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践国学经典诵读

2016-09-10葛淑坤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期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小学语文教学

葛淑坤

【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小学生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既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能提高他们的国学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践国学经典诵读要有一定的方法和原则,选择适合小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国学经典;诵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代圣贤们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随着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重视,全社会也兴起了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潮。国学经典也随之走进语文课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国学经典诵读,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古文素养,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语文水平。

一、国学经典诵读的原则

要能顺利展开国学经典教学,必须把握好正确的教学原则。小学生有其年龄的特殊性和孩童心理的特殊性,因此在小学课堂中进行国学经典诵读也有其特殊性。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四个原则,即差异性原则、鼓励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模糊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即在全班开展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传统蒙学教材的《三字经》,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易懂。但《三字经》篇幅较长,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每天的任务完成程度也会有差异,日积月累,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因此要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做过高的要求,只要能参与其中,就是一种进步。而且要多鼓励,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阅读经典的乐趣,从此爱上国学经典。

鼓励性原则,就是只鼓励不批评,或多给鼓励少做批评,尽量引导学生热爱国学经典。

自主性原则,鼓励学生除老师规定的篇目外,进行更多的国学经典诵读。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模糊性原则,不作逐字逐句的精讲,只要学生理解了大致意思就可以,并内化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当中,让学生在行为上有所改变才是最终目的。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

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诵读内容,是顺利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前提和基础。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双重标准,即“最有价值”与“易于诵读”,并努力做到两者的结合。低年级适合《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等,中年级适合《论语》《诗经》《千字文》,高年级适合《孟子》《中庸》《老子》等。

三、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

简明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顺利展开国学经典教学的

保证。

1.注重范读。教师范读是实施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文言文阅读不同于现代文阅读。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就很难掌握诵读的节奏,更难体会古书的语感。例如《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虽然没有生僻字,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要想读的准确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古字意思与现如今是不同的。正确的读法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表示声音停顿并延长, 语气加重,范读以后,文言文的韵味出来了,句子的大致意思也随之明晰起来。

2.诵读积累。诵读是诵读国学经典的最基本途径,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韵味是读出来的。学生在学会正确的诵读方法之后,教师可以简单讲解或讨论其含义,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反复诵读。每星期都要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每周一到周五早上都应该有“十分钟阅读”,以保证诵读时间。以多种形式进行诵读,让学生沉浸其中,体会意韵,并逐步达到心领神会,熟读成诵。

3.故事激趣。小学生主要是形象思维,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中国古典文化的内容,学生听了不仅能愉快的接受和学习,还能消除重复的沉闷感。例如学习《三字经》,教师可以先把黄香温席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马上对黄香产生了兴趣,然后在正确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黄香温席时的动作、神态和思想活动。故事激趣法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理解,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情感。

4.摘录运用。古人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国学经典中有许多经典名句,如《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有余力,则以学文。”如《孟子》:“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读到这样的句子,学生要摘录在笔记本上,除了要积累,还应要求在平时写作或与人交往的时候正确运用,达到知行合一。

四、对展开国学经典诵读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全国上下都兴起了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潮,但在一些地区和学校还是无法展开,存在很多现实问题。

1.有些地区和学校还没有意识到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拒绝或不支持国学经典诵读的展开。有些已经意识到,但对此项教学活动的实践并不积极,不愿改变当前现有的教学模式。

2.教师的国学知识储备不够。对于有些老教师来说,像《三字经》《弟子规》等这样简单易懂的蒙学读物还可以教给学生,但对例如《论语》《老子》这样的国学经典,自身理解和诵读方面都很困难,就很难实施课堂教学,执行起来难点很大。

3.家长和学生的不接受和不理解。有些家长还没有意识到经典诵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价值,认为在学校课堂进行经典诵读并无用处,反而会占用学习时间,影响学习。一些学生也并不喜欢文言文,觉得难读难懂,对经典诵读有排斥心理,也拒绝参加诵读活动。

五、小结

国学经典是我国的文化精髓,在一段时间里,我们把我们的传统瑰宝淡忘了。如今我们要重拾经典,从孩子开始,在小学语文课堂实践国学经典诵读势在必行。遵循一定的原则,选择适当的内容,运用有效的方法,克服一切困难,把经典诵读开展起来。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国学经典诵读小学语文教学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