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导论

2016-09-10孟万金官群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核心理念

孟万 金官群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幸福人生;核心理念

世纪之交,世界掀起积极心理学运动,在其感召下,我们扎根我国以“正心”为代表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医养生思想精髓,借鉴国外先进思想,于2007年5月正式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其符合中国国情,独具中国特色又兼具国际视野,很快在全国形成热潮。截至2016年4月4日,百度搜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词条找到相关结果约5790000个,中国知网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进行搜索找到相关研究成果34761 条。不仅内容覆盖各级各类教育,且两个数据时刻都在刷新。

为引导这场轰轰烈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热潮沿着正确方向不断深入,确保其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诚邀,特将我们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与规律研究(批准号:14FJK002)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批准号:FBB060244)两项课题成果,以科普形式刊登20个专题讲座,以飨读者。本文为第一讲,重点阐释三个问题:什么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什么要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怎样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提起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人甚至许多学者往往会将世界兴起的积极心理学与中国兴起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比如,有的简单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有的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称之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这些观点主观上都是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努力探索,大方向是对的;但是客观上的确失之于简单、片面,甚至于误解和误导,不利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那么,究竟什么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先看下面一则故事。

有位老太太,她的两个女儿长大后一个嫁给卖伞的,一个嫁给卖鞋的。从此,她整天坐在路口哭,被人称为“哭婆婆”。一天,一位禅师路过,问其缘由。老太太告诉禅师:每当天晴的时候,就想起了卖伞女儿的伞会卖不出去,因此伤心而哭;而每当天下雨的时候,又想起卖鞋女儿的鞋一定不好卖,因此也伤心落泪。禅师说:下雨的时候,你要想卖伞女儿的生意好;天晴的时候,你要想卖鞋的女儿卖得好,这样你就不会哭了。听了禅师一番话,老太太顿悟。从此,街头便有了一个总是乐呵呵的“笑婆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对于同一件事,由于视角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不一样,结局大不相同。一件事情是好是坏,关键在于人们自身如何认识,在于看问题的角度、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有的人善于从积极视角观看问题的积极方面,争取积极结果,体验阳光和乐观带来的欢乐;而有的人习惯于从消极视角观看问题的消极方面,预期消极结果,体验阴暗和悲观带来的惆怅。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之“积极”的深刻内涵,即: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各种现象,用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用积极的手段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即便遇到不幸,也要从不幸中力求有幸,从有幸争取万幸,从而为幸福人生奠定积极的心理基础,营造和谐向上的阳光心态。进而引领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升级;从面向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综合心理素质方向转型升级;从专职教师的专门服务,向全员参与、全学科渗透、全方位服务和全面提高方向转型升级;从化解问题、缓解痛苦向提高免疫力、提高幸福指数方向转型升级。

如果进一步剖析,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质就是“塑造积极心理,奠基幸福人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正视心理偏差或心理问题,主张通过积极的心理力量有效预防、控制和化解各种心理偏差和问题,实现与内外环境相适应的心理平衡,从而提升幸福感。也就是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诠释和解决当前的许多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学习、生活、交往,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幸福,成为快乐高效地生活和学习的人;让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充满乐观希望、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最大限度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积极的心理基础,为大国崛起和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是: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没有痛苦≠拥有幸福;没有厌学≠学有所成;没有职业倦怠≠职业幸福。具体为:塑造积极心理,奠基幸福人生;健康快乐成长,健全积极人格;开发心理潜能,提高教学效能;善用多元智能,学会扬长避短;发展预防扶正,矫正补救祛邪;全员全面全程,家校社会一体;倡导形成评价,慎用终结评价。

二、为什么要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针对传统病理式、问题式、补救式心理健康教育治标不治本的弊端,从源头上预防问题,从根本上化解问题。我们先看一则小故事《煮软了石头再来》。

这是清代名医傅青主的故事。一次傅青主家来了满脸愁容的男子,为妻子求治。据来者说,他和妻子婚后相敬如宾,恩爱甜蜜,几乎从未红过脸。前些日子,因事发生争吵,过后,妻子就得了病。原以为其妻只是一时不乐,无甚大碍,岂知病况日重以至卧床不起。郎中请了多位,药剂服过不少,身体却不见好转。他实在没了辙,特意来求助名医傅老先生。傅青主听罢患者家属主述,又详细问了一些情况,似已摸清症候。他步至堂前院中,在院中拾得小石一块,又回到堂中,郑重其事地将石子交给来者,说这是他专为医治其妻之病选取的药引,要男子回家耐心守候着用火煮软,再来取方抓药,并再三叮嘱:煮时,火不得熄,水不得断,否则,这石头煮不软,做不了药引,没有药引,其妻之病怕是任凭什么药也难以奏效。盼爱妻病愈心切,这位男子回到家中便在病榻边生起小炭炉,文火煮石。一天,二天,三天,一连数日,通宵达旦,添水加炭,眼都熬红,也不敢稍事休息。其妻被他的精神感动,竟支撑着离开病榻,代夫煮石,并催丈夫去问医生,如何方能煮软石头。男子不敢马虎,又一次急匆匆地赶至傅府求教。岂知傅老先生听说病妻已下榻代为煮石,高兴地笑了。他对男子说: “你回家去吧,尊夫人的病已经治好了。石子是没法煮软的,可是,因争吵在她心头郁结而生的疙瘩,已被你的一腔至诚给化解了。”

这位清代名医傅青主之所以有效治愈了心病,主要是通过感召内心激情消除心头不快,从问题源头上施治,相当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治本之略;而原来那些郎中的药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一味化解和补救,效果不佳,相当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治标之策。可见,若想标本兼治,必须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治标不治本,主要是由于其病态心理学取向,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教育目标重心的偏移。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偏向于问题取向,其必然结果是心理健康教育只抓了个末节,而忽视了源头。正如治水,不从源头彻底解决问题,只靠下游围堵是堵不住的。屡禁不止的恶性事件和层出不穷的问题行为就是最好的注解。

未来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重点是心理现代化,而心理现代化核心在于固本、培元、铸魂。“本”指事情的根本、根源,“元”也就是元气,指人或国家、组织的生命力,“魂”指个人、国家、民族崇高的精神。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之“本”在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和立德树人,之“元”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核心素养,之“魂”在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后续讲座具体展开)。由此可见,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深化素质教育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迫切的。

三、怎样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有师资短缺、专业化程度低、场地设备有限、课程资源不足、途径和时间难以落实,效果不佳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为主”“全员、全程、全学科、全方位”的主张可以有效破解这些难题。那么,怎样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坚持十二条行动纲领:

(1)顶层设计:由校领导牵头成立学校领导小组,负责整体规划和布局、领导和协调,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制定相应支持鼓励政策和质量监管办法等。

(2)科研引领:以课题为龙头,形成科研兴校的大好局面。通过行动研究,引领方向,边推进、边反思、边积累、边改进、边总结、边提高。

(3)校本导向:聚焦学校发展,针对学校特点和学生特点设立课题和校本课程,建设学校特色。

(4)骨干带头:充分发挥积极分子先行先试的骨干带头作用;并由各年级骨干教师牵头组建各种学习型组织或特色项目小组。

(5)全员参与:号召和动员全体学生、全体教职员工以及全体家长参与,每个人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

(6)全面渗透: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的各个环节、各种场合、各个学科和课外活动以及家庭和社区生活中。

(7)分层推进:根据各年级特点和学生不同水平分层设计活动形式和内容,稳步推进。

(8)分类指导:聘请专家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生、内容和活动形式分别予以指导,彰显校本、班本和生本特色。

(9)分步实施:选择试点,先行先试,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10)技术推动:运用和创新各种技术手段,包括各种软硬件,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11)重点突破:集中精力先在某点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摸索经验,提供示范。

(12)以点带面:通过示范的重点突破积累和经验积累,带动面上的发展,获得更大规模效益。

作者简介:孟万金,博士、教授、博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科院心理研究中心主任。

官群,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博士,匹兹堡大学博士后,教授、博导,国家社科基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与规律研究”核心成员。

(作者单位: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8;2.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

编辑/张帆

猜你喜欢

核心理念
以师为本: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
试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讨论式教学
论中华武术之核心理念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论高校思政工作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教学改革路径之研究
基于人才成长的职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
勿让新诗教育成为“荒弃的园地”
我国休闲体育产业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