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公共绿地行为研究及环境评价
——以华中科技大学青年园和西十二楼前绿地为例

2016-09-13朱薛景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6年7期
关键词:公共绿地私密性绿地

朱薛景

校园公共绿地行为研究及环境评价
——以华中科技大学青年园和西十二楼前绿地为例

朱薛景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

良好的校园公共绿地不仅可以美化校园,还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本文以华科校园的青年园与西十二楼前绿地为例,对校园公共绿地行为进行研究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以期营造出更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公共绿地 环境评价 华科

1.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研究目的

我国大学的校园景观规划起步较晚,部分模式化的绿地景观设计并没有对学生使用过程中的行为心理问题引起足够重视,最终造成不良的环境评价以及低下的使用效率。本文以环境行为学作为主要理论依据,以华科校园内两块有代表性的户外公共绿地为例,对比分析各自特点和利弊,提出改进思路。

1.2环境背景

为了进行对照分析,选取华科校园中两块不同类型的公共绿地——青年园和西十二教学楼东门口斜对的花园。两块绿地的规模不同、区位环境和交通通达性不同,内部道路结构、功能分区和景观设计也各有特点,因此人群结构、行为种类、活动频率和喜好程度也有较大差别。

1.3研究意义

在研究和分析主要使用对象行为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提出可行性的改造方案,创造出可识别性强、满意度高、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公共校园绿地空间,提高学生校园生活质量,营造充满活力的大学校园。

2.相关领域现状

2.1理论支持

2.1.1爱德华•霍尔空间关系学

针对人际距离问题,Hall将其划分为四种区间,即0—0.45m(密切距离)、0.45—1.2m(个人距离)、1.2—3.6m(社会距离)以及3.6—7.6m(公共距离)[1]。

2.1.2可识别性——认知地图理论

之所以人类能够有效识别与理解周边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人类能够将空间环境的形象在记忆中进行重现。这种在记忆中重现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形象被简称为意象或表象(image)。反之,具体的物质空间意向则被简称为认知地图(cognitivemaps)。

2.1.3格式塔完形心理学

所谓“格式塔”,即是指一种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的经验现象,之所以每一成分具有特性,是因为它与其他部分具有关系。格式塔的组织主要包含四大原则,即图形原则、背景原则、简化原则以及群化原则[2]。

2.1.4马斯洛需要理论

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马斯洛需要理论主要是指人类对生理、社会以及环境的某种要求,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天然需要、后天习得性需要[3]。

2.2书籍文献

《交往与空间》和《外部空间设计》。

3.研究过程

3.1研究方法概述

3.1.1行为研究——5W观察法

对外部空间活动的分析主要可以将五W法作为总体策略,即when(什么时间)、who(什么人)、where(什么地方)、why(什么目的)、what(从事什么活动)。通过对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和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户外活动人群的年龄分布、行为种类构成、活动时间等特征的观察,得出结论并分析原因[4]。

3.1.2环境认知——认知地图法

校园公共绿地的可识别性评价主要是校园环境中的主要使用者——大学生对于场地方位、出入口、道路通达性的认知,主要是通过校园认知地图法和访谈等方式对于使用群体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

3.1.3环境评价——语义差别法(SD法)

人们经常用许多形容词来描述和评价若干对象,用一组带有等级的形容词构成的形容词量表让人做出判断,以便了解被试者对某一对象的部分评价反应。

3.2研究步骤

3.2.1分别选取一个工作日和一个周末,用一整天的时间观察记录两块场地上的人数、人员构成、活动类型、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分布特征等。

3.2.2设计半开放式问题和问卷,选取场地上和除场地之外华科校园中的人群进行采访,根据被访者的回答绘制两块场地的认知地图。

3.2.3首先确定一组形容量词,从非常满意到非常不满意分别给予100-0的分值,通过一定数量的采访,请被访者给两块绿地的小范围空间和整体打分,整合结果并绘制情感评价地图。

形容量词评分表

4.研究结果

4.1行为研究

在一周的时间内,在天气晴朗、无风或威风的前提下分别选择工作日(10月14日,周三)、休息日(10月17日,周六)各一天,严格依据校园主要活动人群(如教师、学生)的生活节奏来选择6个典型典型调查时间(如7:15、10:15、13:00、16:00、18:00、21:30),以此来观察并记录以上两个绿地中的活动。活动的类型主要分为五大类,即体育活动、旅游活动、交流活动、学习活动、非体育类休闲活动。而活动的人数、人群属性主要由教师、学生、附近居民及校外人员组成,活动时间以及活动地点分布[5]。(分类方法参考)

4.2数据分析

从活动的种类和丰富程度来看,青年园要明显多于西十二花园,前者提供更大、更多、更丰富的景观环境,并且有华科的地标性雕塑和水景观,因此旅游活动会在此发生;西十二花园作为西十二的附属绿地,更多服务于在教学楼上课的学生和少部分教职工及家属,虽然地理位置在校园边缘,但由于外部有围栏隔离和灌木视线遮挡,因此并不吸引外来游客。两块场地活动种类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规律较为相似,比较特别的是,青年园的学习活动多集中在早晨,而下午学习人数较少;西十二花园晨读的学生不多,下午和傍晚学习人数较多,这主要是由于两地相对教学区和寝室的位置以及教职工家属活动的影响。

从活动持续时间和强度来看,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高的为交流和休闲活动,而且青年园明显多于西十二花园,这些活动的主要人群为教职工家属和校外游客;学生由于学业压力,发生的活动多为学习、讨论和短时间放松休息。两块绿地中都缺乏吸引年轻人的娱乐设施和景观环境,因此选择长时间呆在绿地中休闲放松的学生不多,主要为成年人和低龄儿童。西十二楼前花园主要构成人群为学生,因此这两种活动强度都不大。

两块绿地在体育设施方面都比较薄弱,且缺乏大的开阔空间,因此体育活动的对象多为老年人;虽然青年园场地较大,但因为靠近西边操场,更多人选择在那里锻炼。

4.3认知地图

根据采访和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调查对象主要是华科的学生和部分教职工家属),作者总结并绘制了两块场地的认知地图。对场地的总体认知情况为:熟悉或知道青年园的人数占统计人数的90%,而对于西十二楼前花园,熟悉或知道的人仅占20%。

人们对于青年园的认知程度高,除了他的功能多、规模大、位置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地标性景观,尤其是人文景观。图六中的A校园标志性雕塑、B水景观亭、C胡吉伟雕像、D景观亭……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景观标志甚至是约见面的地标,而西十二花园中令人印象较为深刻只有一小片樱花林,而且还有季节性,大部分时候并不吸引人。

场地中的道路系统认知较为准确,但这并不一定是优点。作为校园道路,认知准确有助于减少迷路,但作为绿地道路,过于笔直通达缺少变化不利于吸引游人停驻,学生们的认知中最为清楚的往往是从寝室通向专业课教室的道路,而对其他园路和景观视而不见了,这不利于绿地发挥其作用。

4.4情感评价地图

由情感评价地图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喜欢景观环境优美、视野开阔、比较热闹的区域,靠近入口处、比较幽闭的地方、缺少景观设施、植被单一、噪声较大的地方喜爱程度低。相比而言,青年园喜好程度高的区域比较分散,而西十二花园东西两边对比鲜明,可以明确地看出,西边开阔的高地、低矮的灌木、乔木和疏林草地比高大的樟树林受欢迎。而青年园中评分为90的水杉树林,由于其树形挺拔、颜色四季多变、枝叶稀疏、透光性好而受到情侣们的欢迎。水边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场所,因此加强亲水环境的建设是提高校园绿地喜爱程度的好办法。

5.结论与分析

5.1用植物营造私密性层次

空间的三个构成面包括:地平面、垂直面、顶平面。植物作为构成空间的重要元素之一,可以用于限定任意一个构成面。植物品种的选择,树木的高低,种植的疏密,植株的搭配都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空间形态。从开敞到覆盖,从公共到私密,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交替变化,增加了空间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形成充满节奏的空间序列。

半公共空间(半开敞空间)——进入场地的过渡空间

利用高差,绿篱的围合限定入口空间,在面向道路的一侧视野开阔,园内的游人可以俯瞰道路上行人的活动,但面向园内的一侧限制了视线的穿透,保证了园内的私密性,给园内的人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

5.1.1覆盖空间

利用具有浓密树冠的遮阴树限定一个顶部覆盖而四周开敞的空间。由于树冠限定的顶平面较低,行人的视线被树冠遮挡,树下空间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对于树下的人,人眼所在的视平面内遮挡较少,他们则可以留意四周的情况,更有安全感,受情侣的欢迎。

5.1.2植物的季相性与私密性关系

植物具有季相性,因此由植物限定的空间在不同季节内显现出不同的形态,落叶乔木下的覆盖空间到了秋冬季则转化为开敞空间。但是与空旷的草地不同,可以给人依靠的树干成为人们活动的首选地,并且多半是容纳更多人的团体性活动,比较私密的活动则不会选择这里。

5.1.3边界效应和瞭望、庇护理论

调查表明,沿园路边缘的公共休闲座椅更受欢迎。平面上,林缘线顺应道路形状向内凹陷;立面上,树冠下形成半开放空间。这个空间三面围合,另一面面向道路,在这里设置座椅是最佳的选择。坐着的人“背后有靠”,感到安全和私密,同时可以观察路上的行人,对接近自己的人有选择地控制,符合杨盖尔的瞭望、庇护理论。

5.2用地形划分私密性层次

升高的地形限定了一个较为私密的空间,辅以低矮的灌木围合,进一步增强了坡顶空间的私密性。由于高差的存在,路上的行人视线被灌木遮挡,看不见坡上人的活动;而坡上的人则很容易看到坡下的行人并与其发生交流,形成了俯仰有别的私密空间。

5.3用铺装和小品限定空间

5.3.1格式塔完形心理学

一个倾向于闭合而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做一个完整的图形。这种座椅的排列方式限定了一个完整的圆形空间,因此,再用改变铺装的方式限定圆形空间则显得多此一举,且十分死板,生硬的几何形与自然环境格格不入。

5.3.2个人空间与私密性

根据Hall的空间关系学,在日常交往中,人类普遍使用的人际距离为个人距离、亲密距离、社会距离以及公共距离四种。该节点是一个直径3米的圆形,三条道路在此交汇,还设置了公共休闲座椅,不大的地方融合了个人空间、社交空间和交通空间,显得局促拥挤,个人距离与社交距离得不到保障,导致座椅的私密性不强,大部分人不愿意在此停留。

6.改进意见

在校园公共绿地设计中,我们要综合运用配置植物、改造地形、改变铺装、设置小品等多种方法对空间进行限定和划分,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更加丰富灵活的层次,重视过渡空间,打造可以“控制”的私密空间,做到尽管没有更多的标志性建筑、雕塑,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有助于提绿地的可识别性、提高使用者对环境的喜爱程度和评价,利用较少的成本创造更加美丽的校园环境。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3]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4](丹麦)扬•盖尔(JanGehl)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曹悦.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公共绿地私密性绿地
基于高德API的城市中心区公共绿地时空可达性研究
——以天津市和平区为例
公共绿地景观绿化项同施上技术要点分析——以138街坊C1-1地块公共绿地项目为例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潍坊市新城区公共绿地建设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城市公共绿地养护推行市场化管理的探讨
办公展示两不误的书桌
学校教育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
走进绿地
探析公共空间的私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