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王弼的言象意理论看文学类文本教学的流程

2016-09-10欧运波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期
关键词:王弼流程教学

欧运波

【摘要】文学类文本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实中的文学类文本教学充斥着“结论教育”,教学的目标就是抄结论记结论,忽视了学生体验感悟品鉴的过程。哲学家王弼的言象意理论对文学类文本教学的流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借助王弼的理论对文学类文本教学进行研究,提出了文学类文本教学的流程:接触语言,沉浸文字;再造想象,澄怀味象;由象到意,知意明意;回归语言,积累语言。

【关键词】王弼;言象意;文学文本;教学;流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过程”提到了重要的地位,这是符合阅读规律的。这一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新课程实施十多年了,注重过程的理念还是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在文学类文本的教学中还充斥着“结论教育”,文本学生都还未看完一遍,教师就带着学生分析,边分析也边记结论,这样就导致了过程的缺失。如果失去了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记再多的结论对学生也毫无益处。

中国的古典美学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蕴藏着有价值的宝贵资源,语文教学可以从中汲取营养。一方面使古典美学发挥了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语文教学注入了一泓清泉。王弼的言象意理论对文学类文本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弼,字辅嗣,三国魏国山阴人,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清淡之风。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易传》的言、象、意是指卦意、卦象、卦辞。王弼的理论已经不限于卦意、卦象和卦辞,而是从一般认识论的意义上来谈的。因此它有可能对哲学、美学、文学和艺术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

文学类文本就是由言、意、象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寓言童话等。它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文学类文本构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研究文学类文本教学的流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文学类文本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升文学类文本教学的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借用王弼的理论,笔者认为在教学文学类文本的时候,要有三个过程,先接触语言,通过语言建构象品味象,最后再把握意。按王弼的观点,把握意后,要把象和言忘掉。但在语文教学中,是不能忘记言的。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笔者认为王弼言象意理论指导下的文学类文本具体教学过程应该如下:

一、接触语言,沉浸文字

“语言作为文学的表现媒介和物化形态,在文学构成中意义重大。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语言的艺术化效果制约着作品的生命力。”文学是由语言构成的,文学类文本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接触语言,沉浸文字。著名特级教师任玲说过,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学生和语文接触,也就是和文本接触。而文本是由语言构成的,所以文学类文本教学的第一步,是学生和语言进行亲密的接触。

现在文学类文本教学的存在的问题是脱离文本,架空文本,无限拓展。比如有教师教学《再别康桥》,大讲特讲林、徐两人的爱情,甚至讲到了梁思成,金岳霖,而文本却不被关注。文学类文本教学在简单的导入后,便要马上让学生接触语言,接触文本。让学生沉浸在语言中的最好方式是读,读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熟语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说明了读的重要作用。朱熹也说过,文章是有血脉的,要让文章的血脉贯通,最好的方式是涵咏,涵咏所包含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反复地读,反复的吟咏。

二、再造想象,澄怀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我们在阅读曹雪芹的《红楼梦》时,阅读完关于林黛玉的文字描述,我们就可以想象出林黛玉的形象这就是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解读文学类文本的关键一步,涵泳语言后,要带领学生根据语言的描绘在脑海中建构一个象,能不能建构这个象,是学生是否读懂文本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文学美感的一个重要体现。

《画山水序》:“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槐、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了,不亦几乎?”在这里宗炳提出了“贤者澄怀味象”的命题,就是说,贤者不从功利的、实用的眼光进行审美关照,而是用审美的眼光来关照象,从而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审美观照有个前提审美主体要有一个审美心胸,老子提出了“涤除玄鉴”的理论。“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涤除就是洗去尘垢,只有洗去各种主观意念和主观偏见,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庄子发展了老子的这个观点,提出了“心斋”“坐忘”的理论,要排除功利目的的束缚,使心灵获得一个虚空自由的境界。宗炳的观点就是对老庄理论的发展。

通过前面的接触语言,沉浸语言的阶段,根据语言的描绘,我们眼前呈现出来一个个的意象,呈现出意象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还要对意向进行体味,就是对意象进行澄怀味象,就是在一种虚静空明的心境下,对意象进行玩味品鉴,这是文学类文本教学的第二步。

三、由象到意,知意明意

象和意,虽然各有各的内涵,但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却是水乳交融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象中有意,意中有象,其实在品象的时候就是在品意,所以由象到意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王弼说:“存意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文学类文本教学不能止于味象这一环节,还应该再往前推进,让学生通过象知意明意。意就是作品所体现的情感,态度等思想性的东西。意在文本中的体现是具体的也是复杂的,在具体的文本中他又无限多的设定和体现可能。这就为意的多元解读提供了可能和依据。多元解读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多元解读不等于随意解读,虽然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必须是哈姆雷特,不能是卡西莫多,这就是多元解读必须受制于文本的规

定性。

四、回归语言,积累语言

按王弼的观点,意要靠象来呈现。象要靠言来说明,但言和象本身不是目的。言只是为了说明象。象只是为了呈现意,因此得到象就必须否定言,得到意就必须否定象。但语文教学是不能否定语言的,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是语文学科的一个特定属性。任玲老师就说过,取意于精神,落脚于语言。就是把握了文章的意以后,还必须回到语言训练、语言积累上来,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

把握意以后,最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把语文课上成非语文课。有位语文老师在教授《书愤》的时候,通过言建构了象,通过品味象把握了文本的意:爱国。接下来就带着学生大讲特讲爱国主义,讨论爱国主义是什么,怎样爱国,前半段课讲得很好,后半段课有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之嫌。把握文章意蕴以后,最应该做的就是回到语言训练上来,回归到语言积累上来。

文学类文本教学的基本流程是言——象——意——言。这个过程是不可能逆转的,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阅读规律的。所以我们要注重这个过程,有这个完整的鉴赏过程学生才会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有所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由苦学惧学转为要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形成真正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王崧舟.诗意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1.

[4]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王弼流程教学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主体性”视角下的王弼“本无”思想研究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Bidirectional highly-efficient quantum routing in a T-bulge-shaped waveguide∗
王弼“崇本息末”思想的再认识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