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丁斯关怀理论视域下的学生智力发展
2016-09-10田洵洵
田洵洵
〔摘要〕智力是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学校教育发展史的早期,人们就开始意识到智力与人的自由的关系。本文从诺丁斯关怀理论的视角审视目前的智力观,剖析了目前教育中的学生智力异化的现象:“智力=分数”的理念、应试教育方式为主、“优异成绩”与脆弱的内心等。由此,重新摆正学生智力发展的方向,转变单一的智力观,从应试教育走向关怀教育,对现存智力发展的异化现象学进行理论的解释。
〔关键词〕智力;诺丁斯;关怀理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10-0015-03
一、诺丁斯关怀理论及其智力观
(一)诺丁斯关怀理论
当代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是关怀伦理学和关怀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诺丁斯基于西方关怀伦理的思想传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其关怀理论的产生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二战后,美国的教育质量下滑,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价值相对主义盛行。虽有教育改革,但是未见效果,对教育目的的严肃讨论越来越少,教育的经济功能左右了人们的视野,学校成为了为个人职业成功和国家经济繁荣服务的工具。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生活在一个缺乏关心的世界,苦苦寻觅精神家园。同时,由于女权运动的作用,对女性的关心被认为是本能使然。对此,诺丁斯提出,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
诺丁斯适应时代诉求,同时在借鉴存在主义哲学、关心伦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构建了关怀教育理论。以诺丁斯为代表的女性伦理学特别强调关怀的意义,认为关怀和被关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人们彼此都需要他人的关怀,需要被理解、被给予、被接受、被尊重和被承认[1]。在教育中,关怀的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以及关怀的途径、内容、情境等方面,形成了相对严密的内容体系及其独特的理论特征。诺丁斯提出,关心是一种观点和态度,它由记忆、情感、能力等多种心理成分构成,并且使各种成分处于被激活的状态[2]。教育是生命间的活动,生命关怀是教育的核心。生命关怀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幸福,幸福的教育是“生命在教育中的诗意栖息”,提出培养关怀型学生、关怀型教师等。
(二)诺丁斯关怀理论视域下的智力观
智力是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学校教育发展史的早期,人们就开始意识到智力问题,意识到智力与人的自由的关系。开始探讨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知识和经验越来越丰富,而学校教育的时间却很有限,人的精力也有限。人们对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越来越重视,把发展智力作为传授知识的目的。
人们对智力的看法干差万别,不同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提出不同的智力观。在诺丁斯关怀理论的视域下重新审视智力观,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智力发展不单纯是知识的增加,它有多方面能力的体现,智力应该像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那样包括各种各样的能力,有很多例子能说明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惊人的天赋,却在其他领域平凡甚至平庸;其二,也是本文表达的核心观点,智力应是以仁爱关怀为本质属性的,即其所具有的所有能力都必须不能对他人构成危害,是有助于自己发展,同时能够有助于他人发展,不论其包括哪些类型的能力。社会是一个人与人相互作用的关系网,人的智力必须是体现于社会之中、人与人交往之中。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的智力也必须是以仁爱关怀为特征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个人的智力可以靠后天的教育得以发展,但是发展智力并不能成为教育的唯一目的。如果教育真的从学生出发,是一个人成长的动力,那么教育的目的就应该是多方面的,而不应该是单一维度的。智力训练不是压倒一切的指导性教育,以关怀为主题的教育对整个人类智能表示了极大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种使人变得善良和可爱的情感,还暗含着对能力的持续不断的追求。本文所提倡的仁爱关怀性智力的发展必然得益于以关怀为主题的教育。
二、教育中的学生智力发展的异化
“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alienation,有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支配等意思。异化作为哲学概念,其含义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而发展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一对立面又作为外在的异己力量反对个体自身。本文认为,学生智力发展的异化就是在功利性教育观念的驱使下,学生智力发展走向了片面性和形式化,最终迷失了教育促进智力发展的本意,扭曲了智力发展的本质。智力发展本是教育中学生发展的理想目标之一,但是却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其表现如下。
(一)错误的观念:智力=分数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眼前的利益、即时的物欲满足和感官的愉悦,缺乏对未来的长远筹划和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在对待智力方面,人们亦是如此。
对于学校而言,学生考试分数高,学校的升学率就高,各种名誉和优质资源也会随之而来,同时,学校和社会对一个学生的智商高低往往通过考试分数来衡量,通常取得高分的学生被认为智商高,考试成绩低的学生会被认为其智商低。父母往往也持这样的观念,以分数或者在校的排名来判断孩子的智商高低。对于学生而言,今天有个好成绩就意味着未来能过上好日子,至于生活的意义和精神的充盈因为其抽象性而受到忽视。所以,在学校,教师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教师变成了教书的机器,学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联系师生关系的纽带是分数,而不是人的情感。在家里,大多数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温饱冷暖和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和精神的关怀。
(二)不当的方式:应试教育
由于学校教育中智力被无形中用高分数来等价替换,那么学校也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对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方面,采用了应试教育,的确在很短时间内能够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分数。但是应试教育有很多弊端:应试教育的结果会导致极端的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以学生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教育评价方法,使教师很难把精力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及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发展的每一个方面;偏重学生的分数,偏爱高分学生,这种狭隘的关爱最终会在不知不觉中造就学生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这不仅蕴涵着专制的危险,而且把师生的发展空间变得封闭化。
当前,学校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的确做了很多的工作,从校领导到授课教师都很尽职尽责,给与了学生很多关怀,这种教育的关怀只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怀,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作用不大,题海战术确实能提高考试分数,但往往会损害学生的感性、活性、灵性和神性(这四性是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阳泽老师所提倡的四性智力观)。同时,学生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大量的作业和学习任务让他们失去了孩子该有的朝气活力,增长了其应试技巧,对促进其智力发展却效果甚微。
(三)后果:“优异成绩”与脆弱的内心
在“智力=分数”的观念下,应试教育似乎成了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学校以教师所在班级的学生成绩来评定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以学生的分数作为其整体素质评价的依据,家长也十分重视孩子在校的成绩。在所有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考出了高分,取得了“优异成绩”,越来越多的人步入大学校门。然而,很少有人关注学生内心的成长,学生的生活变得单调,生活经历变得单一匮乏,很多学生内心脆弱,不会人际交往,处理不好同学关系、寝室关系。
种种社会现象已经表明目前的学生心理素质有待提高,2014年5月13日,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中,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学者程平源对2013年媒体报道的79例中小学生自杀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学习压力过大是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3]。程平源认为,中小学生的自杀并不是单纯由于心理脆弱,而是高度的学习压力导致的普遍心理崩溃,其根源在于高度应试的教育制度。学校、教师、家长等对成绩的刻意关注,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师生冲突、家庭冲突等反映出应试教育中教师、家长对孩子关爱的缺失。脆弱的内心与无法排解的心理压力,酿成了一场场教育悲剧。
三、诺丁斯关怀理论视域下的学生智力发展
(一)转变智力观
观念往往是行动的引领者,方法再多再好,如果方向错了,等于徒劳,正所谓做正确的事情往往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正确地发展学生的智力,需要转变“分数=智力”的观念。好的教育理念最终是需要教师进行实践的,所以教师首先需要转变智力观,秉持正确的教育理念。
在诺丁斯关怀理论视域下,智力观应该是体现关怀特征的,教师的智力观,乃至其教育理念都应该具有关怀的特征。首先,应注重师范教育中对教师智力观的引导,使“未来的教师”树立正确的智力观。其次,学校需加强对授课教师智力观的正确引导或认可。最后,教师要主动转变自己传统的教育观,平时要多关注智力发展方面的文献,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专家资源,多与同事进行交流,经常反思。
(二)由“应试教育”走向“关怀教育”
诺丁斯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以关怀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们负有关怀学生及使学生学会关怀的重任。不仅如此,他们还要为学生提供关怀的榜样,使学生参与对话,与学生一起实践关怀及把最好的动机归因给学生[4]。在关怀教育方面,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年轻人都希望“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慧的人进行富于爱的交流”。教师的关爱是学生的需要,是学习动力性的需要。那么,众所周知,“应试教育”走向“关怀教育”最终付出实际行动的是教师,教师在关怀教育方面可以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关怀教育方面,首先,教师需要注意教材的选用,教材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的重要媒介之一,教材的选用对于学生的智力教育十分重要,教师选用的教材应该与关怀教育主体一致;其次,教师在进行智力教育时还会采用一些教学方法,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同时,还需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其发展而非为其“贴标签”。
(三)理想的智力发展
理想的智力发展是孕育于理想的教育之中,有关怀、有温度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正如有人问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教育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他说,尽量地要求一个人,尽量地尊重一个人[5]。爱本身就是教育的艺术与灵魂,诚如夏先生所言“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教育本身就是充满期望与爱的事业,我们渴望培养有爱心的学生,那么教育者自身就需要以淡定的姿态成为爱的化身与使者。那么,孕育于教育中的智力发展必然也是充满关爱的,高分、好工作并不能代表一个人智力发展得很好。理想的智力发展表现为一个人的智慧,“智”是一个人的大脑分析能力,“慧”是人的道德品质。一个聪明伶俐且道德高尚的人,才是智慧的人。
参考文献
[1]肖巍.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孟庆坤.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在我国高效德育中之探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3]蓝方.学者指中小学生自杀多因学习压力过大.[EB/OL].(2015-08-31).[2014-05-14].http://china.caixin.com/2014-05-14/100677153.html)
[4]Noddings N. Conversation as Moral Education. [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1994,23(2):107-118.
[5]贺军成.有爱的教育才是一池活水[N].中国教育报,2007-11-08(008).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编辑/王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