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走班选课应该怎么走
2016-09-10赵永攀
赵永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很多学校开始“走班选课”。
“走班选课”强调学生个人对课程的选择权利,打破固定的班级编排,不再由固定的学生组成固定的班级。此种方式弥补了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局限与不足,也逐步成为诸多小学办特色、促改革的亮点,但同时也面临着无大纲和教材,没有现成的套路、缺少载体、甚至打乱仗等难题。如何发挥学校自身优势,让“走班选课”真正成为学校的课程资源呢?笔者认为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认清“走班选课”的特点:有计划,有要求,有任务
“走班选课”的安排从根本上是为学生个别需要服务的,是对学生发展需要的充分尊重。这种制度安排,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充足的条件。但在很多学校面临着无教材、无作业、无考试的窘境。“三无”的特性并不代表选修课就可以随意而为,而是要做到有计划、有要求、有任务。
1.无教材但要有计划
教材是学科课程的核心,它是师生教学过程的共同依据,教材在学生系统知识学习和巩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教材在提供现成知识的同时,也限制了教学内容选择范围的广度和深度,更难适应选修课在内容上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取消选修课程教学中的教材,一是目前国内尚未编出真正适应小学选修课程特点的教材;二是也符合儿童活动的本质特点,更容易在活动中随时增加反映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最新信息和在活动中产生的即时信息。有计划是指在没有统一教材的前提下,师生在每学期活动小组组成后,共同制订本学期的活动计划,对比此项活动的方式和活动内容进行纲领性落实,同时有利于学校对活动课程的常规管理。
2.无作业但有要求
作业是学科教学中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主要手段,简单重复或过量的作业是小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长期的应试教育已造成了学生对合理或不合理作业的反感或逃避。作业在逐步演变成学生的外在驱使力的同时,也对小学生心理构成了巨大压力。表现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减弱和对教师或家长依赖的加深两方面。提倡选修课中无作业,目的在于恢复和激发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主动学习的能力,把学习的真正动力由外部压力向内部需求转化,从而在根本上减轻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开展选修课的过程不可能用固定的方式来进行,更不可能在某一活动时间里要求全部学生必须完成某些“作业”。有要求是指在无作业的前提下,教师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用各种各样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粗线条式的要求来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为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打下基础。
3.无考试但有任务
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以检查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长期单一的学科课程体系中的考试已演变成为一种教育教学的目的。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考试很大程度已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中可怕的异己力量,考试的分数代表了一切。而选修课中,大量的活动都是跨学科的综合性活动,一方面这些活动较难用统一标准的考试来衡量学生在活动中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活动本身就是对所学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综合、加工、运用。活动本身已是另一种意义的“考试”。所以对选修课程教学成果的检查,传统的考试是不合适的。有任务指的是在取消考试的前提下,教师和学生或单独或共同制订一系列活动任务,并围绕这些任务来开展活动。任务系列中也同时包含每个活动小组提出的集体性任务,如大型演出、比赛等。
二、 健全“走班选课”的内容:实施三大转变
“走班选课”的内容一般分两大类——小组活动与跟班活动,每类分别开设若干组,小组活动又以校艺术团和运动队为主,重在提高,跟班活动强调人人参与,重在普及。活动内容上分为文艺类、美术类、体育类、手工类和信息类。在此基础上,还须做到以下三个转变。
1.从学科类课程转向文体类课程
由于受学科课程思维惯性的影响,在选择选修课程的内容时,教师往往喜欢开设一些学科类的课程,如阅读、奥数、作文等。这样的选择一方面受制于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兴趣特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学生主体认识的偏差,认为开设此类课程是学科课程有益的补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其结果是教师喜欢而学生不喜欢,久而久之,选修课程演变成了语文、数学课。而文体类活动的特点是人人参与,个个喜欢,形式多样而富有变化,能够较好地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尤其是一些流传已久的民间传统文体活动,如踩高跷、打陀螺、跳绳等,更能激发起学生无穷的兴趣。
2.从知识型课程转向探索型课程
已经习惯于端坐静听的学生在让其自由选择、自主活动时,反而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这是一种主体性的失落。为了在活动中重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设计一些学生必须动手动脑才能完成的活动,如手工制作、查阅资料及各种科技类活动。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能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更学会了自主探索,从而学会学习。
3.从既有信息类转向即时信息类
人类既有的文化科学知识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但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的当今社会,更需要学生学会一种及时把握并处理即时信息的能力。比如在针织课上,要让学生认识并学会制作“十字绣”,在语言课上,要让学生了解当下流行的网络用语。
三、 厘清“走班选课”的模式:无序——有序——无序
根据对活动课程本质特点的认识,创建“走班选课”管理的新模式:无序——有序——无序。具体表现为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在学期初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项目阶段,允许无序。表现在:(1)学生无目的流动,允许他们走走看看,甚至在这个兴趣选修班活动一会儿就转移到别的班级。这种无序是对儿童兴趣变化特点的一种积极适应。(2)基于学生在学校自由自主活动的需要,在时间上安排近一个月的无序管理。由于学科课程压力不断加大,现代小学生在校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都受到极大的限制。小学生厌校、厌学的部分原因亦在其中。因此,在学期初的选课过程中,小学生需要一段相对宽松的无序状态,以寻找到适合他们的课程。(3)从儿童交往的角度来看,这种类似闲逛的流动,加大了小学生与同伴交往的范围和密度,学校也给学生提供了走出教室与其他年级不同类型学生接触的机会。(4)在流动中学生对各种活动形式形成了许多粗浅的看法,为自己做出选择积累了感性经验。
2.第二层次:从无序到有序。经过充分自主的选择,各个选修班级成员相对稳定,学校要求每个班级上报成员名单以及本学期活动计划,交教务处存档管理。此时,全校各选修课班级就可以按计划正常开展授课活动了。在开展“走班选课”时,教务处要派专人检查辅导教师的授课情况及各班级学生的出勤情况,发现有个别学生因对所选课程不感兴趣而逃课的,要及时与授课教师和班主任取得联系,予以调整,要让全校100%的学生都能参与自己所感兴趣的选修课的学习。这个阶段是有序的,表现为定人、定时、定检查。
3.第三层次:从有序向更高层次的无序过渡。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开设选修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学生的个性向理想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学科课程课堂教学中一系列违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和观念盛行,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方法、观念势必会影响到选修课程。为了维护课堂教学的秩序,很多学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也曾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了有益的作用,但总的来说是严有余,活不足。比如,统一的教学进度,先举手后发言,不能在课堂上乱讲话等。这些在选修课上显然是不足取的,因此,我们强调选修课管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乱一点没关系。
四、 丰富“走班选课”的形式: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儿童活动的实质决定了“走班选课”的形式,同时,活动内容的丰富多样决定了具体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1.师传徒式
其指导要领为“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主要适合活动类型的选修课程。作为流传了几千年的一种原始的文化传播方式,高度的个别化和自身领悟是师传徒式的合理内涵,也是这种古老教育方式至今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人所共知的是,捷克大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是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的产物。忽视个别差异,强调整齐划一,是班级授课制自身无法化解的先天性顽疾。但在还没有找到一种合适的活动方法之前,师传徒式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在以吹拉弹唱为代表的文艺类课程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以教师辅导为主,手把手扶进门,操作技能的熟练与创造则以学生个人的领悟和自主练习为主。
2.竞赛式
其指导要领为“比学赶帮超,力争上游”。主要适合体育类型的选修课程。竞争的观念深入人心,也逐渐渗透到了学校的教育之中。在社会活动中,只要有活动,就有比赛、评奖,其在给社会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把竞赛引入各项活动和相应的检查评比活动,另一方面又力争避免过度竞争而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学生学会积极地去适应社会。竞赛活动方法也符合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使参与活动真正成为其自身发展的内需求,同时也符合奥林匹克精神。
3.自助餐式
其指导要领是“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主要适合科技类型的选修课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活动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科教学中教师过度而片面的强化导致学生在课堂中习惯于接受、静听,并遵守相应的纪律。另外遇到问题时还要找老师帮忙解决。自助餐式活动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在科技类活动中,按一定的任务要求自己动手找材料、找资料,自己动手制作、加工,学会寻求同伴或教师的帮助,自助解决问题。此时的教师不是授课者,更应该像制作材料的“供应商”。
五、 完善“走班选课”的评价: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活动的主体,对选修课程建设作出评价和实施管理的中心应该是从事活动的学生。在对学生通过活动获得发展做出尽可能科学的评价的同时,学生取得的成绩也是评价教师参与选修课程所作出努力的最合理因素之一。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应该建立起“过程评价+风采评价+综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1.过程评价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根据学生选择的选修课程的特点制定标准,每两周一次反馈学生在参与“走班选课”的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也有教师的评价。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兴趣学习、技能习得等方面。同时,也可以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发给相应的证章,并把它作为对学生参加活动的一种鼓励。
2.风采评价
把各类常规性活动,诸如各类比赛、竞赛、晚会、演出、展览等作为检查学生“走班选课”成绩的主要手段。台州市实验小学目前已形成了“校园七大节”:运动节、合唱节、亲子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英语节。“校园七大节”为学生提供了创造、表现、欣赏成功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快乐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多彩的活动课程为孩子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同时也构建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3.综合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学生都会拿到素质报告手册,在上面可以增设“走班选课”的相应栏目,比如个性、特长、爱好、能力,以及在一学期中所获得的证章、奖励等。班主任及选修课教师在学期结束时如实反映学生在选修课上的发展状况,并作出总体评价。
开展“走班选课”的目的是把健康快乐权、学习自主权、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让教育的过程尽显幸福快乐的色彩,为学生未来幸福的人生奠基。因此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从学生的视角,从发展的视角,转换育人模式,为每一位学生定制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主编,朱慕菊主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雪天.基础教育改革纲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化课程实施行动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