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课者的三重境界

2016-09-10蓝园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教师成长教研活动

蓝园英

〔关键词〕听评课;教研活动;教师成长

智者把人的成长总结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自己去悟”,教师的成长也不例外。对教育者来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指自身的理论储备与教学实践的问题,“阅人无数、名师指路”就是观察他人课堂、参与教研,在团队中获得成长的过程,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自己去悟” 的“悟”是内化、升华、提炼,掌握教育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过程,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离不开搭建团队的教研平台,听评课活动是教研活动的常规方式,也是促成教师成长最有效的基本形式,参与活动的个体要以怎样的姿态、怎样的境界获得最好的成长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三句诗词来形容做学问必经的三重境界,教研活动中的听评课是教育者做学问的重要一环,是实现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活动中教师也要达到三重境界,它们是:“心中有人”“心中有己”“心中有道”。

一、心中有人

禅宗“满杯”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古时候,一位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学造诣很深的人,你算老几?后来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嘛还倒呢?”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嘛还要到我这里求教?这就是“空杯心态”的起源。其象征意义是:做事的前提首先是要有好心态,想学到更多学问,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

在实际的教研活动中,部分参与者不经意的行为与这个禅宗“满杯”故事的主人公的行为类似。我们一起看看听课众生相:铃声响过,师生教学准备一切就绪,本该开始上课了,可授课老师还在张望和等待;我们听课者给学生们做了很不好的示范,有的迟到五六分钟后又因拿资料、找位置、落座搞出不小的动静来,守时反映的是一种态度;在课程中间或者讲座中途常有某处手机铃声响起,或由于忘关静音或原本就没有这种意识的某位“肇事”教师于慌乱间往教室门外跑或干脆压低嗓门直接在教室接听;在听课中间有时会有交头接耳的景象,有时议论所产生的分贝甚至超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讲授。这些听课者早就忘记了其身份是观察者、记录者、倾听者、学习者。作为听者,应常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成为师生当下学习过程的干扰因素。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借古人的话来察看审视自己在听评课中的行为表现,我们在对班级学情不了解,对授课教师教学设计整体思路、教学风格不了解的情况下,往往对看到的表象评头论足、妄下断言,是否也犯了“看到鱼游弋就认为鱼很快乐”一样的错误?读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先生的《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记录:“让我吃惊的是,在这里志村老师说:‘今天是5月14日,我会从4号开始点名发言。’在如此缜密的教学中,这样的发言方式实在是糟糕透顶。点名是把儿童与儿童串联起来、见解与见解串联起来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是考验教师深邃的洞察力与见识的活动。这是否就是新教师的局限呢?我感到些许的失望。”大师就是大师,失望感在心头只一闪,放空的心态使他高度聚焦于教学的进程,由此发现了不一样的精彩,原来此处的从“4号”开始是源于教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看似不着痕迹的“4号”开始却暗藏了开启那位缄默不语的学生俊树的心灵阀门的玄机,观者耐心地等待、用心地观察、感悟,使他欣赏到独到的育人方略。由此可见,放空自我、接纳他人、耐心倾听可遇见不一样的风景。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汽车需要安装后视镜以扫除驾驶中的盲点,听课者的功能之一也在于此。对授课教师来说,听者作为一面镜子,要如实地将课堂观察结果反馈、还原给他,为教师的成长、教学的改进助力。要做真实的镜子而不做哈哈镜的前提,是放空自我、真诚倾听,“心中有人”。

二、心中有己

简单复制缺乏创新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共病。山寨版的“狮身人面像”“白宫”“天安门”常见诸报端;贴标签式的新农村建设随处可见,外墙整齐划一、古色古香,内部形形色色、参差不齐。人们常用“天下文章一大抄”来形容学术造假的严重性,只为完成任务而非发乎于心的文章,其质量可想而知,有的一字不差地从网上下载,有的由网上几篇文章剪切组合而成;有的老师用现成的教案集一字不改,教学过程就是呈现教案的过程,ppt使用也完全采用“拿来主义”。诸多现象的背后表明我们没有自我,不能坚持做自己。原因之一是既有惰性又急功近利,原因之二是没有自信。当然,自信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实力又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耕耘和持之以恒的学习之上。我们成年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心智仍处于青少年期——是追星一族,只学到外在的皮毛而对内核的追寻没有足够的韧性。

在教研活动中“心中无己”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如:感到自己所在学校的硬件、学生的素质、自己的能力都与教研活动所在校有天壤之别,相形见绌、自卑感油然而生,于是心游离于活动之外,负性情绪使思维处于抑制状态,自然就不可能与团体成员擦出思维火花,对个人成长十分不利;没有提前备课、没有带着自己的设想和问题去听课、评课,这样只有接受和认同而缺乏进一步的整合、内化,陷入人云亦云的泥淖;教学上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风格,永远处于模仿水平,因看不到自己也就成不了最好的自己;无视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在教学研讨中认为自己可有可无,始终处于旁观者的位置。长此以往,他(她)就会“心想事成”。不看重自己、不发出声音,在团队中真就成为可有可无的人了。他人的忽视源自没有自我。

多样化的教研活动方式有助于参与教师达成“心中有己”的境界。分组讨论,小组团队成员5至6位,每人承担一定任务,每人都必须在组内分享所思所想或不同的观点,这样在全身心投入中表达、展现自我,把自己的观点呈现在公众面前,接受他人的评论、剖析,从而得到整合与提升。

在参加省、市、县各级的教研活动中,教师“心中有己”的境界让我们分享到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与思想:厦门金尚中学的李老师在2014年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为参会教师呈现了一节有关青春期教育的公开课。面对业界的名人,泉州的陈老师敢于质疑、敞开心扉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他针对课的内容、设计、组织及教师的功能定位提出了疑问:教学内容的设计对异性交往问题相对简单,在学生心中容易种下“异性交往,可恶可怕”的种子,教学导向有待商榷;心理活动课在功能上要与德育、班会有所区分,心理教师该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教学方法上是以活动中“悟”为主还是直接教给方法,如何更好体现心理活动课的特点?问题提得很尖锐,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感染了与会教师,带动了团体成员深入的分析、探讨、分享,推动了每一个人的成长。

“心中有己”不是盲目自大,而是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是具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表现。

三、心中有道

这里的“道”指的是扎实的专业知识、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且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心中有道”是恒学习、勤实践、善总结的果实。

“篮球天才”科比的“球道”是这样练就的:每天凌晨,洛杉矶还在黑暗中,他已行走在洛杉矶通往训练场的街道上,如此十年如一日。作为一个运动员坚持每天一大早起床,除了做定量的体能训练以外,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不投中800个球绝不停止,后来在同样的时间里,他已经能够命中1000个球。据科比自己讲,他这样坚持了一天又一天,洛杉矶凌晨的黑暗始终没有改变,而他却逐渐发生了变化,就好像光明一点一点地来到他的人生里。今天的科比,仍然能够在比自己年轻10岁的年轻队员头上扣篮,并创造出单场比赛夺得81分的个人记录。

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人们要在某领域获得成绩也就是在某领域得“道”必须付出的努力是再恰当不过了。我们来看看成为精神分析师除了必备的学历背景、理论素养外还要达到的基本训练要求:培训时长4~6年、个人分析不少于300小时、分析性督导时长不少于200小时。有人这样描述这个行业对人的考验:学习,这是个考验自身领悟力和意志力的过程,精分百年,早已是一座知识的大山,边学边悟的一般人五六年之后能当学徒;一门人格心理学,梳理出头绪,五年时间并不算多;执业是开始学习十年之后的事情。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的“道”是指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精准地觉察自我、洞察他人的能力、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以及提升自己和他人生命质量让生活变得更有效、更有价、更有品之道。悟道是需执着坚持的事,来访者能走多远往往取决于咨询师的“道”有多深、咨询师能走多远。

2014年,我们组织了心理健康送教下校活动,河田二中这一站的讲座内容是考前学习心理辅导,讲座的最后是学生自由提问环节,大家很踊跃,没几分钟就收到一叠纸条,问题由长汀一中的上官老师解答。只见上官老师快速将问题整理、归类,从容镇定、面带微笑地站在学生中间,那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我是专为你们释疑解惑来的。透过经久不息的掌声,我们能感知到学生们解惑解困之后内心的畅快淋漓感,旁听的教师无不惊讶于上官老师对问题的精准把握、快速反应和既入心又接地气的解答。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学生的“知”和“懂”就是“心中有道”的表现,这样的“道”上官老师是怎么练就的呢?在他不大的住所里占据一个房间的藏书是答案,不间断的个案咨询、团体辅导是答案,坚持不懈的班级管理实践是答案。教育教学之道、助人之道的获得是持之以恒的学习与实践结出的果实。

听他人的课、积极参加听评课教研活动是教师悟教育之“道”的捷径。听农村某普通中学朱老师的课让我悟到“积极关注”就是教学力量。朱老师的教学成绩很特别,引发了我的好奇,连续多年,他所带班级的学生学业成绩在全县遥遥领先,通过多次走进他的课堂,观察他的教学,我发现:成功不是在于课讲得多精彩,而在于他对心理学原理——“期待效应”用得很到位。师生互动默契、关系构建优良,他手上似乎有一根魔棒,在课堂上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上。这根魔棒是什么?——就是对学生的期待、关注、信任。听城关某中学丁老师的课让我悟到扎实“备学生”、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之道。听过很多老师的试卷讲评课,形态虽然各异,但基本上离不开核对答案、教师对共性问题的解析、延伸拓展变式训练三步骤,丁老师的独特之处在于第二步骤是在做足了课前“备学生”的基础上展开,在评卷中他把学生多样化的答题方式、典型错误作为第一手教学资源用手机拍下并制作成幻灯片,教学由此展开,课中分析并非由老师主导而是让位于学生,他先由当事学生还原答题时的思维过程从而达到自我剖析的目的,进而自主解决或由其他学生协助解决学习之困,这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其教学效果与被动学习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听课者积极参与教研的目的,是促成自我在教育教学中的成长,活动中细致观察、真诚倾听、善于沟通、敢于质疑、勇于表达,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己”,通过不断积累、不断领悟,达到“心中有道”的境界,由此也实现了自身教育能力与水平的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福建长汀县教师进修学校,龙岩,366300)

编辑/曹朦升

猜你喜欢

教师成长教研活动
基于智慧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专题研究:为教研活动打开另一扇窗
深入园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的研究
课堂的点滴,用心呵护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幼儿园教坛新手园本培训的实践研究
拓宽师徒结对思路促进体育教师成长的研究
试论微课在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
谈评课的“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