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目标
2016-09-10徐勤玲
徐勤玲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目标;品质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总是与一定的教育目标相联系。首先要有明确合理的教育目标,然后才会有良好的教育方法。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我们必须对我们所欲培养的人才类型持有某种观念,然后才能对我们认为最优良的教育持有明确意见。”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都会为自己的孩子制定发展目标,并且对这些目标的表述也各不相同。有些父母期望孩子健康快乐,有些则以孩子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为目标,另外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如律师、医生等。这些表述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望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作为教育目标则有失偏颇。以孩子健康快乐为教育目标则太过笼统,难以形成统一的教养方式;以考好大学为目标则未免狭隘,将会导致家庭教育以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为中心,而压抑、排斥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以某种职业为目标则将过早为孩子设定具体的发展道路,从而限制孩子的发展空间。
之所以有种种差异,就在于父母为孩子确立的教育目标受到个人和社会资源的影响,它不仅建立在复杂的个人观点上,还反映了作为家庭组成的父母的生活经验。父母的教育目标建立在以往经验、原生家庭所教授的价值观和成人后所发展起来的教养哲学等基础上。尽管有种种差异,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现某种共性。大多数父母都期望孩子:
(1)拥有幸福和满意的生活。
(2)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作出色的人。
(3)获得有效发挥社会作用的能力,这主要指一个人充分利用个人资源合理应对生活环境的能力。因此,家庭教育目标的确立应指向:要实现上述期望需要培养孩子什么样的品质。
健康、智慧、爱与责任是孩子必须具备的品质。首先是健康,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一位父母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只有身体健康,才会性情平和/乐观幸福;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意志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罗素把“活力”作为教育的目的之一,他所指的“活力”实际上是“健康”的同义语。罗素说:“活力(vitality)与其说是精神上的特征,还不如说是生理上的特征……活力洋溢之处,便是充满生之乐趣所在,而无须具备任何特别愉快的情境。活力能增加快乐,减少痛苦。活力易使人们对周边所发生的一切产生兴趣,从而有助于增加作为明智之要素的客观性……活力可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此外也可增强人们从事艰巨工作的力量。不仅如此,它更能防止人们陷入嫉妒,这是因为它能使一个人的存在变得轻松愉快。”鉴于健康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因此父母应把培养孩子健康的体质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营养、饮食、生活习惯、运动等方面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
其次是智慧,智慧是一个人学习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生活充满变化,人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有智慧的人,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求知识、运用知识来成功地应对生活的难题。知识是智慧的基础,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系统的知识传授主要由学校教育来完成,父母的任务则是在帮助孩子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慧。求知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是智慧的两个主要特征。求知能力包括求知的欲望和求知的方法,因此父母对于孩子智慧的养成,要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做起,使孩子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对新知识的热情和欲望。在求知的方法上,罗素提出了“智力的美德”的观念,即成功地求知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好奇心、虚心、求知虽难毕竟可行的信念、耐心、勤勉、专心以及精确性。如果父母帮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出智力的美德,那么它将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独立判断能力的形成则有赖于学习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应用美国教育家杜威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训练孩子的思维。方法是:感觉问题所在,观察各方面的情况,提出假定的结论并进行推理,积极地进行实践的检验。
再次是爱,爱是一种能力,它应该是家庭教育的目标和结果。爱的能力发展应从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爱开始,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给予父母的爱以积极的回应;然后父母应引导孩子把爱扩大到家中的其他亲人,扩大到家庭之外的人,直至包括整个人类。家庭中的亲子之爱是发展孩子爱的能力的基础。父母要保持爱的渠道畅通。一方面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另一方面给孩子创造表达爱的机会。首先父母要把爱以适当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使孩子内心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爱。为此,父母应把握三个原则。第一,为孩子付出是快乐的。我们应当带着快乐的心情为孩子做事,把为孩子的付出视为一种乐趣。第二,父母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第三,父母施爱要考虑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只有从孩子的内心需要出发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其次,父母还要给予孩子表达爱的机会。为此,父母一方面要引导孩子表达爱,另一方面要对孩子的爱给予积极的回应,使孩子感到他们的爱是父母生活中的一种力量。
最后是责任。责任感是孩子自立于社会并自觉自愿服务于社会的一种基本品质,它首先能够让孩子对自我负责,然后能够超越自我,意识到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联系,意识到自我对家庭、对社会所承担的义务和使命,从而产生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才能的信心和决心,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人生的境界得以升华。哲学家冯友兰把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在这四种人生境界中,前两种是人的自然状态,后两种是人应有的生命状态,是人自己的心灵所创造的。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为将来实现后两种人生境界奠定基础。这就要求父母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自我管理能力做起,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自尊和自我概念,形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当这些能力与心理品质得到健康发展的同时,孩子的责任感就会相应地得到发展。
如果父母把健康、智慧、爱与责任等品质作为家庭教育的目标,并在这些方面以适当的方法给予孩子关心与教育,那么这些品质将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者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胜利庄路12号,济南,250031)
编辑/曹朦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