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浩磊:城市的光与暗
2016-09-13张羽
本刊记者:张羽
荣浩磊:城市的光与暗
本刊记者:张羽
还未见到荣浩磊,就从接触过他的同事口中不断听到这个名字。看到相关资料显示,他曾主持天安门城楼、国家博物馆等许多国家重点照明项目,便猜测这位在光环境研究领域有着杰出成就的设计师会是怎样的一个人。而真正在荣浩磊办公室与其相对而坐时不禁感叹:哦,应该就是这样了。
春末夏初,万物生发。透过北京北五环边22层高楼上的大玻璃窗,可以隐隐看见山峦与城市。就在这间空间不大但视野极佳的办公室里,隔着茶水升腾起的氤氲,荣浩磊讲起他与城市、建筑和光的故事。
眼界与心胸
尽管已经历了许多次演讲、谈话活动,但在一开始荣浩磊仍然仔细了解了采访的重点。“我更习惯幕后,不习惯台前。我每次上台讲话都很有压力,因为要求自己不能用重复的内容与人交流,所以每次发言都会强迫自己更新内容,也就意味着熬夜加班。”他很坦白地说,“在室内照明领域,我不是最有代表性的专家,但在城市照明方面,我还是很有自信的。”
翻看荣浩磊参与过的项目,基本都是从照明规划到落地实现一脉贯通。他是国家《城市照明规划规范》的主要编制人,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并参与了北京、广州、深圳、西安等数十个城市照明总体规划,北京CBD、长安街、广州亚运会等多个重点区域的照明详细规划,天安门城楼、国家博物馆、武汉东站以及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多项建筑与景观照明设计等。多年的宏观规划和国家级重大项目的主持与设计,让他对光有着自己的理解。
建筑师出身的荣浩磊直言自己转行到光环境领域是由兴趣引发的,同时结合了国内外建筑设计的发展,回忆当时的机缘巧合:“国外照明设计师构成的三分之一都是建筑师,他们多在经历城市发展的低谷时转行。我在国内大环境尚佳时选择提前转行,是抢占先机,更是希望在新的领域有所成就。而且国内照明设计师大多是艺术专业出身,建筑背景的比较少,这也算是我的优势。”
荣浩磊不仅重视客户的需求,也注重了解市场供给水平。他不局限于设计对象本身,总把设计对象放在大的宏观环境中进行研究。城市是个什么样的城市,有什么样的城市需求,照明设计本身能给这个城市带来怎样的价值,客户为什么要做这个设计或者规划。调研清楚了这些,才能明白最终评判设计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虽然是标准的“理工男”,但荣浩磊非常喜欢读文史方面的书籍。
“读史,是要了解事物宏观发展的脉络。通过脉络节点,可以了解整个行业进化、衍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需求。对比欧美照明设计的成熟经验,再结合国内市场、产品、流程等实际情况,根据背景、需求、发展阶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方案。”
谈到国内照明产品的发展历史,荣浩磊说:“与国外比较,中国的照明制造业曾经相对薄弱。十年前,如果国外产品价格是100块,质量是90分,国内产品价格也许是30块,但质量可能只有10分。虽然价格低廉,但质量差距太大,导致无法使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研究国外制造业的整体发展脉络,考察他们的市场选择机制,才能明白他们生产出来的东西到底好在哪里,他们的选择标准是怎么定的。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到底什么才是好的,什么才是坏的,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才能更加有效地规避、推动。”
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荣浩磊没有谈他付出的努力和遭遇的困难——虽然这是显而易见的。他只是不断提起自己是幸运的,从好的老师到好的平台,也总是遇到正能量的人和事。“在照明领域这些年,和政府、地方、个人等等打交道,遇到的大多都是实干的人。所以我也一直得以坚持自己的理念: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就会得到肯定。”
谈及时下社会浮躁的氛围,荣浩磊强调:“做设计切记自满与浮躁。中国有句老话‘满招损,谦受益。’如果感觉自己是满的,别人有不同声音,第一时间就是反弹捍卫自己,没有空余容纳不同的声音,也就局限住了发展的空间;而始终抱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能够前进。”荣浩磊笑言自己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沉得住气”,时间总是能沉淀一些事情,锐气慢慢被磨砺,不再表现在脾气上,而是更多用于开拓进取之内,表现在设计之下的明暗之中。
明暗之道
从1995年清华建筑系毕业到进入光环境领域、再到成为城市光环境领域的权威之一、清华大学清控人居光电研究院院长,荣浩磊在长期学习与工作的交互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照明认知。
“我刚毕业的时候进入了一家大型建筑设计院,工作轻松,收入不菲。某次遇到一个甲方,在委托建筑设计的同时提出了照明方面的要求,当时整个设计院没有人懂这方面,却让我产生了兴趣。照明产品在整个建筑当中属于造价不高的一部分,但这个小小的投入却能够改变整个建筑的形象,非常有意思。从那之后,我就开始专注于这方面的研究了。”
从建筑设计到照明设计,荣浩磊适应得很快。对他来说,提炼明暗之道不仅需要善于体察人心的感性,也需要工科人的理性,简约又不简单。
在大部分设计师的眼中,“设计”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东西,“设计凭感觉”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荣浩磊却希望把这种“感觉”上的东西建立在一个更加科学的分析上,不是机械的,但至少是可以把握的。最终在建筑、居所上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
荣浩磊举了一个例子:“客户想要一个‘温暖’的设计,除了要选用暖色温的灯光,其实在采光设计时就要分析自然光条件。我硕士读的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课题:通过计算机模拟不同朝向的户型,分析其采光时长、光照度等不同条件对房间温度的影响变化,结果发现朝南的户型在冬天进入屋面的热辐射是朝西房子的16倍。由此可以得出,朝南向的房间、较大的采光面积、搭配室内暖色温的灯光设计,客户会体会到更多的‘温暖’。这其实就是将感性的概念具体化、理性化的过程,也是我想要做和正在做的事情。”
荣浩磊为参观者做讲解
在荣浩磊的研究中,光环境分为四个内容:一是采光,即自然光利用;二是照明,不仅有普遍意义上的人工照明,也有对天然光的采集和传递;三是颜色,包括色彩表达评价和相关的心理偏好等内容;第四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视觉传达。用他的话来说,视觉由客观引起,却由主观论断,人感知的物象并不是完整的客观存在,而是主观筛选过的内容。
视觉感知是设计人最关注的内容,是设计的起点,也是光环境研究最关注的内容之一。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荣浩磊对视觉认知有自己的理解。
他将国内早年的照明规划分为两派,一种是学院派。即完全是常识性的导则下的规划设计,把这种规划放到任何地方,北京、上海、新疆、云南等等,设计效果都是一样的,没有与城市相应空间的形态对应,也没有跟当地的业态发展、实际情况相呼应。
另一种则是效果图派。大量效果图的堆叠,引起强烈的视觉冲击,但设计方案很有可能无法真正落地,出现落差;而且效果图多是针对现状修改,很难在时间和空间上整体覆盖,如果过段时间在一个空地想要新建一栋楼,很有可能会打破效果图呈现出的效果。
清控人居光电研究院“大家庭”
灯光艺术是建筑设计中最灵活的元素,在与文化艺术整合后,通过技术层面和施工层面的保障达到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荣浩磊在设计中寻求平衡之道。他认为,虽然创意理念是设计作品的核心内涵,但光有创意还不够,一定要最大程度地保证可实施性和可持续性,这样才能维护创意的实施。
团队设计作业中
这就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荣浩磊眼中,设计师要有发散、交互的想法,这种理念继承于他的博士导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前院长秦佑国教授。
珠江新城灯光实景
“在思维方法和做人方面,我受秦教授的影响非常大。秦教授讲课时,经常会邀请各行业里的大师进行跨界交流。我现在也经常这样做。在我的观念里,每个行业都是由不同环节组合而成,而每个行业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服务或依赖于其他行业。所以行业间应该是开放的,行业资源的交互流通,才会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出新的火花,产生新的需求,衍生新的可能。我非常有幸能受到秦教授的影响,并将其在光环境的领域中继承和发扬。”
广州珠江两岸光亮工程修建性照明全景图
秉持发散思维的荣浩磊不喜欢“头衔”或者“称号”。他称这些为“桎梏”,一旦被冠上,就会被限制住,设计出的东西都会类型化。他认为真正的设计大师应该能够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设计,并融入自己的风格将设计升华,而不是把自己的理念完全强加给客户,设计出一些自己满意但客户根本理解不了的东西。
团队与机制
总结多年的工作经历,荣浩磊认为有两件事情最有价值。一是带出了一只优秀的团队,二是摸索出了一套量化控制的工作流程与评估办法。
北京清控人居光电研究院有限公司从15年前的5人组,发展成为拥有150人的照明领域最大的设计、咨询、研发、科研、检测、金融等一体化服务团队,已完成了500多个重要项目,获得70余次国家教育部、国家科委、国家级、省部级等照明工程设计奖项。除编制国家标准、北京市、广州市等规范标准之外,还完成多项国家863课题、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北京市科委、住建部等课题研究工作,建立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设计方法与体系。
对于团队成员,除了道德品质的严格要求之外,荣浩磊对专业技术能力有着自己独特的要求。在清控光电的团队中并不鼓励全才,而是发掘成员个人最擅长或者特别感兴趣的方向,着重进行培养。“我很幸运,也很痛苦,我成长的年代逼着我把各个短板都补了起来。但现在社会的竞争状态激烈,成为全才的机会过于渺茫且要付出的代价太过艰辛,与其勉强成员成为全才使他在过程中掉队,不如发挥其所长,让他在擅长的领域深入发展。”
荣浩磊提倡能力体现价值,成就来自于业主的认可,除了对业主需求的理解和满足,还要用自身的专业技能为业主寻求最优解决方案,提升使用体验。
北京市政府西花园实景
北京市政府西花园效果图
在照明领域的十多年中,慕名而来的客户越来越多,在整个照明行业低迷的时期,委托清控光电的项目却应接不暇。“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递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快捷和迅速,这使得‘口碑’成为了最重要的宣传方式。光电院很少做商务宣传,却在行业内甚至是跨界领域拥有很高的口碑,这证明我们从需求出发、利用量化指标和检测验证为服务保障的流程体系是得到了业主认可的。”
人民大会堂灯光
天安门城楼的照明提升项目就是最好的例子。
天安门城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以其500多年厚重的历史内涵,高度浓缩了中国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成为举世瞩目、令人向往的地方。在无数夜晚,每当天安门在斑斓的灯光掩映中矗立,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建筑的华美雄壮和浓浓的民族自豪感。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欣赏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建国60周年庆典上,天安门城楼的灯火辉煌体现了国富民强的理念,让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看到了一个正在不断进步的中国。而到了十八大之前,随着可持续概念的不断深化,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界人士都想要在不以资源能耗为代价的前提下,提升国家标志性建筑的照明效果,提升夜间观赏的艺术价值和感官体验,展现更加文明、多元化的国家主体。而承接此项任务的正是荣浩磊和他的团队。
“在北京市各级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关注下,我们工作开展得非常严谨。前期投入大量的调研工作,包括与北京市管委、天安门管委等各级领导会谈,了解政治要求、分析现场场地特殊性需求等,把所有制约条件和效果要求列举出来进行分析和权衡;每个细节都提出各种可行性方案,一一验证,逐步改进调整。”
在多轮的深入研究后,荣浩磊得出了几个关键点:首先将天安门城楼的文物性质排在了第一位,解除了以往照明设施造成的安全隐患;其次,他把重点放在了对视觉体验的关注上,即人在照明环境中的感受。经过无数次的模拟和现场试验,最终利用折射原理,让光通过将反射源投射到建筑主体,避开人的视野高度,尽可能减少眩光,达到城楼主体建筑凸显的效果下,最大限度地提供了视觉舒适度。
在天安门项目中,高新技术同样被广泛应用。除了人眼眩光的控制、红墙山花的色彩还原,荣浩磊还在240米之外的高杆上装了远投光射灯,完整展现了古建筑屋顶的美感。“这绝对是个挑战。240米之外打光过去,站在城楼上的领导人还不能有眩光感受,对远投光的精准度要求非常高。我们做了一个12比1的缩尺模型,并且真的找了琉璃瓦灯用来做实验,最后根据需求,与国内灯具生产品牌经过多轮研发、试验、修改的过程才得以成功。”
天安门城楼屋顶灯光展现了古建筑美感
天安门城楼灯光
与此同时,荣浩磊在此次项目的照明产品选择过程中引入了一个新的机制:“以前选产品,大家多靠各自的经验。但是单个厂家最擅长的产品类型可能只有一到两种,很难满足一个项目的完整需求。这时,如果有一个专业的平台,告诉你通过哪些手段和产品可以实现你想要的效果,哪个品牌的哪款产品是你项目的最佳选择,同时还能提供国家认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验证你所需要的产品的安全、光学、效果等各项指标,遇到大型项目会为你挑选搭配多个品牌的优势产品,这样的服务流程是具有光电院特质的——一切以满足需求为出发点。”
人民英雄纪念碑灯光
人民大会堂灯光
荣浩磊和他的团队搭建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品质验证平台。无论是知名品牌还是无名小厂,只要产品有自己的品牌价值,能够满足某一类需求、或者在某个领域具有自己独特的性价比,都会进入光电院的数据库并参加向业主推荐的评测体系;荣浩磊团队会在项目过程中对每一个应用面需求组织多个品牌进行PK比选,通过实验室检测验证标称值,最终选出真正符合业主需求的产品。“这样的选取机制已在清控光电自己的项目中执行,并得到业主的一致认可,且由业主自发将这套流程延续到其他非清控光电的项目中,对项目完成效果起到了保障。而在天安门照明系统的提升过程中使用更加验证了体系的可靠性。相信这套体系再继续推广应用后,一定能够推动照明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也会对跨界的照明需求起到技术支撑作用。”荣浩磊自豪地说。
雁栖湖灯光
最终,经过10个月日夜的奋战,经过无数次修改和讨论,在几十套产品研发与设计图纸下,新的天安门照明系统在夜晚亮起来了。如今天安门城楼的照明亮度在原基础上提升了一倍,但能耗仅是原先的78%。“我不信神,我信科学。我认为艺术和科学是连通的,之间没有断档。很多科学到了极致自然会有美的产生,能美到极致的背后也一定有科学的理由。”这就是荣浩磊的理念。
站在天安门城楼之上,当所有灯光效果在自己的指挥下交互闪烁,荣浩磊的内心由激动最终回归到淡然。但注定的,朱墙黄瓦之间的明暗,是他设计历程中的一座丰碑。
滕王阁在灯光中逾显古朴
平台与未来
在荣浩磊眼里,现在的时代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以前的市场好做,可因为大家都有机会,很多关注点并没有放在产品本身的品质上面。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重心重新转回到一个重质重量的良性市场上。虽然在扭转过程中难免会有淘汰和整合,但只要具有足够的价值,不但不会消亡,还会扩大自己的份额。在行业低谷时,不怕改变,只怕不思变。”
站在行业大潮的浪尖上,荣浩磊更多地是将目光放在如何推动行业良性发展上。
社会发展到今天,各种元素交融,形成多元化发展趋势。设计做为一个时尚、前沿的行业,更是沿此方向不断前进。如何能够适应、推动、甚至创造多元化元素,荣浩磊认为除了要能兼容并蓄,还要善于体会,要具有很强的同理心和想象力。“设计师化身成为一个空间的使用者,要能够想象在什么情况下对这个地方的预期是什么,对怎样才会让人产生愉悦的感受作出预判,然后再去做设计。要想象自己是各种人,而非你本来的那个人。”
高静园书画院
目前,荣浩磊带领的清控光电是清华大学下属唯一的、国内光环境研究的综合性设计咨询服务平台。平台利用清华大学的资源优势及照明领域的多年累积,注重产学研用一体化,在通过研究提升设计内涵的同时,成立照明研究检测技术中心,是教育部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实验室,同时也是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筹)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心主要职能包含技术服务、培训活动、应用科研三大部分,为照明及跨界项目提供全面、公正的第三方技术支持和检测平台,帮助设计师不断优化照明策略,帮助业主更全面地了解真实情况,保证最终项目实现预期效果。
“这就是所谓的产学研用合一。在我们之前,没有一个设计机构会靠自己的力量搞这么大一个实验室。之前我们做的是一个四千多平方米的实验室,现在的新场地已经拓展到一万两千平米。我希望能够把行业里的各种需求汇集、各种资源汇集,让他们在清控光电的平台上发生碰撞,找到最适宜的解决方案,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荣浩磊说:“我们下一步想把现在清控光电自己内部的资源服务平台继续孵化,拓展成为行业服务平台,不是由我们来提供这个行业内问题的所有解决方案,而是为大家搭建一个能够得出解决方案的舞台,让所有环节自由发挥。所有环节甚至是跨界资源透过平台都可以交换有价值的信息、方案,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也可以利用平台做沙龙、做培训、做各种各样的活动。”荣浩磊提出了一个“鼓励全面了解”的概念:“我们不是靠信息不对等获得利益,我们恰恰是把价值说透,一定会有很大投入,但同样会有相应回报。如果这个平台能够建好,大家都能够从中获利,整个产业的水平不断提升,照明行业的价值就会得到不断地提升和认可。”
荣浩磊说,光电院的原则是前不做产品,后不做工程,始终保持独立第三方,在设计咨询顾问的领域深入拓展。他也不想做大师,但他希望自己能够带出一群大师。他从来没有把任何一个照明工程当做“面子工程”对待,而是真切通过自己的规划创造出有价值的照明设计,引领行业的发展方向,推动国家照明应用技术的国际化与产业化。然而谈起未来的道路,荣浩磊充满信心:“把握好当下,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高静园书画院
荣浩磊:城市的光与暗
责任编辑:张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