脑+电脑+创意”,两者都体现了知识和技术的作用。杭州选择的“3+1”现代产业体系,以制造与创造相互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科技、文化、人才互为支撑为特征。如同选择发展信息经济一样,发展文创产业也是城市产业转型的扬长避短。以文创产业为主要标志的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巴黎,这座人口压力大、房价高的城市,却是全球文化之都。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不少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在抢抓知识经济发展机遇和文化经济发展先机。杭州的青山绿水,人文环境和文化积淀就是发展文创产业的竞争优势。2015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232.14亿元,增长20.4%,占GDP比重22.2%。按照国家《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统计口径,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55亿元,增长22.3%,占GDP比重8.5%,成为杭州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又一亮点。

双创平台支撑产业升级

构建产业链,形成产业群,是国内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产业平台是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土壤。创新型产业集群基于产业平台,在一定区域内与产业相关的企业和机构共生互补,又吸引外部高端要素和外溢辐射。平台建设在于增强要素吸引力,提高产业密集度,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

这些年来,杭州的产业平台不断变迁升级,从村镇经济、块状经济、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功能区、高新区(园),再到产业集聚发展区、科技城、特色小镇等。用最少空间资源优化生产力布局,一直是杭州的实践。以两个“一号工程”为例。2000年12月提出的首个“一号工程”,将“三区”建设作为杭州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步骤。“三区”分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其中,高新区以软件专业孵化器和产业基地、留学生创业园、通信产业基地等为重点,建“科技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产品出口基地为目标,建“现代工业城”;高教园区以支持在杭高校发展,吸引外地高校来杭,使杭州成为“求知的天堂”为目标,建大学城。2003年12月,为加快“一号工程”建设,提出了“五区”建设重点,增加临平和江东两个工业区。2007年 6月,再次充实规划,将国家级开发区这个“点”向区、县(市)这些“面”拓展,提出了建设“七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每次调整,都是为了适应城市产业选择和发展阶段之需,有利于创新要素的配置和服务资源的优化。

2015年7月,为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杭州又一次优化发展格局,实施新的“一号工程”,提出重点建设“两区三城九镇三谷”发展信息经济。此时,国家级高新区(滨江)已发展成为杭州新经济之重镇,“两港七区”建设过程中充实的临江工业园区也升格为临江国家高新区。而近几年涌现出的城、镇、谷,成了城市发展新经济的高效单元。科技城,产城合一,以青山湖科技城和未来科技城为代表,聚集人才、资本和产业要素,是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载体。小镇小谷,非镇非区,特别是特色小镇,成为人才创业、产业创新、生活文化集聚的平台,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发展空间,也为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动力。正在规划建设的城西科创大走廊,则是省、市在“十三五”期间重点构建的一个企业创新、人才创业的大平台。按照李强省长的要求,是打造一个人尽其才、资尽其值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这类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等有机结合的多层次的双创大平台,要使各种创新主体、各类创新要素在跨行政区域内共建共享、高效高能、共生共荣,思想、机制、体制的创新尤为关键。

2010年3月,省政府参事室几位专家经过调研,提出过以浙江大学为核、形成“三湖一带”(西湖-南湖-青山湖、沿文一西路)点状成线,建设杭州大城西科技创新带、建设“浙江硅谷”的设想。如今,区域协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省份、城市)的发展趋势。顶层设计、改革创新,着眼大局、破除壁垒,开放共享、合理竞争,建设好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对浙江、对杭州的未来意义深远。

人才+资本=生产力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平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关键是从事研究开发和转化成果的人才、拥有工匠精神之人才;不可缺的是连接人才、技术、市场的资本,这是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中的肥水;核心是激励与保护创新、保护产权的用人制度,这是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中的阳光。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创新型城市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城市,应该是以人为核心,通过“科技+金融”、“科技+创业”和“科技+文化”等结合,促进人才与资本紧密结合的城市。

科技+金融,是杭州培育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重点之一。创新驱动发展依靠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高质高频创造与有效转化运用,这两个环节、特别是后一个环节都需要金融和社会资本助推。金融是经济的血脉,人才具有的知识、技术、创意、技巧及其创新能力外化的知识产权,要与资本结合才能有效高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直接补助和税收优惠在等政府资助不能解决企业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短缺资金的全部问题,现有银行信贷机制对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存在“先天不足”,风险投资可弥补“市场失灵”。硅谷创新生态的特征之一是“人才与资本”高度集聚,风险资本特别是天使资金为科技企业的成长特别是在初创期提供坚强支持,商业银行以硅谷银行为代表服务科技企业发展的各阶段。

与人才创业结合的资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本。投资者以市场眼光发现与评估人才与项目,帮助其实现商业化,并使资本获得由人才创造性活动所带来的超常回报,聚光科技、海康威视等公司的发展都证实了这一点。赛伯乐的陈斌说过,“我们投资的基本上是中小型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在企业还刚处于成长期、急需资金扶持的时候就要给予多方面支持”。创业之初得到赛伯乐天使投资的聚光科技的王健则说,“投资机构的进入,不仅仅是资金支持,还有管理理念和战略制定的引导,这对新创业的公司来说至关重要”。科技+金融是解决创投市场和金融市场失灵的有效途径。

杭州的科技金融工作起步较早。2011年10月,科技部与一行三会确定包括杭州在内16个城市(地区)首批开展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围绕试点城市建设,杭州通过构建一个平台和三项支撑,改革科技资金投入方式和科技计划管理机制,加强科技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协调,使用“引导基金、贷款贴息、科技担保、周转金”等科技金融结合系列工具。“科技+金融”工作,提高了科技资金使用绩效,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等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以实现科技创新的风险分散和价值发现,使创新更快、更大地财富化。在某种意义上,政府扮演了支持科技创新的天使投资人角色。但是,政府当好天使投资背后的“天使”,培育一个容败容错的创新文化和制度环境更为重要。

科技+创业=天堂硅谷

科技+创业,是杭州培育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又一重点。推进以基于知识和技术的创业带动就业,不是简单地为了谋生。1999年,杭州提出了“创业在杭州、学在杭州、游在杭州、住在杭州”的城市品牌,市政府制定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在杭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若干意见》。新世纪之初,更是以两个市政府1号文件形式,鼓励科技人员来杭在杭创业创新,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包括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在内的一大批信息产业领域的领军企业都是诞生于那个年代。杭州的“中关村大街”——文三街创造了多少创业“神话”。2014年底,杭州进一步提出“和谐创业”的创业模式,倡导在和谐中创新创业,以创新创业赢得和谐,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在建设“天堂硅谷”,推进“科技+创业”过程中,杭州的做法是政策引导,资本助推,组织多项科技创业计划(工程),建设各类创业孵化场所。

2010年启动的“雏鹰计划”,是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初创企业的专项计划,目标是用5年时间,重点培育和扶持1000家科技型初创企业。“雏鹰计划”将实施科技计划与组织高校毕业生和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资助科研项目与培育科技企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三个相结合,对科技人员创业过程中社会资本与服务的缺失进行补位。5年时间,有3638家(次)企业申报,累计认定雏鹰企业1534家。

2011年启动的“青蓝计划”,则是鼓励高校教师(专家)带学生团队式创业的专项计划。以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中有意向创业的在职科技人员为重点扶持对象,鼓励来杭在杭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以促进知识与资本、创业与创新的有机融合,引起科技人员积极反响。2011-2015年间,有782家企业申报,累计认定青蓝企业483家。

2013年12月,为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留学生、专家学者等在杭创业,组织以5年时间重点培育10000家科技中小微企业的专项工程,称“蒲公英计划”。

2015年9月,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围绕新“一号工程”,组织实施新一轮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2015-2017),目标是用3年时间,新培育1000家左右科技型初创企业,形成技术水平领先、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群。

这些创业计划(工程)的组织实施,为以浙大系、阿里系、海归系、浙商系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崛起提供了创业载体。有媒体报道,杭州是2015年全国创业项目增长最快的城市,年创业项目共1364个,年均增长32.4%,其中503个项目获得融资,占比37%。2015年6月,杭州入围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向创业群体高度活跃、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创业产出成效显著的创业城市迈出新的一步。

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代表的创业平台是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中的土壤,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以1990年10月成立的杭州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标志,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杭州起步。2000年6月,省、市科委、浙江大学和杭州高新区合办了全省首家软件专业孵化器;8月,各城区先后创办科技创业中心。2001年,杭州出现第一家民营投资兴办的孵化器。2003年4月,科技部选择北京、杭州等9个城市为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鼓励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各个环节,探索新的孵化器组织形式和服务形式,提高创业服务能力和质量等方面开展试点。至今,杭州孵化器的建设与运营进入主体多元、民营特色的阶段,孵化器在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得到提升。至2015年底,全市经认定的市级孵化器83家,其中国家级24家,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8719家。

“走出去、引进来”的思路也体现在孵化器建设上。杭州硅谷孵化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成为杭州与硅谷人才、技术、资本对接的窗口与桥梁。来自硅谷的幼发拉底杭州孵化中心落户上城,目标是打造成“创投、服务、孵化”一体的生态发展园区。有人总结杭州孵化器建设运营的“做法”是:“政府+民营”双通道,“人才+资本”双引擎。我不想用“模式”两字来描述,因为在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道路上,杭州科技企业孵化器要走的路还很长。

在“双创”和“互联网+”战略引导下,“众创空间”这种新型创业平台在杭州也很热。衍生于欧美的“创客空间”而内涵更深,众创空间对创业者来说,门槛更低、要素更全、更为专业和便利,顺应了互联网环境下大众创业之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创业平台建设。过去一年,全国各地出现了4000多家各种类型的孵化器、创业咖啡或众创空间,而同期全球约为10000多家。浙江全省有100余家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杭州认定了市级众创空间45家,其中国家级14家。累计入驻创业团队(项目)1430个,注册企业有938家。

但是,无论是孵化器还是“众创空间”,不管名称是哪个,除了少量的政府物业纯公益性的,建设运营中都会碰到财务平衡的问题,而货真价实的孵化器或“众创空间”绝不是地产空间。国内孵化器(众创空间)的收入一般是租金、投融资及咨询服务所得和政府补贴(奖励和一定时期内的税收优惠),还有的是以现金投资或以管理要素等折价注入等分享在孵企业一定比例的股权收益等。前面部分是“眼前”的,不会给孵化器(众创空间)带来巨大收益;后面部分是“未来”的,是国外成熟的孵化器发展的主要途径。因此,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将更多的物业资源用于孵化器(众创空间)之类的创业平台;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引导,倡导建设运营多元化,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发展才有持续的内生动力,

哪种类型的众创空间值得鼓励发展?国办《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提到,“重点在创新资源集聚区域,依托行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专业服务水平高、创新资源配置优、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众创空间,有效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创业创新的实施意见》提到,“鼓励知名企业推动员工创业。鼓励创新型领军企业和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面向企业员工和产业链相关创业者提供资金、技术和平台,形成开放的产业生态圈,培育和孵化具有前沿技术和全新商业模式的创业企业”。日前,科技部部长万钢解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时讲的一段话也是这个意思:“推动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的领域发展,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我们鼓励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利用他们的资源优势,打开他们的销售渠道,零部件供应,进行试制产品,检测服务,特别是创业导师创业团队的路演等等方面的服务,来服务于青年创客”。他还以海尔的HOPE平台等为例,说明众创空间如何聚焦专业,带动实体经济发展。杭州也有制造型企业在探索新的创业孵化模式。如华立科技园不再采取招商收租模式,变成一个鼓励公司员工内部创业开放的双创平台。同时采用公共实验室模式,入驻的创客可分时租赁华立集团提供的研发设备。众创空间建设运营可以有多种模式,“孵化+投资”是一种主流,以大企业为主体建设具有产业链服务模式的众创空间将会具有生命力,依托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或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高端化、专业化建设众创空间也值得鼓励。在一片火热之中,找准创业者的真实需求,避免同质化、低端化应该是孵化器或众创空间的努力之处。

“科技+文化”=城市创业精神

“科技+文化”,培育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科技与文化相互依存,科技为创造和发展文化提供物质基础。杭州是首批16个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一。发挥杭州历史文化优势、民营经济优势、科技创新优势和环境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游戏娱乐、数字出版、新媒体等产业,提升文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了全市文创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文化也为科技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文化不可或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需要鼓励一切创新主体的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早几年,杭州组织开展的几次创业大讨论,目的就是在全市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硅谷给我们的另一启示是其独特的创新文化造就了硅谷的辉煌。从Garage Business到Global Business发展过程中依靠的动力,是无数创业者和创业公司不竭的创新冲动,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本土的还是国外的,以及对这种创新冲动的尊重和保护。今天,杭州正在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正在打造“硅谷天堂”,在跨境电商、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人才集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互联网创新创业等方面要敢于先行先试。重要的是,尊重人才,要补长国际化视野之短板,大气开放容天下创业之才。尊重知识,要补长知识产权保护之短板,尊法用法圆科技创新之梦。

猜你喜欢

孵化器创新型杭州
杭州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倾力打造资本市场孵化器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