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效率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6-09-11邓雯
邓雯
摘 要:采用贸易引力模型研究中国港口的效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我国沿海主要规模以上港口1995~2014年出口美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可总结为2点:(1)港口效率是影响我国中美贸易的重要因素;(2)表明有效利用和提高港口运作效率是增强我国出口贸易的有效手段。并提出进一步优化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促进技术资金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导向和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加快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研发是我国优化外贸格局的有利举措。
关键词:港口效率;出口贸易;贸易引力模型;集装箱吞吐量
中图分类号:U69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Using the trade gravity model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 efficiency of China's port on the export trade, which based on the 1995~2014 panel data from the United States of China's coastal ports for export to the United States for an empirical analysis. The main conclusions can be summarized as 2 points: (1)port efficienc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2)the effective use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port operation are an effective means to enhance the export trade of our country. The paper further puts forward optimizating export product structure, promoting intensive products export orientation, actively responding to trade friction, which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technology and independent brand are a favorable measure to optimize the pattern of foreign trade in china.
Key words: port efficiency; export trade; trade gravity model; container throughput
1 我国出口贸易、港口效率现状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1.1 我国出口贸易现状。随着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张,1980年我国的出口贸易总额为271.2亿元,2000年出口贸易总额为20 634.4亿元,2008年出口贸易总额增长到了100 394亿元,二十年来我国出口贸易总额大约增长了370倍[1]。“中国制造”对全世界的经济和贸易都带来了影响,同时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也不断优化,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从不到50%上升为占到90%以上,出口商品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不断向附加值更高的两端发展,并在世界工厂中承担更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出口贸易受到能源结构的影响,承当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大了自身的能源消耗,加剧了能源供应紧张[2]。除此之外,还存在比如区域贸易不平衡,贸易伙伴主要是美国和欧盟,而与大洋洲、非洲、亚洲等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较少的问题。大量产品倾销到美国、欧洲市场,抢占当地制造商份额,使得近来美国和欧盟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频繁使用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抑制中国商品的进入,严重影响到了我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1]。再有,我国国内出口贸易也存在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出口贸易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且与经济腹地的经济情况具有一定相关性。总之,我国要想实现新突破,必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步伐[3]。
1.2 港口效率现状以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由于海洋运输运量大、运价低的经济性,我国90%的出口贸易都是由海运完成。港口,作为全球运输网络的关键节点,与一国经济的发展和外贸都有着重要的联系。港口通过其特殊的区位,不但承担运输的重要功能,还吸引外资并带动腹地经济的发展和整个临港产业的发展。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海运业的发展,尤其是集装箱的大力发展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助力不少。但是我国港口长期以低附加值的运输、装卸服务为主,相配套的高附加值物流产业发展落后,港口之间以低价竞争为主,效率低下,缺少提高服务和技术的动力[4]。
国内现有的很多文献已经研究了我国出口贸易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及波动情况,如蒋迪娜[5]采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研究了我国出口贸易波动性以及不同阶段不同的影响因素。也有文献研究贸易与港口物流之间的关系,如杨月锋[6]基于协整理论分析了出口贸易与物流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建议发展港口物流来促进贸易发展。但很少有文献分析我国港口效率对贸易的影响。本文采用贸易引力模型度量港口效率对出口贸易的贡献,探讨港口效率对贸易的促进情况,并采用我国规模以上港口数据,指出我国港口效率与我国对外贸易量有一定相关性,并提出有效利用和提高港口运作效率是增强我国出口贸易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手段。
2 计量模型和方法
3 实证结果分析
由以上实证结果可看出,出口国的GDP对中美贸易额之间的贡献为正值。港口效率和贸易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且是贸易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人口对双方贸易的贡献为负值。除此之外,模型中进口方GDP系数在1%显著水平上为负,估计值为-0.043,这与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预期不一致,可能是由于中国近年来大量的贸易顺差所引起的贸易发展不平衡所致。受到贸易全球化的影响,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上承担着原材料,半成品等出口国家,从事各种生产外包活动。不仅受到国际加工和制造程度的限制,而且在供应链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到模型的结果。美国属于供应链中技术和品牌的核心企业,出口多为技术密集型产品,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大都质量小,运输速度要求高。多采用空运等方式运输,海运则是运一些对运输时间要求不高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本文实证结果并非很理想,存在样本小、指标少等问题,进一步的研究可以采用更多的指标来更好地反映港口效率,并且利用各个港口城市出口产品的数据,比较经济腹地对港口效率的影响及间接的影响贸易总额。并且可以做多个区域的比较,如美洲、亚洲和欧洲等,来分析我国出口贸易的结构、效率和影响因素等。
4 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将港口效率引入贸易引力模型,得出港口效率对出口贸易的重要影响,并进一步为港口的发展提出建议。同时,在促进港口转型升级的同时,配合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进而带动出口贸易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整体经济的平稳发展,和“一带一路”中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的大力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优化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促进技术资金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导向。(2)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加快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研发。(3)优化港口基础设置建设,提高港口效率,利用港口的进一步发展带动贸易结构的转型。(4)提高港口的服务质量,强调异质化竞争,增强港口的核心竞争力。(5)促进临港产业的发展,形成以保税港、自贸区等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加快港口产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谢志武. 我国出口贸易发展问题与对策[J]. 生产力研究,2011(7):131-133.
[2] 吴献金,黄飞,等. 我国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检验[J]. 统计与决策,2008(6):101-103.
[3] 邱伟茜. 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2013(8):188-192.
[4] Tabernaele J. B.. A Study of the Changes in Performance of Quayisde Container Cranes[J]. Maritime Policy and Management, 1995,22:115-124.
[5] 蒋迪娜. 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持续期依赖特性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13(6):131-133.
[6] 杨月锋,徐学荣. 厦门进出口贸易与港口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J]. 经济问题,2013(9):125-128.
[7] Tinbergen J. 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M]. New York: Twentieth Century Fund, 1962.
[8] 席艳乐,陈小鸿. CEPA对中国内地和香港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14(11):130-138.
[9] 沈金生,郁威. 环渤海地区主要港口经济效率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2014(10):72-76.
[10] 许利枝,方述诚,等. 中国运输成本和效率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5):57-67.
[11] Clark x, Dollar D, Micco A. Port efficiency, maritium transport costs and bilateral trade[R]. NBER Working Paper, 2004.
[12] Blonigen B A, Wilson WW. New measures of port efficiency using international trade data[R]. NBER Working Paper,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