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课内外阅读,打造成长的温床

2016-09-10王世贵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期
关键词:孙悟空西游记原文

王世贵

【摘要】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学习的成果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课外阅读。”我们鼓励孩子大量阅读课外书,希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开阔视野、获取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综合能力。但是,课内阅读如何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也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也做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三打白骨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学过程】

片段一

.......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支笔,一边默读课文第一段,一边圈画重要词句,然后同桌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生:(默读圈画交流)

师:下面我们一起交流。

生:第一自然段里的“一天”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师:哪一天?

生:老师,这是神话故事没有具体时间。

师:不错。还有补充的吗?

生:唐僧师徒们到了“一座高山前”告诉我们来的地方。

师:这山高吗?

生:高

师:从哪里知道这山高?

生:我关注到“山势险峻,峰岩重叠”这个词语让我感受到,山很高,而且很险。

师:会读书。还有补充吗?

生:老师,我关注到“孙悟空跳上云端,四处观望,见南山有熟透的山桃,就要摘些来给师傅充饥。”看出来,山很高。

师:为什么呢?

生:大家知道,孙悟空的法力高强,他需要跳上云端才能看到远处。说明山高。

师:非常好。同学们。这一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山高,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孙悟空法力高强。

生:这里山上什么都没有,而且附近也没有人。因为,孙悟空跳到云上才看到南山有吃的。

生:老师,从“走了一天的路”也能看出,这里是多么的荒凉啊。

师:同学们,大家很会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细细评读,虽然简短的几句话,却感受到师徒们所到之处,荒凉、山高、路险。可是同学们,在原文中,这里的环境描写又是怎样的呢?读一读大屏幕上出示的内容。

【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薜萝满目,芳草连天。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师:课前大家都读过了吧?

生:读了!

师:这段描写有什么特点?

生:上下对仗。每一句都很简洁。

生:句式一样。

师:很好,其实在《西游记》有许多这样的内容,都是对环境、心情、故事等的补充。读过什么感受?

生:老师,“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看出这里野兽多。危险!

生:老师,这里的大蟒和长蛇太恐怖了,又大又长。

生:不对,这是夸张。哪有这么长的呢?

师:同学们,注意,这是“***”?

生:神话

师:还有吗?

生:老师,这些大蟒和长蛇太大了,可以喷雾,吐怪风了。

生:老师,虽然这里野兽多,但是并不是很荒芜。

师:你怎么知道呢?

生:这里有“松楠秀丽”而且“芳草连天”。

师:景色还不错,可惜没有什么吃的。

生:是的,不然孙悟空不可能要跑那么远去找吃的东西。

师:同学们,这段描写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唐僧师徒所到之地,野兽四处出没。这里可能有人吗?

生:不可能。

师:可是,恰恰这里出现了三个人。而且都是一家人。不过他们都是妖怪所幻化的。

......

片段二:

.....

师:同学们,孙悟空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你能用成语概括出他的形象吗?

生:七十二变

生:降妖除魔

生:火眼金睛

......

师:同学们,其实练习三中十二个成语都是描写孙悟空的。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联系课文,说说孙悟空让你深刻认识到哪些词语?

生:腾云驾雾。孙悟空一开始帮唐僧去找吃的就是腾云驾雾,非常了不起。

生:火眼金睛。他能看清妖怪,白骨精就是他能认出来。在《西游记》中很多妖怪都是他用火眼金睛发现的。

生:我还知道孙悟空火眼金睛是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出来的!

师:很好,你爱读书!

生:除恶务尽。这个词语是消除坏人坏事或邪恶势力必须彻底。孙悟空就是这样的,虽然师傅一再阻挠,但是面对白骨精,必须要将他打死。

师: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对一些词语的研究,我们所能认识的孙悟空还是肤浅的。同时,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他们在《西游记》中的形象,需要我们认真研读原文才能认识。大家用“采蜜本”摘抄一段你所读篇章中你认为精彩的描写,可以是针对人、事、物的描写,也可以是自己读后的体会,一直到阅读完《西游记》。

【教学反思】

一、对比阅读,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能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促使学生持续阅读的不竭动力,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好读书”必须有兴趣,学生阅读兴趣催化行为变化,发自内心驱动行为,最终养成阅读习惯。

片段一教学中,笔者引入《西游记》中的原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因在备课过程中,立于学生、文本、原文发现一个“阅读兴趣的激发点”:原文,语言简练,描写丰富。文本,言简,但言外之意丰富。学生读原文感受《西游记》语言风格,丰富自己的想象。对话文本可以锻炼自己解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引导学生先与文本深入对话,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深知此处“荒凉”“山高”“路险”“孙悟空法力高”,然而,山高路险和荒无人烟的感知是苍白的,学生的脑海中难以勾画出景象。此时,引入“看不尽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引导学生品读,学生自然会抓住“虎狼”“长蛇”“巨蟒”等形象事物,在脑海中勾画出此处的险恶环境。

笔者在这里引导学生品读原文中的环境描写,是对原文的补充。重在“感知”“联想”学生不需要逐字逐句的理解,纯粹的“无负担”的读。同时,在后续的教学中,尸魔三次出现时的形象,我也及时引入原文,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感知原文的精彩,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二、顺势而导,延伸拓展

叶圣陶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既然课文是例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利用好例子、利用好课文,教者需要与编者对话。六下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诗文精粹”在《练习三》中安排了12个词语。这12个词语都是描写孙悟空的形象。如果,在教学中教者坚持是课文就是课文,编者编入什么顺序我们就按照什么教,不可破坏顺序。可以说我们既误读编者的意图,甚至错失了“顺势而导,延伸拓展”的最佳时机。

片段二教学中,在学生研读过《三打白骨精》后,学生心中的孙悟空形象是立体的而却又是片面的。立体是学生在课前、课上、课后就认识的孙悟空,是听说来的,书上看来的,甚至是通过影视作品得来的。但是,这个孙悟空又是片面的。因为,学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去评价这一形象,这一形象是无体系的。那么,笔者利用好教材,顺势而导,引导学生关注《练习三》中12个描写孙悟空的词语,引导学生对心中的孙悟空进行回放。在回放的过程中深刻认识这一人物形象,对文本进行进一步延伸拓展。

笔者这一做法在深入解读文本,对话编者的意图之上整合教材,虽然做法简单,但是收效却大。在学生收获系统知识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兴趣,同时是带着系统评价进一步去认知人物。在课外阅读的同时,不会是盲目的,也是带着思考和评价去阅读。

三、以写促读,落地生根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笔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有助于对读物的深入理解、有助于积累资料、有助于产生新的思考、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从教学层面来说,课外阅读笔记是学生课外阅读体验过程、思考过程的最好反馈方式,利于教者及时把握学生课外阅读量和阅读进度。同时,课外阅读笔记是课内阅读所获得方法的延续,对阅读能力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笔者让学生自备“采蜜本”用于每天写阅读笔记,每天进行批阅。

当然,写课外阅读笔记的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同年段,不同阅读要求,读书笔记的要求也不同。对于高年级学生,笔者指导他们从所读内容中抓住一两个主要片段,可以是对片段精彩描写上的认识,比如关键的词句,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也可以是片段阅读后内心的感受,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体会等。能做到一日一得,不求长篇大论,但求真实。对写得好的,及时在班级反馈,树立榜样。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是带目标,带着“轻任务”阅读。这种阅读不是盲目无目的阅读,不缺少主观能动性。虽然,在阅读量上会少一些,但在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上,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当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能够整合在一起,形成体系,最终成为孩子成长的温床。在课前,结合文本特点等选择好阅读材料,在课堂上结合文本特点运用好课外阅读材料,在课后利用好“写”促进课内外阅读有机整合。坚持下去,相信每一个每一个孩子爱阅读,会阅读,享受阅读。

(编辑:李艳松)

猜你喜欢

孙悟空西游记原文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