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好读书,不求甚解”说起

2016-09-10徐瑞颖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

徐瑞颖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强调了语文不仅仅是工具,也不能忽视其人文性。重视语文人文性决定了学习语文不能有很狭隘的功利心,陶渊明之“好读书,不求甚解”正说明了这一点。

【关键词】语文课程;“好读书,不求甚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如今语文课难上,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其症结便在于“应试”,师生们能否做到转变心态,遵循本心,享受语文呢?

一、“享受语文”是一种理念

凡事应享受过程,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语文何尝不也是如此?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它当然能给我们以享受。古来把读书当作享受、把写作视为“愉快的事”的人并不少见。孩子们爱读语文课之外的书,爱随心所欲地舞文弄墨,这些不带一点功利性的语文学习,就是在享受语文。既然语文是可以享受的,那我们为什么要把语文课上得像一味苦药呢?

“享受语文”体现了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它摒弃传统语文教学观,正确地认识理解语文,正确地认识理解语文课的功能,正确地认识我们的教育对象。

它不带有功利性,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这是一个长期不断地吸收消化乃至潜移默化的模糊过程。任何无视这一特点而去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的做法,都可能是一场徒劳无益的折腾。

它摆正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地位的认识,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个性,保护或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它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一句话,它所体现的正是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强调的新语文观。

二、“享受语文”是一种境界

我们都知道,语文老师的头上悬着一把剑,这就是考试,升学考试。这也正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窄的症结所在。我们的语文教师正在应试教育中一天天迷失本性,忘了自己的职责,成为帮助“别人”升学的工具,成为考试的奴隶。我们反躬自问了吗?我们那么在乎考试,归根结底不就是在乎那点名利吗?

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讲,我们确实应该追求一种更高境界。我们不仅不要太在乎考试,而且也不要太在乎各种层次的考核、评比以及职称、奖金等等。我们要从精神的高压下解放出来,要从繁重而低效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从教材、教参、考纲中解放出来,从容不迫地享受工作,享受语文。

语文老师在解放自己的同时,也就解放了学生。把学生从枯燥乏味而低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他们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主开放的语文学习之中。这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不必担心教学质量的滑坡,我们那些高耗低效的语文课、语文训练已不知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间,学生原有的那点对语文的兴趣早已被我们消磨殆尽了,我们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我们丢掉的只是桎梏,换来的却是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尽管我们可能遇到种种困难,可能在几次考试中出点问题,但最终的结果决不会那么悲观。

三、“享受语文”是一种自主、开放的学习活动

如何去“享受”语文呢?

作为教师,首先得热爱语文,把自己读书、写作的愉悦体验告诉学生,把做学问的快乐拿来与学生分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专长,选择语文学习的一个方面的内容钻进去,沉下去。只有钻进去,才会发现其博大精深,博大精深之中才会有享受。喜欢古典的,不妨钻一钻古籍堆,喜欢《哈姆莱特》的,不妨去研究莎士比亚。我们不也曾从《说文解字》中得到享受吗?学生为什么不可以尝试一下?

此外,引导学生大胆地去实践,在语言实践中找到乐趣。读自己想读的书,写自己想读的文,说自己想说的话。办小报、刊物,办文学沙龙,组文学社团,开辩证会、讲演会,搞研究性学习等等。

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完全凭个人兴趣的学习,会不会造成学习主体的畸形发展?这种享受性的学习,是否会让学生丧失刻苦精神和踏实作风?

这可能是对“享受”的误解。我们所说的“享受”,不过是一种自觉投入的有趣的体验,兴趣所在,何苦之有?

也许还有人会担心,这种全凭个人的学习活动,是否会出现无序而失控的局面?

这倒是应该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必须处理好这主导与主体,集中与放开之间的辩证关系,使无序变为相对有序。

四、“享受语文”是一种可操作的教学行为

语文教学更强调因人施教,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不可能整齐划一地推进。而学校主要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很难顾及每一个学习个体,这也许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历史与现状不能令人满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吧。“享受语文”就是探索在学校教育中,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处理好集体教学与开放型学习这一对矛盾。

如何处理好这一对矛盾呢?

1.缩小现行集体教学的课时比例,扩大研究性学习、实践性活动性课程的课时比例,依据实际情况,把这两种学习形式的量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2.集体教学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课内得法;开放型学习活动中,学生将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语文实践,从而得益。

3.打破课内外的界限,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是课内的扩展。

4.学习活动,使其有序开展。

当然,集体教学也有其优势,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真正做到“享受语文”,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的配合,除了教师,还有诸如教材、课程计划、考试评估制度、学校教学管理、学习场地等物质条件等等,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个教师在新课改大潮中所追求的目标。

(编辑:李艳松)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从夯实“双基”到培养“核心素养”之变——简析近二十年语文课程目标发展演变之路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实践样态与改进路径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浅析语文课程的运作及其运行机制
《和合语文课程研究》的哲学思考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