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讨论式教学
2017-04-20蒋云昊丁稳房宫力陈俊陈辉汪繁荣
蒋云昊+丁稳房+宫力+陈俊+陈辉+汪繁荣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于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关键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讨论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适合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讨论式教学;作用;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82-0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协会)组织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教育界学术专家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以相关工程技术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资格为要求,对工程类专业教育的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估、认可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起源于美国,是目前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教、教师和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学生和能力素质培养”为中心转变,是一种以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布点数、工程专业类在校生数及毕业生数分别占到高校专业布点总数、高校在校生总数及本科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可以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整体质量的提高。课堂教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学生能否达到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要适应专业认证要求,关键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有三个: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产出导向也称成果导向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是被美国、加拿大等教育发达国家采用的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该理念要求教育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这一目标,专业教育的评价基于学校教育产出的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视为学校教育服务的中心并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社会满意度是教育质量达标的重要评价依据。专业认证是一种对工程教育基本质量是否达标的合格评价机制,持续改进要求建立教育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形成持续、有效的质量改进机制。
认证标准规定了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7项指标要求。这些指标要求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的具体化,以学生为中心,以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为抓手,以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为依托,以具备内外质量控制机制的持续改进为保证,最终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达到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从而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
二、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学生的毕业要求给出了具体规定,主要包括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生学习。传统工程教育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解决的是会不会做的问题,而现代工程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要求学生在解决工程问题时要考虑社会、环境、文化等的约束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等,除了重视会不会做的问题,还注重该不该做、可不可做、值不值做的问题[2]。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还对学生的创新、团队合作、沟通表达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
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是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而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一种目标明确、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3]。传统以“教—教师—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具有教学效率高和知识传授系统化等优点,但存在明显不足:如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不足;如过分强调知识的被动接受,忽略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不足;等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改变基于师生间“主—从”关系的传统培养模式,而是采用师生间基于“主导—主体”關系的现代培养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方式、主动性、结果和质量等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学习者和探索者,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情感意志、思维方式、价值观、兴趣和需要等能动的接受新知识,自主构建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创新性思维。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建立合作、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的过程。在“主体—主导”关系下的课堂,教师的角色由“演员”转变成“导演”,而学生的角色由“观众”转变成“演员”,课堂由“一言堂”变成“百家鸣”。
在“主导—主体”模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中,讨论式教学近来得到广泛关注。讨论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协作意识、民主精神和创造性,适合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方法。
三、讨论式教学的概念和作用
讨论式教学不是一个新概念,是一种适合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学方法,最早可追溯到教育家孔子。讨论式教学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通过预先的设计和组织,促使学生针对教学中的某些问题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讨论式教学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前苏联教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这一内因。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主动思考和发表意见很少。而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变为知识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学生必须根据讨论课的主题,课后广泛搜集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和整理,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讨论课上,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进行发言和讨论,对不同意见会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和辩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式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有效调动,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听课的思维受教师的约束,信息接受途径单向一元化,缺乏积极和独立思考。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做、思、论、学相结合的过程;学生需要根据问题去主动搜集文献资料,进行阅读思考,讨论课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大家相互讨论和辩论,最终形成新的认知。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互动多元化,能促使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在讨论课内和讨论课外,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都得到了充分调动,结合课堂的讨论和思辨使学生对所论问题的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显著提高,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讨论式教学中,通过课外的资料检索搜集,提高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文献的检索整理能力,这是目前从事工程设计和研究的基本能力。讨论课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问题的讨论,从而锻炼了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讨论课需要大家发言、相互讨论和交流思想,从而锻炼了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在讨论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献资料或其他学生的发言提出质疑,从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在相互质疑和讨论思辨过程中积极思维,通过逻辑推理、直觉和灵感,有可能产生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想法,从而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采用讨论式课堂的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学生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讨论式教学的实施
讨论式教学是采用讨论方式为主的教学活动,讨论的有效组织和顺利进行是讨论式教学法的核心环节,是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保证。讨论式教学法一般可分为准备阶段、讨论阶段和总结评价阶段。
1.准备阶段。为了保证讨论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在正式讨论开始之前,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做充分准备。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不在主宰课堂一讲到底,教师的职责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激励学生思考转变;教师更像是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更加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如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5]。讨论课前,教师首先要根据专业认证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能力对应本课程的指标点确定本次讨论课的目的。其次,教师要结合专业认证的能力培养要求,深入专研教材和参考资料,确定有讨论价值和有启发性的讨论题目。再次,教师要选择好讨论的方式。课堂讨论的方式主要有班级集中式讨论、小组分散式讨论等。班级集中式讨论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前布置的讨论题,在课后进行文献资料的检索、阅读、分析和整理,在课堂展开集中发言和讨论。小组分散式讨论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5—6人为宜,并指定1名小组长负责本小组各项工作的协调和管理,每个组员根据讨论题和经过协商确定的任务,在课后对有关资料进行搜集、阅读和整理,在课堂进行发言和讨论。班级集中式讨论学生人数较多,压力较大,氛围较紧张,而且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教师对参与发言的学生要有选择,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讨论充分和深入。班级集中式讨论较适合于问题集中、难度较大的讨论题。小组分散式讨论学生人数不多,压力较小,氛围宽松,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多,能力可得到充分锻炼。小组分散式讨论较适合于问题分散、难度较小的讨论题。讨论课前,学生要根据教师布置的讨论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搜集,并进行阅读、分析,通过自己的消化和吸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并为课堂发言讨论做好准备。
2.讨论阶段。讨论开始,教师应该阐明本次的讨论目的、讨论问题、讨论要求、讨论程序等。讨论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更像是“导演”或节目主持人,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参与学生的讨论,组织好讨论过程,对讨论循循诱导,层层深入,对学生的发言和讨论多加赞扬和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保证讨论的顺利开展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总结评价阶段。讨论结束前,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本次讨论进行回顾的过程中,对所讨论问题的结论进行总结,特别对有关重点和难点进行强调,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有统一完整的认识。教師要对学生的讨论加以积极肯定,特别是对学生在讨论中产生的好的思想苗头加以积极鼓励和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知识的探究能力。教师还要对本次讨论的准备和过程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以总结和改进,为进一步提高讨论课的教学质量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2):10-19.
[2]李志义.适应认证要求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6):9-16.
[3]孙彦波.讨论式教学法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